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9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7篇 |
皮肤病学 | 44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83篇 |
综合类 | 52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43篇 |
中国医学 | 24篇 |
肿瘤学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建立贵州道地药材坚龙胆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1%冰醋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0 min:A为5%→20%,B为95%→8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0℃。以中药色谱特征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的操作规范(2004 A版)软件计算。结果:不同产地的21批坚龙胆样品的相似度在0.95以上,确定了7个共有峰。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为坚龙胆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73.
74.
75.
目的探索疟疾在该市的流行规律与消长因素,防止发病回升。方法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乐山市1950—2004年疟疾发病与防制对策进行分析。结果发病率从20世纪50~80年代占传染病的首位降为2000—2004年的第9位。1987年防制策略调整后发病率下降89.56%。结论防制策略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是该市疟疾逐年下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6.
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是经典的BCR-ABL1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在该病发展的过程中骨髓可出现纤维化改变。2007年国际骨髓纤维化研究与治疗工作组(IWG-MRT)首次定义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post-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myelofibrosis,post-ET MF)[1],一部分患者有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应用小切口感触引导撬拨复位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手术治疗的26例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切开复位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切开复位组(n=15)和小切口撬拨复位组(n=11)。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前内侧皮质抵住对位率、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小切口撬拨复位组8.7个月、传统切开复位组8.5个月。小切口撬拨复位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显性失血量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内侧皮质抵住对位率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撬拨复位组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感触引导撬拨复位方法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好,可应用于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 探讨红斑狼疮患者的光生物学反应,了解红斑狼疮光敏感性与其病情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日光紫外线模拟器对41例红斑狼疮患者进行UVA最小红斑量(UVA-MED)及UVB最小红斑量(UVB-MED)测定,同时评估测定结果与光敏感病史、临床病情及血清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1例红斑狼疮患者中,19例(46.34%)UVA-MED和/或UVB-MED降低。其中11例仅UVA-MED降低、5例仅UVB-MED降低,3例UVA-MED及UVB-MED同时降低。19例红斑狼疮患者接受2 ~ 4 MED的UVA或UVB照射后产生的红斑持续2周及以上仍未消退。光敏试验阳性组及阴性组抗Ro/SSA抗体的发生率分别为52.63%及9.09%(P = 0.001),但光敏试验结果与光敏感病史、临床病情及其他血清学检查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UVA及UVB可能同时参与红斑狼疮皮损的发生。MED的测定有助于红斑狼疮光敏感的判定。抗Ro/SSA抗体与红斑狼疮光敏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