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6篇 |
综合类 | 39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19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32.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切开复位普通钢板、髁部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84例。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内固定效果。结果 8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6年。根据Sanders et al评分标准:优45例,良30例,差9例,优良率89.5%。骨折11~18个月均骨性愈合。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该术式是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3.
目的为经髋臼前柱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只成人尸体骨盆标本,共44侧髋臼进行解剖学研究,观测髋臼前柱横断面形状,测量髋臼前柱螺钉固定在髂骨翼外侧面的进针点、进针方向、钉道直径、进针点至闭孔沟的距离。结果髋臼前柱横断面呈近似直角三角形,钉道直径10.5±0.8mm;螺钉进针点位于髂骨翼后外侧面坐骨大切迹和髂前上棘连线上方9.2±2.4mm,距坐骨大切迹38.5±3.8mm;螺钉进针方向于水平面与中心线夹角为40.7±3.8°,矢状面向尾端成角54.2±5.5°。钉道长度84.1±6.2mm。并设计出髋臼前柱螺钉固定导向器。结论髋臼前柱可接受1枚直径6.5mm、长70mm的螺钉,螺钉进针点位于髂骨翼后外侧面坐骨大切迹和髂前上棘连线上方10mm,距坐骨大切迹40mm。螺钉进针方向于水平面与中心线夹角40°,矢状面向尾端成角55°。髋臼前柱螺钉固定导向器将提高前柱螺钉固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探讨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伴有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脊柱综合征患者22例(26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2例,女10例;年龄45~76岁,平均58.4岁;病程1.5~25年,平均12.8年。术前及术后常规拍摄骨盆正位、双下肢全长片、站立位胸腰椎及骨盆拼接片,测量其置换前后脊柱-骨盆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参数,术前及术后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Harris评分。结果:术后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21~52(32±8)个月,末次随访未见感染、假体下沉、松动、假体脱位等情况。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较置换前均明显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较置换前明显增大(P<0.05);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骨盆倾斜、脊柱侧弯(冠状位)均明显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部的VAS评分、髋关节的VAS评分、腰部的ODI评分均明显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上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脊柱综合征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脊柱骨盆的冠状面及史状面平衡参数均有明显改善,中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索依达拉奉 (edaravone, EDA) 对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 介导原代小胶质细胞 (Microglia) 激活后的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调控作用.方法 麻醉SD大鼠新生鼠断头取脑, 消化离心等实验方法完成混合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通过生物摇床方法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利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释放量.结果 通过荧光方法鉴定小胶质细胞的纯化可达到95%以上, 与对照组 (Control) 相比, LPS介导小胶质细胞后激活可见NO浓度显著上升 (P<0.05) , 建模成功;用EDA预处理原代小胶质细胞24 h后, LPS介导的NO下调, 与LPS单独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EDA先预处理24 h, MAPK inhibitor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 预处理30 min, 10 ng/m L LPS介导小胶质细胞16 h, NO释放量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EDA单独应用可抑制LPS介导原代小胶质细胞激活后NO的释放量;EDA同时加用MAPK信号传递通路抑制剂, 加强了EDA减轻LPS介导小胶质细胞激活NO产生.EDA可能与p38MAPK、JNK、ERK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协同抑制LPS介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 以Sprague-Dawley大鼠 (SD Rats) 、C57BL/6小鼠和昆明小鼠 (Kunming mice) 为研究对象, 探索研究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 诱导3种鼠的原代混合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对比.从而进一步探讨、发现研究三种鼠的应用价值、寻找更理想的炎症模型.方法 以一氧化氮合酶 (i NOS) 、环氧化酶 (COX-2) 、白介素-1beta (IL-1β) 和Nitric Oxide (NO) 作为代表激活的炎症氧化应激反应表征.获得C57BL/6小鼠、昆明种小鼠和SD大鼠23 d龄乳鼠后, 进行断头取脑和胶质细胞培养.传代至第3代接种于24孔板使用, 经LPS介导24 h后分别用Griess法检测NO浓度变化, Western b Lot检测COX-2、IL-1β、i NOS的蛋白表达.结果 用含N2的无血清培养基处理后的SD大鼠混合胶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比较三种鼠混合胶质细胞的正常对照组和LPS组, LPS组的NO释放量显著升高 (P<0.01) ;并且3种鼠混合胶质细胞的LPS组的i NOS/COX-2/IL-1β的表达也明显升高.结论 LPS可以诱导C57BL/6小鼠、昆明鼠以及SD大鼠混合胶质细胞NO的释放以及IL-1β、i NOS、COX-2蛋白的表达, 从而诱发炎症反应;LPS可以诱导3种鼠的原代混合胶质细胞形成炎症氧化模型.并且, SD大鼠反应较为灵敏. 相似文献
38.
儿童尺骨大段骨缺损偶见于先天性畸形,多由创伤或骨髓炎处理不当所致,可导致前臂短缩畸形和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2002年6月,我院采用桡骨近端切除,远端和尺骨近端融合的方法重建前臂的功能,恢复前臂的长度,治疗儿童尺骨大部分缺损所导致的前臂短缩畸形和肘关节屈伸障碍1例,已随访5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9.
40.
<正>近几年国内用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易于接受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1]。笔者在CT导引下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发现给患者注射胶原酶,注射部位不同效果不完全一样。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