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 贵刊1985年第5期刊登的“对仲最瘀血观的探讨”一文中认为:“仲景指出,凡瘀血症小便必自利,若见小便不利,则不是瘀血症”。试问: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中的蒲灰散,不是为小便不利属瘀血症而设的吗?。“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是仲景瘀血观的又一体现。又如  相似文献   
12.
<正> 人皆认为伤寒之邪为寒,温病之邪为温(热).而曰:伤寒主温,温病主清;伤寒重视阳气,温病重视津液.故又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杂病法丹溪,热病法河间"之说.殊不知仲景既有"医圣"之名,《伤寒论》有"万世法"之称,其功岂仅独在外感哉?岂能独重阳气而忽阴津哉?仲景《伤寒论》一书,法外有法,法中有方,无论对理论研究或临床治疗的作用和意义,虽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单就阴津论之,书中重视阴津绝不在于阳气之下,处处体现了力主"阴阳和"的观点.对阴津不足、阴津受损的阐述和救治的方  相似文献   
13.
上海著名老中医叶朗清老帅,现年68岁,早年从妇科名医唐吉父学习,继又转夏理彬先  相似文献   
14.
菖蒲之妙用     
<正> 菖蒲是大家常用的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使用,有别名谓菖阳,处方习用名为石菖蒲、九节菖蒲、鲜菖蒲。菖蒲有芳香开窍、和中(胃)辟浊作用,临床一般每常用于痰浊蒙闭心窍引起的神识昏迷不清、谵语;痰扰心神引起的惊恐不得卧、健  相似文献   
15.
<正> 梦交是指梦中与异性交媾。《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云:“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金匮》之下极少有专篇论述,仅或偶在医学杂志中可见其名,记得五十年代初期曾有过《奇病怪症》一书,内载女子梦交症之  相似文献   
16.
<正> 四、九香虫:九香虫性味咸温,功能理气止痛。章先生常用治寒凝气滞引起的脘腹疼痛,痛势剧烈,其证多实。用之镇痛常与元胡索、金铃子为伍。五、地鳖虫、蜣螂虫、虻虫、蜘蛛:四味皆活血化瘀药。凡瘀血留阻于经络之疼痛,肿块坚硬,为先生必用之药。而四味药中以地龙尤为常用。花蜘蛛活血化瘀止痛,并有壮阳之功。活血化瘀常与地鳖虫、蜂房等同用;壮阳起痿与补肾药为伍。此药不入煎剂,以丸、散为主。虻虫多用于妇科,月事后期由瘀滞所致者。章先生指出“属于内分  相似文献   
17.
<正> 叶天士《温热论》日:“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又云:温病“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鉴于伤寒与温病二者受邪的性质不同,在对待下法的使用上,一些医家认为有迟、早之分。如戴北山日:“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厌早。”提出温病“不论表证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对此,王孟英和顾晓澜都有详细的阐述。王氏曰:“伤寒为阴邪,未曾传腑化热,最虑邪气下陷,治必升提温散,而有早下之戒;温热为阳邪,火必克金,故先犯肺,火性炎上,难得下行,若肺气肃降有权,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顾氏也日:“伤寒由外传里,仍用外解,温邪由内而发,必须内解,伤寒宜发表,有一分表证,仍宜表之,故下不嫌迟;温邪宜清里,有一分下证,即宜下之,故下不厌早。”诚然,伤寒与温病病有不同,在下法上亦必有区别。温病学说是外感热病对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单就治疗中的下法而言,温病较之伤寒已经明显地有了进一步的扩充、提高和发展,使外感热病对下法的认识、应用,内容更趋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正> 诊断仲景断瘀血病,从不以一证贸然下结论,虽然瘀血证状众多,由于一证可有多种因素引起,即某一种证状可由瘀血,也可以由寒、热、痰、食、气、水饮等邪所致,所以必有充足证据时,才确认为瘀血症。仲景断瘀血症,有主证,有佐证;有时抓瘀血症的特征,有时靠疾病的特性,有时依据舌脉;有时决于二便,充分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积累了一套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 儿童咳嗽是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的外病,是儿科临床中的多发病、常见病。中医治病首重辨证,儿童咳嗽在临床表现上有寒,热、虚、实和兼证等,如咳而吐、咳而呛、咳不能平卧、咳则遗尿……,但它的致病根本原因却只有一种:  相似文献   
20.
<正> 瘀血的名称和活血化瘀的方法虽首见于《内经》,但对病证和治法具体而较完整的论述,当首推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下面从证候、诊断、治疗三个方面来窥探仲景对瘀血学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