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41篇
耳鼻咽喉   47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7篇
口腔科学   35篇
临床医学   150篇
内科学   88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109篇
综合类   484篇
预防医学   12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98篇
  2篇
中国医学   113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 探讨重组人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S)表达、纯化及复性的最佳生产方案.方法 活化rhES工程菌,诱导表达,提取并洗涤包涵体,然后变性、复性、浓缩.通过鸡胚尿囊膜实验(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检测rhES活性.结果 rhES产品纯度超过95%.CAM中rhES显著抑制新血管生长.结论 本实验方法可以提取到高活性、高纯度的可溶性rhES,为大规模生产rhES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鼓室体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复习病历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鼓室体瘤的病理特征.结果 肿瘤切除完整,病理检查肿瘤实质由上皮样主细胞和短梭形支持细胞组成.主细胞CgA、NSE和Syn呈阳性表达,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表达.病理诊断为鼓室体瘤,随访2年未见复发征象.结论 鼓室体瘤十分罕见,临床和病理诊断困难,常需借助免疫组化协助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制备雄黄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研究雄黄纳米粒对人肺癌细胞A549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K30 (PVP)为载体,通过生物模板法制备雄黄纳米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以及粒度分析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纳米...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补肾清毒方对HBV转基因小鼠外周血乙肝病毒DNA(HBV-DNA)、干扰素-γ(IFN-γ)及白介素-17A(IL-17A)的影响。方法 将50只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肾清毒方高、中、低剂量组,拉米夫定组,另取10只非HBV转基因小鼠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小鼠外周血HBV-D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药物干预前后小鼠血清IL-17A及IFN-γ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17A显著升高(P< 0.01),IFN-γ也明显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小鼠血清IL-17A水平不同程度降低(P< 0.01),其中以补肾清毒方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降幅最为明显(P< 0.01),并且随用药时间的延长IL-17A水平进一步降低;各药物干预组血清IFN-γ水平升高(P< 0.05),其中以补肾清毒方高、中剂量组升高最为显著(P< 0.01),且随用药时间延长有所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小鼠外周血HBV-DNA变化不大(P > 0.05)。结论 补肾清毒方对乙肝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升高IFN-γ水平、降低IL-17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针叶樱桃浓缩物及其各组合物的抗炎作用.方法 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针叶樱桃浓缩物低、中、高剂量组,经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和乙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实验,研究不同剂量针叶樱桃浓缩物的抗炎作用,并选择具有抗炎效果剂量的针叶樱桃浓缩物,分别与接骨木莓+野樱莓、接骨木莓+葡萄...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术后硬膜外血肿(postoperative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PSEH)并发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术后护理关键措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例胸椎管狭窄症椎板切除术PSEH形成并发SCI的临床诊疗和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术后护理经验和教训.结果 (1)脊髓功能恢复:PSEH并发SCI的脊髓功能评价,国际脊髓损伤评分标准(ASIA)分级由B级恢复至C级和D级各1例,恢复至E级2例;(2)并发症:均出现严重的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未出现休克、感染、褥疮等;(3)1例第二次出现PSEH形成并发SCI;(4)心理变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和绝望心理,恢复良好.结论 正确的术后护理在胸椎管狭窄症椎板切除术硬膜外血肿形成并发脊髓损伤术后顺利康复和并发症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术后护理要点包括采取合理的体位、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脊髓功能的变化及加强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结石的临床价值和技术要点。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3月,对58例嵌顿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采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中取石后于镜下直接置入双J管,间段缝合输尿管切口。结果:5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结石清除率100%。术后创腔引流液量少,3~5d拔除引流管,1周出院,术后3周膀胱镜下拔除双J管。随访1~27个月,B超复查显示肾积水明显好转或消失,无结石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明显优于开放手术及其它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甘氨鹅脱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GCDCA)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96孔细胞培养板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GCDCA分别处理细胞24,48,72 h,进行MTT实验,计算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CDCA对SMMC772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GCDCA对肝癌细胞SMMC7721均有一定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高浓度的GCDCA(300 μmol/L)处理组对SMMC7721细胞有较强的毒性损伤.低浓度的GCDCA(200 μmol/L)处理组能明显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 GCDCA对人肝癌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并能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9.
脊索细胞促进髓核软骨样细胞增殖及表型维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离纯化兔髓核中的细胞成分,观察脊索细胞形态及对软骨样细胞增殖及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6只4周龄新西兰兔胸腰段脊柱,获取髓核,0.2%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及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纯化脊索细胞及软骨样细胞。实验分为单纯软骨样细胞培养组(A组)及脊索细胞、软骨样细胞(1:1)共培养组(B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生长情况,测定两组原代及传代细胞成活率,MTT法测定两组第2代细胞增殖曲线,并以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两组原代及传代细胞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成功分离、纯化脊索细胞和软骨样细胞。细胞培养观察,原代脊索细胞直径10~15gm,胞浆内富含大小不等的囊泡;原代软骨样细胞直径4~6gm,胞浆内无囊泡。各代细胞成活率A组为89.0%~95.3%,B组为91_3%~96.3%,各代细胞成活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细胞培养3~4d进入对数生长期,B组细胞培养2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4d后,B组细胞增殖能力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代以内细胞表达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B组细胞表型维持至5代。结论脊索细胞能促进髓核软骨样细胞的增殖及表型维持;脊索细胞可能在防止椎间盘退变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和LOVO细胞株转染胸苷磷酸化酶(TP)基因后转化5′-脱氧氟脲苷(5′-DFUR)为氟尿嘧啶(5-FU)能力的变化及5′-DFUR抗癌细胞株活性的变化.方法 构建包含TP 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用慢病毒包装后转染结肠癌细胞株SW480和LOVO.转染5代后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转染效率;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2株细胞的TP mRNA和TP蛋白表达.然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2株细胞转染前后转化5′-DFUR为5-FU的量;MTT法检测5′-DFUR对2株细胞转染前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 转染TP基因后SW480-TP与LOVO-TP 5代细胞转染效率稳定在95%左右.2株转染细胞的TP mRNA表达分别比野生型细胞增加(695±172)倍(t=-7.00,P=0.002)和(282±87)倍(t=-5.61,P=0.030),Western blot显示TP蛋白表达也明显增强.转染后的SW480-TP与LOVO-TP在培养基中分别使5′-DFUR转化为5-FU的量增加(t=19.406 ~66.921,P<0.01).5′-DFUR对SW480的IC50由(1641±53) μmol/L降至(587±17) μmol/L(t=-32.59,P<0.01);对LOVO的IC50由(1607±57) μmol/L降至(1088±89) μmol/L(t=-8.52,P<0.01).结论 慢病毒载体能够高效地将TP cDNA转染至人结肠癌细胞SW480和LOVO并稳定传代,转染后2株细胞的TP mRNA和TP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使5′-DFUR转化为5-FU的量增加,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和LOVO的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