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研究男性暴力人群的中西医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随机抽取46例男性暴力型罪犯,进行中医辨证、西医检体、实验室检测ET、NO、NE、E、COR、T3、T4、TSH、FSH、LH、T、E2等,探讨男性暴力人群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客观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肝火(或肝阳)亢盛、肝肾阴虚、痰热内扰、肝郁犯脾的复杂证型,现代医学的客观化指标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ET、NE、E、T3、T4、E2增高,NO下降,COR、TSH、FSH、LH、T正常.结论提示男性暴力人群中医复杂证型与ET、NO异常之间关系的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基础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NE、E分泌增高,导致T3、T4应激性增高,机体耗氧量增加,缺血,缺氧,副交感神经相对抑制而NOS抑制,最终导致ET升高、NO下降,机体进入神经-内分泌-内环境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62.
议纯阳     
纯阳理论是祖国医学阴阳学说在儿科领域的体现。“纯阳”二字揭示了小儿在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偏盛的生理状态,同时蕴含着“稚阴稚阳”的说思想,阐明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以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及临床表现特点;并提示了在治疗上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药。纯阳理论对认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防治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菖郁逍遥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90例慢性CHB伴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 45例。在恩替卡韦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组服用中药复方菖郁逍遥方,疗程12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分观察治疗前、治疗中(治疗4周)、治疗后(治疗12周)两组患者的抑郁状态变化;以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观察两组治疗后副反应;观察治疗前后血清ALT活性、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定量、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去甲肾腺上素(norepinephrine, N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水平及内源性大麻素:N-花生四烯酸氨基乙醇(Arachidonoylethanolamine,AEA)、2-花生四烯酸甘油(2-arachidonoylglycerol,2-AG)及其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CBR)1、2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中、治疗后的HAMD17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 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似但安全性评价较高。治疗后,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血清5-HT、NE、BDNF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 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AEA、2-AG、CBR1水平较前增加(P<0.05),且以治疗组效果显著;CBR2含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菖郁逍遥方具有显著改善CHB患者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与通过调控内源性大麻素水平来升高单胺类神经递质、BDNF相关。  相似文献   
64.
均匀设计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均匀设计(Uniform design)是一种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试验的试验设计方法,其在减少试验次数、防止试验意外和便于现代统计数据处理方面具有优势,较之以往的试验设计方法更加方便、可操作性强、预测性好,为中药复方的配伍理论研究及制剂工艺优化展开了一条新的探索思路和方法。但是均匀设计的应用在指标评价、复方药物(因素)范围的选择、因素和水平的设定以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该法在中药复方的研究运用尚有很大空间可待发展。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对α-干扰素(interferon-alpha,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疗效的观察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524例慢性乙型肝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174例,联合中药治疗组174例,联合西药治疗组176例。单药治疗组采用IFN-α治疗24周;联合中药治疗组在IFN-α治疗基础上,采用柴胡疏肝散口服,每日1剂,疗程24周;联合西药治疗组在IFN-α治疗基础上,采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50-mg tid 口服,疗程24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改变情况、中医症状疗效、ALT水平、HBV DNA定量、抗病毒治疗应答及治疗前、治疗8周、治疗24周的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联合中药治疗组症状积分改善程度最明显、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最高,联合西药治疗组次之,而单药治疗组最低(P<0.01,P<0.05)。完成IFN-α 24周治疗后,联合中药治疗组ALT改善程度、HBV DNA定量下降程度及完全应答率最高,无应答率最低,单药治疗组次之,而联合西药治疗组最低(P<0.05);治疗8周后联合中药治疗组及单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西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24周后联合中药治疗组及单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8周明显下降(P<0.01),联合西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8周时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INF-α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改善患者症状,增加INF-α抗病毒疗效,值得推荐联用,而联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可降低INF-α抗病毒疗效,不推荐联合使用,INF-α及柴胡疏肝散均可以通过上调TNF-α、IL-6水平通过免疫激活来清除病毒,二者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比较栀子与茵陈蒿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及血清酶学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自造模第6周起,28只大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栀子组、茵陈蒿汤组和易善复组,每组7只,灌胃饮用水或给药5周。通过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肝功酶试剂盒及血脂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存在明显脂肪变性,并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肝组织T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1);栀子组、茵陈蒿汤组大鼠肝脂肪变性及炎症反应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肝组织TG、血清TG、TC含量、血清ALT、AST活性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HDL-C则显著升高(P<0.01);栀子组在降低血清ALT及血清TC含量方面优于茵陈蒿汤组(P<0.05,P<0.01)。结论:栀子与茵陈蒿汤均能明显改善脂肪肝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干预作用,而栀子在改善胆固醇代谢及抗炎症损伤方面,效果优于茵陈蒿汤。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红景天苷、姜黄素、绞股蓝总苷、白术多糖(HJJB)复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胰岛素信号转导环节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4周诱导的大鼠胰岛素抵抗NASH模型。在造模第9周起,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罗格列酮,0.4 mg/kg)和中药组(HJJB)。干预6周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检测肝组织TG含量、ALT活性、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含量、空腹血糖(FBG)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肝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IRS1(p IRS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 PI3K)、蛋白激酶B(PKB)、磷酸化PKB(p PKB)蛋白含量;检测肝组织IRS1、PI3K、PKB mRNA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TG、ALT、FINS、FBG及HOMA-IR升高(P0.01),IRS1、p IRS1、PI3K、p PI3K、PKB、p PKB蛋白及IRS1、PI3K、PKB mRNA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血清TG、ALT、FINS、FBG及HOMA-IR含量降低(P0.05)。中药组IRS1、p IRS1、PI3K、p PI3K、PKB、p PKB蛋白及IRS1、PI3K、PKB mRNA水平较模型组及西药组升高(P0.01,P0.05),TG及ALT较西药组降低(P0.01)。结论 HJJB复方可上调NASH大鼠肝脏IRS1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改善PI3K/PKB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派格宾)对湿热内结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220例辨证为湿热内结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治疗组在使用派格宾抗病毒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每周3次,使用穴位敷贴时间为24 w,使用派格宾时间为48 w。观察两组治疗24 w、48 w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24 w、48 w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抗病毒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下降、失眠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的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派格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增加派格宾抗病毒效果,减少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中药祛湿化瘀方(茵陈、虎杖、田基黄、姜黄、生栀子)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干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采用单纯高脂饮食10周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在造模第7周起, 随机分为模型组、祛湿化瘀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对照组,灌胃给药4周。观察:(1)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油红染色、电镜观察);(2)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变化;(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TG、总胆固醇(TC)含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肝组织出现显著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空泡样变,电镜超微结构显示模型组肝细胞胞浆大量出现中小脂滴并严重积聚,肝组织TG、FFA含量分别达正常组的 3.2、3.5倍,但血清ALT、AST、TG、TC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祛湿化瘀方高、低剂量组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组的上述病理改变显著减轻, 肝组织 TG、FF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其TG含量均值分别为模型组的57.55%、72.32%、71.07%,FFA含量分别为模型组的48.95%、65.67%、55.57%。其中,高剂量组降低肝组织TG含量的作用显著优于低剂量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P<0.05)。 结论 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疗效相当显著,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70.
陈少东 《光明中医》2009,24(8):1431-1432
本文通过对金匮要略原文分析,病因病机认为黄疸病的发生与血分密不可分,治疗上提出凉血活血、养血活血、温通血脉等治法.反映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