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49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大黄及不同营养途径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 090例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并发脓毒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大黄预防组(637例)和非大黄预防组(453例);两组再分肠内营养、肠内外营养、肠外营养和无营养支持4个亚组。观察各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大黄预防组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0%;而非大黄预防组发生率为11.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黄预防组中肠内营养337例,并发真菌感染3例(占0.9%);而非大黄预防组中肠内营养178例,并发真菌感染7例(占3.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黄预防组中肠内外营养179例,并发真菌感染2例(占1.1%);而非大黄预防组中肠内外营养127例,并发真菌感染9例(占7.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肠外营养和无营养支持的两组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或P<0.01);肠外营养组真菌感染发生率高于肠内营养和肠内外营养组(P均<0.05);无营养支持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最高(30.4%和61.3%)。结论大黄及肠内营养通过胃肠道机制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2.
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方法:Sprague Dawley 大鼠2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5组,即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复苏后3、6、12、24h组,对照组4只,其余每组6只。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致大鼠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停跳5min后开始心肺复苏,采用TUNEL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复苏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复苏后3h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就出现细胞凋亡,复苏后24h海马区TUNEL阳性率为6.0%。结论:细胞凋亡可能是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3.
血小板在危重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监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研究血小板在危重病全身炎症反应监测中的意义 ,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提供敏感而简易的临床监测指标。方法 :ICU内各种原因所致的 SIRS、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 2 13例 ,按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 (n=6 2 )和存活组 (n=15 1)。入院后当天和第 3d、7d、10 d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 )、血常规和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结果 :入 ICU时存活组和死亡组 APACHE 评分明显增高 ,但无显著差异 ;治疗 7d和 10 d后 ,存活组下降至 10分以下 ,而死亡组上升至 2 0分以上 (P<0 .0 1)。血小板计数在入院时两组均降低 ,治疗 3d后有明显回升 ,但在治疗后 7d和 10 d时死亡组患者血小板再度进行性下降 ,而存活组上升至正常范围 (P<0 .0 0 1)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入院时两组患者外周血中 TNFα的浓度无显著差异 ,3d后两组 TNFα均升高 ;治疗 7d和 10 d后存活组 TNFα水平显著下降 ,而死亡组患者仍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0 1)。结论 :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能较正确、敏感地反映全身炎症反应的强弱 ,且其检查快速、简单、易行 ,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家族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中等位基因对细胞因子mRNA表达、蛋白质合成以及全身感染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感染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60例。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并给予脂多糖(LPS)刺激,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细胞因子IL-1α、IL-1β、IL—1ra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因子浓度。盐析法提取所有受试者基因组DNA,行IL-1A(内合子6,VNTR),IL-1B(-511,RFLP)及IL-1RN(内合子2,VNTR)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全身感染患者中等位基因IL-1RN2携带者显著增多,而IL-1A2、IL-182及IL-1RN2携带者病死率增加。体外研究表明,等位基因IL—RN2较IL-1RN1携带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受LPS刺激时细胞因子IL—1ra分泌及mRNA表达显著增加,而IL-1A、IL-1B各等位基因不影响相应细胞因子表达。结论遗传因素可能是导致全身感染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等位基因IL-1RN2通过上调细胞因子IL—1ra表达,影响全身感染患者预后,可能是全身感染的高危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35.
人参皂苷对烫伤脓毒症大鼠CD19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烫伤后脓毒症大鼠CD19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6只被随机分为脓毒症组(n-24)、人参皂苷组(n-24)和对照组(n-18);将大鼠用沸水致背部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烫伤后12h经腹腔注射内毒素(5mg/kg)予以“二次打击”,制成烫伤脓毒症模型。各组分别于“二次打击”后12、24和72h活杀大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19细胞和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结果:“二次打击”后大鼠外周血中CD19细胞和NK细胞活性均显著下降,此过程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O.01);内毒素打击后24h和72h人参皂苷组CD19细胞和NK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P均〈O.01)。结论: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后外周血中CD19细胞和NK细胞活性显著下降,人参皂苷可有效恢复其功能,显著改善烫伤脓毒症时细胞免疫功能受抑状态。  相似文献   
36.
降钙素原与全身性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确定金身性感染(sepsis)患者降钙素原(PCT)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间的相关性,并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比较。方法 选择66例为研究对象,临床发生sepsis或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后24h内测定其血清PCT、IL-1、IL-6、TNF-α及CRP。结果 PRP与血清IL-6水平密切相关。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PCT对IL-6水平(以500ng/L和1000ng/L作为临界值)的预测能力最强(分别为0.728和0.829),IL-1(分别为0.607和0.625)、TNF-α(分别为0.609和0.633)和CRP(分别为0.619和0.707)。P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最高。结论 与其它炎症因子相比,PCT与sepsis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7.
严重创伤,休克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重创伤、休克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200003)陈德昌(综述)景炳文,张鸿祺(审校)严重创伤、休克可致肠粘膜屏障功能破坏,引起肠道内细菌移居。导致和(或)促进细菌移居因素有:肠粘膜机械屏障破坏,自身抵抗力下降及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衡...  相似文献   
38.
大黄对肠源性感染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肠源性感染是出血性休克后一个常见的病理过程。本实验旨在证明大黄对出血性休克所致的肠粘膜屏障破坏具有治疗作用。大黄(150mg/kg)于复苏后即刻,6,12小时分次经胃管注入。复苏生24小时活杀大鼠,分离肝,脾,肠系膜淋巴结作肠道细菌移居量测定。结果显示:单纯手术组无肠道细胞移居,出血性休克组肠道细菌移居至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大黄治疗组细菌移居发生率和移居量明显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全身皮下水肿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及皮下水肿的严重程度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24 h内重症患者的7个区域36个位点进行皮下水肿半定量评估,采用按压凹陷试验并根据皮肤恢复时间将水肿分为4级。同时收集诊断、APACHE Ⅱ评分、器官功能等相关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全身及易发部位皮下发生水肿的影响因素及皮下水肿严重程度对预后的作用,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检验预后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研究共纳入135例重症患者,其中37例(27.4%)出现皮下水肿。36个测量位点皮下水肿得分中位数为0.61(0.31,0.78),其中腹壁皮下水肿的发生率最高(86.5%),水肿程度为0.75(0.5,1.25)。在上肢越接近远心端,皮下水肿的发生率和程度越高,对于胸壁、腹壁、大腿和小腿,越接近重力依赖区,皮下水肿的发生率和程度越高。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PACHE Ⅱ评分(>15分)和入科诊断(脓毒症)是全身及易发部分皮下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全身皮下水肿总分为危重患者ICU住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03,95% CI:1.00~1.06,P=0.038)。 结论重症患者存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皮下水肿,其在全身分布具有不均质性,更易发生于腹壁并呈现重力依赖性分布。重症患者具有皮下水肿发生的多个独立危险因素,且皮下水肿严重程度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0.
2021年又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球重症同道在积极抗疫的同时,亦不断向前推进学术工作。中国的重症同道也不忘初心,在医疗、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将部分国内外的学术进展作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