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3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83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20篇
口腔科学   81篇
临床医学   307篇
内科学   191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143篇
外科学   198篇
综合类   543篇
预防医学   226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204篇
  4篇
中国医学   202篇
肿瘤学   6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与肺癌和胃癌转移可能相关的RAB5A基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和分离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探讨肺癌及胃癌转移发生的分子基础。方法 应用细胞培养、mRNA差异显示技术、cDNA克隆、测序技术、RT-PCR、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分析比较了细胞来源相同,但转移能力不同的人肺腺癌细胞系Anip973和AGZY83-a基因差异表达及其差异表达基因RAB5A在临床胃癌和肺癌标本中存在的实际意义。结果 在两细胞系之间确有明显的差异表达基因存  相似文献   
992.
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1992年10月以来采用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0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00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64例;年龄30~60岁,平均39岁;病程1个月~2年。病在右侧者76例,在左侧者24例。全部病例按《中医骨...  相似文献   
993.
公有制医院是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公有制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中的主体作用,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1严峻的挑战公有制医院的共同特点是:财务上吃“皇粮”,经营上独家办,管理上推着干,隶属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承担一定范围的医疗任务。单位领导与职工吃饭靠国家,发展靠拨款,公家的盈亏与已无关,因而对医院前景很少去想。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后,公有制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是国家投入明显下降,如吉林省卫生事业费1995年后已从过去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8%下降到3.8%,其…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活性氧能否通过激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从而介导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2只:对照组(C)、瑞芬太尼组(R)、瑞芬太尼+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R+Si.p)、瑞芬太尼+腹腔注射活性氧清除剂N-叔丁基-α-苯基硝酮(PBN)组(R+PBN)、瑞芬太尼+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R+Si.t)、瑞芬太尼+鞘内注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L-α-氨基己二酸(L-α-AA)组(R+L-α-AA)。成年雄性SD大鼠静脉输注瑞芬太尼4μg/(kg·min)2 h建立痛敏模型,采用von Frey及Hargreaves法观察抑制活性氧生成或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对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影响。鞘内注射线粒体荧光探针Mito SOX Red探测脊髓线粒体中活性氧产生水平及分布,免疫荧光以及免疫印迹方法观察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结果】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后24 h后引起大鼠机械阈值(R组:30±2.58;C组:50±1.80;P<0.05)和热痛阈值(R组:5.5±1.70;C组:10.0±1.21;P<0.05)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瑞芬痛敏组大鼠脊髓GFAP于输注瑞芬后2h表达显著上调(R组:0.16±0.009;C组:0.10±0.008;P<0.01),且脊髓神经元活性氧水平显著增加(R组:0.14±0.008;C组:0.04±0.005;P<0.01)。预先腹腔内注射PBN后第1天不仅显著抑制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R组:0.16±0.009;R+PBN组:0.10±0.007;P<0.01),且减轻瑞芬太尼诱导的机械痛敏(R组:30.0±2.58;R+PBN组:45.0±2.81;P<0.05)和热痛敏(R组:5.5±1.70;R+PBN组:9.4±1.00;P<0.05)。【结论】活性氧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介导了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抑制活性氧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减轻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95.
996.
摘要:目的:研究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机理。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叠加孤养大鼠抑郁模型研究开心解郁丸对糖水偏嗜,水迷宫等抑郁样行为及神经元可塑性相关基因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5-羟色胺受体2c(HTR2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调控作用。结果:大鼠抑郁模型中,开心解郁丸可显著增加糖水消耗百分比,一定程度上增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降低神经元可塑性相关基因GSK-3β和HTR2c mRNA,明显升高CREB和VEGF mRNA。结论:开心解郁丸对抑郁大鼠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调节神经元可塑性相关基因GSK-3β,CREB,HTR2c和VEGF有关。  相似文献   
997.
摘 要:神经血管单元(NVU)是以神经元、小胶质细胞、血脑屏障以及维持脑组织完整性的细胞外基质等多种成员组成的动态功能模块,NVU的主要成员是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结构基础之一,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过程。抑郁症神经血管单元失稳态主要以神经血管解耦联、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及神经炎症反应等为特征。中药治疗抑郁症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等优势,开心解郁方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本文旨在从脑白质功能连通性、保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修复血脑屏障以及减轻神经炎症等角度阐述开心解郁方对NVU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牙龈瘤来源于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组织[1]。目前,大多数认为是机械刺激及慢性炎性增生物[1],临床上较常见,巨大牙龈瘤却较为少见,现将我科诊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72岁,汉族,因右下牙床无痛性肿物3年,于2006年12月21日拟“右下颌肿物”收入院。自述3年前,无意发现右下牙床有一  相似文献   
999.
MMP-1及MMP-8在大鼠牙周炎模型牙周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不同严重程度的大鼠牙周炎模型的牙周组织中MMP-1及MMP-8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探讨MMP-1、MMP-8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大鼠牙周炎模型牙周组织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MMP-1、MMP-8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MMP-1、MMP-8在牙龈炎、牙周炎的牙龈上皮中呈强阳性表达,在牙周炎的牙周组织中,主要在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破骨细胞等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其变化趋势为:由健康牙周组织的弱阳性表达,变为急性龈炎、急性牙周炎的强阳性表达,到慢性牙周炎时期,表达较急性期有所降低。结论:MMP-1、MMP-8在牙周炎症组织中,随着炎症进程呈现不同特征的表达,可能直接参与牙周组织的炎症破坏。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通过对同一抗青光眼手术患者进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和罗库溴铵诱导麻醉前后眼压(IOP)的测量,观察青光眼患者在麻醉诱导复合用药下IOP的变化。方法对20例需行抗青光眼手术的患者进行诱导麻醉:异丙酚2~3 mg/kg、芬太尼2~3μg/kg和罗库溴铵0.5 mg/kg。选取近期未行眼部手术眼,用Tono-Pen XL眼压计分别于诱导麻醉前、诱导后1 min和诱导后5 min行IOP测量,比较诱导前后IOP变化;并评估较低IOP组[IOP≤25 mmHg(1 mmHg=0.133kPa)]、中等IOP组(2535 mmHg)患者在诱导麻醉后IOP的变化幅度。结果诱导麻醉后1 min,平均IOP[(17.33±8.63)mmHg]较诱导前[(29.60±10.38)mmHg]明显降低(P<0.001),下降41.4%[SD=5.51,95%可信区间(CI)为10.31~14.22];诱导后5 min,平均IOP[(15.91±8.00)mmHg]同样明显低于诱导前(P<0.001),下降46.3%(SD=5.47,95%CI为11.75~15.63)。IOP相对高的组比IOP相对低的组在诱导后1 min和5 min分别较诱导前IOP下降绝对值大[P=0.006(诱导1min,较高IOP组vs较低IOP组);P=0.034(诱导1 min,中等IOP组vs较低IOP组);P<0.001(诱导5 min,较高IOP组vs较低IOP组)和P=0.004(诱导5 min,中等IOP组vs较低IOP组)]。但不同IOP组患者诱导后1 min和5 min分别较诱导前IOP下降百分比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09和0.601)。结论青光眼患者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和罗库溴铵诱导麻醉下IOP显著降低,且基础IOP较高的患者在诱导后IOP下降绝对值更大,但下降百分比与基础IOP较低患者相似,提示临床眼科医师需关注全身麻醉药物对青光眼患者IOP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