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44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1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及年龄矫正查尔森合并指数对其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创伤骨科行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符合纳入标准共652例,收集年龄、性别、骨折侧别、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住院天数、麻醉方式、术后白蛋白、术后白细胞、术后血红蛋白、年龄矫正查尔森合并指数(ACCI)和是否发生肺炎等信息,分析与患者1年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652例患者术后1年的病死率为21.5%(140/652)。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住院时间、ACCI及术后是否发生肺炎与术后1年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87,95%CI:1.060~1.114,P=0),ACCI (HR=1.645,95%CI:1.548~1.747,P=0),术后发生肺炎(HR=2.353,95%CI:1.624~3.408,P=0)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ACCI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的AUC为0.912,最佳阈值为5.5时的特异度为0.83...  相似文献   
123.
人乙酰肝素酶核心启动子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扩增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基因启动子核心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提取人类基因组DNA,PCR扩增HPSE基因启动子,T-A克隆、酶切鉴定,然后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其中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从人类基因组DNA中扩增出HPSE基因启动子片段,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吻合,长度为561bp,该启动子碱基序列与数据库GenBank完全一致,并含有3个Sp1、4个ERE和2个ERG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成功克隆了HPSE核心启动子,并含有维持HPSE转录活性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探讨伊立替康与亚甲蓝耦合液在大鼠胃癌淋巴结中的靶向示踪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Walker-256细胞株建立大鼠胃癌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癌组织中伊立替康底物拓扑异构酶Ⅰ(topo Ⅰ)的表达.分别用5、10、20、40 mg伊力替康粉剂耦合2 ml亚甲蓝注射液,另用中华墨汁、纳米活性炭和亚甲蓝作为对照.70只胃癌大鼠分为7组,瘤周4点浆膜下微针分别注射上述7种染色剂.观察各组淋巴结染色、褪色时间、染色淋巴结数等指标.结果 (1)建立大鼠胃癌模型符合实验要求,癌组织中topo Ⅰ的表达显著增强.(2)中华墨汁、纳米活性炭和亚甲蓝到达胃癌第1站淋巴结平均时间依次为20、4 min和14 s;4组耦合剂分别为19、27、41、61 s.染料运行至第2站淋巴结的平均时间与之相似.(3)中华墨汁、纳米活性炭和亚甲蓝组平均染色淋巴结数量分别为2、7和8枚;各耦合剂组淋巴结检出数量逐渐增加,依次为8、8、9和11枚.(4)淋巴结褪色时间中华墨汁>2.4h,亚甲蓝102 min,其余各组介于两者之间.(5)各组动物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通过靶向结合癌组织中的topo Ⅰ,适当剂量的伊立替康与亚甲蓝耦合剂可显著延长大鼠胃癌淋巴结染色和褪色时间,提高淋巴结靶向示踪效率.  相似文献   
125.
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引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手术范围较大,危险性较高,并发症多.其中胰肠吻合口漏为PD手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目前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仍高达13%左右,大约是17%PD手术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为了预防,文献报道有20种方法,大体上包括胰腺残端(胰管)结扎、胰管栓塞或外引流、全胰切除、胰腺断面的浆膜化、胰胃吻合[1,2]、胰空肠6-8针间断缝合[3]、胰空肠套入吻合[4]、胰管与空肠黏膜吻合[5]和没有胰管与空肠黏膜吻合的胰管外造瘘术[6].虽然胰肠吻合方法多种多样,但无一能完全避免胰肠吻合口漏的发…  相似文献   
126.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Ind)对梗阻性黄疸(梗黄)血清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8例服用Ind的梗黄患者。服药前后及术后第4天血清及尿液中 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 ,并同期检测其血浆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的含量。结果服用Ind后随着TXA2/PGI2的下降 ,血清 β2-MG亦明显下降(P<0.05),但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且尿β2-MG无变动。结论Ind可通过抑制TXA 2 的生成 ,在一定程度内降低梗黄病人血清β2-MG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7.
近30年来,输血技术飞速发展,输血医学已经成为医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输血科担任着其教学任务。作为一门选修课,科室和学生对输血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而且由于起步较晚,经验欠缺,所以输血科教学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输血科代课教师应提高教学意识,加强自我修养,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8.
原发性肝癌切除后肝外复发转移主要通过血液中癌细胞扩散 ,其临床表现多样。目前仍强调早期发现、早期综合治疗 ,包括再手术切除。由于大多数病人预后恶劣 ,且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 ,当前及今后研究的重点是肝外复发转移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29.
微创时代肝胆外科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87年,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时代的到来。在事实概念中,"微创外科"主要指腔镜外科技术,这有别于近来有学者提出的"微创医学(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MIM)"概念。后者不仅指腔镜外科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根据高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在2004年3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56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后给予以全肠外营养(TPN)、全肠外营养+肠内营养(TPN+EN)的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无1例出现吻合口瘘、肺炎等并发症,切口均甲级愈合。结论:高龄贲门癌患者根治术后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时,综合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