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急诊工作中 ,除了碰到脑外伤昏迷的患者外 ,还经常遇到以不明原因为首诊原因的内科患者就诊。其中有相当多的患者由于种种原因病史不清 ,给医生的诊断、抢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今后提高昏迷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抢救成功率的能力 ,我们统计了 5年来内科急诊中以昏迷为首诊原因的病例 2 4 9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见表 1。表 1  2 49例昏迷患者资料病  种 例 数男女 年龄 (岁 )好转死亡病死率 (% )脑出血 4834 2 2~ 882 6 56 6 8.3脑梗死 10 940~ 90 14 52 6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5413~ 72 2 8111.1糖尿病非酮性高渗性昏迷 …  相似文献   
72.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痴呆症治疗方法和药物较多.杏丁和吡拉西坦(脑复康)是一种循环障碍改善剂和神经细胞保护剂,可减慢脑组织功能减退,对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改善作用.目的观察杏丁与吡拉西坦联合应用治疗血管性痴呆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对象2000-10/2002-03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9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3例.干预治疗组以杏丁注射液20 mL加吡拉西坦8 g分别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吡拉西坦8 g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个疗程.两组其他治疗药物无差别.两组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以复查简明智能状态检查量表,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评估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析神经功能症状的改善.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简明智能状态检查量表,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②疗效分析.结果9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前简明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和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简明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和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评分[(23.26±5.12)分和(2.78±3.46)分]与对照组[(19.14±3.21)分和(15.21±2.29)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79,15.44,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13.68±7.83与对照组17.33±8.8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总显效率+进步)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两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X2=15.48,P<0.01).结论治疗组治疗后简明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杏丁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能显著改善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3.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 )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 ),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Keizo Hirayama )于1959年首先报道,认为平山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在临床上与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进行性肌萎缩表现相似但预后不同。本病好发于青年男性,男女之比约20∶1;散发起病多见;典型的平山病表现为青春早期隐袭起病的手及前臂远端肌肉无力,随病变进展逐渐出现相应肌群萎缩,多为单侧损害,部分也可表现为不对称双侧损害;多数病人有“寒冷麻痹”;手指伸展时可见束颤;受累肢体腱反射正常或偶见低下,患者通常无疼痛、麻木等感觉障碍;无锥体束征;无括约肌功能障碍;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5a内病情可自然中止,预后良好。随着近年对该病临床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治疗处理方法均已有较大进展。本文结合我们所见的双上肢受累平山病患者的肌肉病理变化并结合文献分析对该病的肌肉病理变化特点、肌电图特点、影像学特点、临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4.
2003年7月21日中午11:30分至13时,远成物流员工约110人先后在该公司职工食堂就餐。餐后(自13时起至14时)有28人不同程度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病人伴有眼部不适,嘴唇发麻等现象,遂送往成飞医院治疗。对症处理后,患者于10小时治愈,无死亡病例。本次事件未取得有价值的实验室数据,经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75.
<正>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病6 h~1周内,因本身血管疾病的直接结果使血栓进展,而非由于伴有脑水肿或其他疾病,致使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神经功能损害逐渐恶化。进展性脑梗死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循证治疗手段,它是神经内科医师面临的治疗难题之一。因此,积极探索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病例的近期疗效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观察应用术中脑电图监测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患者术前以脑电生理、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为依据初步定位,手术均为全麻,术中再进行脑电图监测,直视下进一步确认癫痫灶的部位和范围,根据不同的监测情况,选择.不同的术式:单纯癫痫灶切除术3例,前颞叶切除+多软脑膜下横切术4例,单纯前颞叶切除术1例,一侧大脑半球切除术1例。癫痫灶切除后再进行脑电图检测,反复数次直至脑电图显示痫样放电全部或大部消失,背景明显好转为止。结果:9例术后病理检查为:胶质增生或变性6例,微血管畸形1例,纤维组织增生或疤痕形成2例。本组随访1~2年,手术后治疗结果按谭启福等提出的愈后标准分级,总有效率88.9%,满意率33.3%。结论:在术中脑电图定位系统的监测下,准确的定位癫痫灶,采用不同的术式切除是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8.
对1998年元月至12月期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其中46例符合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经CT证实,均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神清,无明显理解障碍(部分有运动性失语)。男24例,女22例;年龄42  相似文献   
79.
<正> 1992年5月至1993年5月,我们应用盐酸纳洛酮针(北京四环制药厂生产)治疗急性洒精中毒15例,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6~37岁,平均年龄25.8岁。饮酒量250~750ml,均在饮酒后30分~2小时入院。就诊时处于兴奋期8例,共济失调期6例,昏睡昏迷期1例。  相似文献   
80.
<正>脉络宁系南京金陵制药厂生产的纯中药制剂。我院于 1992年4月至 1994年8月用该药治疗脑血栓形成69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51例,女18例。年龄38~ 72岁,平均56.8岁。其中:50~ 60岁占90.3% 。发病1天~4年不等。1天-1个月23例,1个月以上~ 1 年21例。1年以上 25例。偏瘫 63例(左侧 38例,右侧25例),肌力0~1级17例,2- 3级46例,言语障碍 24例,假性球麻痹 11例,面瘫及舌下瘫35例,病理反射阳性63例。 1.2 CT扫描: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均做过颅脑 CT扫描,其中多发性脑梗塞19例,左侧基底节梗塞16例,右侧基底节梗塞18例,左侧内囊梗塞4例,右侧内囊梗塞3例,左侧顶叶梗塞4例,右侧顶叶梗塞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