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5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41篇
耳鼻咽喉   47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7篇
口腔科学   35篇
临床医学   150篇
内科学   88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483篇
预防医学   12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97篇
  2篇
中国医学   113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七白粉的皮肤美白作用,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其达到美白效果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紫外线B波段(UVB)照射诱导豚鼠皮肤色素沉着,建立动物模型。观察七白粉对模型豚鼠的美白效果,同时检测黑色素细胞数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酪氨酸酶(TYR)及脂褐质(LF)等与皮肤色素沉积相关的生化指标。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七白粉美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进行验证。结果:在动物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七白粉可显著改善皮肤亮度,且黑色素细胞数和TYR、LF、MDA水平均显著降低,而SOD水平显著升高。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七白粉通过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茯苓酸C、别欧前胡素等关键成分,作用于蛋白激酶B α(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EGFR)等关键靶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TNF等信号通路改善黑色素沉积而发挥美白作用。分子对接和SPR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与关键靶标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七白粉可通过抗氧化和抑制TYR的活性达到美白皮肤的效果。此外,七白粉通过多成分作用于多靶点,调控多通路改善黑色素沉积而发挥美白作用,体现了中药复方君臣佐使相互协同,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制备雄黄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研究雄黄纳米粒对人肺癌细胞A549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K30 (PVP)为载体,通过生物模板法制备雄黄纳米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以及粒度分析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纳米...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解剖单束保残重建和ACL解剖双束重建治疗ACL损伤的手术效果。 方法随访2021年1月—2022年4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200名,其中保残单束组100名,解剖双束组100名,进行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评估,随访1年。 结果ACL保残单束组和解剖双束组在术后1年的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膝关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解剖双束组在术后恢复对抗性运动的比例较高(P=0.041)。 结论ACL解剖单束保残重建和ACL解剖双束重建在术后恢复日常生活的差异不明显,若进行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则ACL解剖双束重建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补肾清毒方对HBV转基因小鼠外周血乙肝病毒DNA(HBV-DNA)、干扰素-γ(IFN-γ)及白介素-17A(IL-17A)的影响。方法 将50只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肾清毒方高、中、低剂量组,拉米夫定组,另取10只非HBV转基因小鼠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小鼠外周血HBV-D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药物干预前后小鼠血清IL-17A及IFN-γ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17A显著升高(P< 0.01),IFN-γ也明显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小鼠血清IL-17A水平不同程度降低(P< 0.01),其中以补肾清毒方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降幅最为明显(P< 0.01),并且随用药时间的延长IL-17A水平进一步降低;各药物干预组血清IFN-γ水平升高(P< 0.05),其中以补肾清毒方高、中剂量组升高最为显著(P< 0.01),且随用药时间延长有所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小鼠外周血HBV-DNA变化不大(P > 0.05)。结论 补肾清毒方对乙肝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升高IFN-γ水平、降低IL-17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术后硬膜外血肿(postoperative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PSEH)并发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术后护理关键措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例胸椎管狭窄症椎板切除术PSEH形成并发SCI的临床诊疗和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术后护理经验和教训.结果 (1)脊髓功能恢复:PSEH并发SCI的脊髓功能评价,国际脊髓损伤评分标准(ASIA)分级由B级恢复至C级和D级各1例,恢复至E级2例;(2)并发症:均出现严重的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未出现休克、感染、褥疮等;(3)1例第二次出现PSEH形成并发SCI;(4)心理变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和绝望心理,恢复良好.结论 正确的术后护理在胸椎管狭窄症椎板切除术硬膜外血肿形成并发脊髓损伤术后顺利康复和并发症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术后护理要点包括采取合理的体位、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脊髓功能的变化及加强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结石的临床价值和技术要点。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3月,对58例嵌顿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采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中取石后于镜下直接置入双J管,间段缝合输尿管切口。结果:5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结石清除率100%。术后创腔引流液量少,3~5d拔除引流管,1周出院,术后3周膀胱镜下拔除双J管。随访1~27个月,B超复查显示肾积水明显好转或消失,无结石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明显优于开放手术及其它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7.
读片窗     
患者男,24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颞部阵发性胀痛。患者言语清楚,记忆尚可,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无视力模糊、耳鸣、耳聋,无肢体乏力、抽搐,无中耳炎病史。体检:外耳廓无畸形,双侧听力正常,外耳道清洁(无异常分泌物溢出),双侧乳突无压痛。无"脑膜刺激征"。神经系统体检无异常发现。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直肠癌向直肠系膜远端微转移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为直肠癌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直肠癌术后标本42例,沿肿瘤下缘纵向切取宽约2cm的远端直肠系膜组织,用脂溶法处理后,计数其中淋巴结,随后按每1cm距离切成组织块,行HE染色,取HE检查阴性的切片,再用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20为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观察肿瘤远端直肠系膜中微转移的情况。结果直肠远端系膜中共检出8例有淋巴结微转移(其中2例合并有癌结节播散),1例仅有癌结节播散,远端系膜总转移率为21.43%(9/42);转移最远距离为4cm。直肠癌系膜远端微转移在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等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系膜远端的微转移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的微转移和癌结节的形成;微转移发生与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9.
上海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外来流动人口对上海市人群传播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简称“三病”)的潜在危害,从而预防和控制外源性“三病”在本市传播。方法:对外省市来沪居留3个月以上人员,进行“三病”血清免疫学检测,达到规定的阳性滴度时进行病原学追踪及治疗。结果:2001—2003年共监测外来流动人口909960人次,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55%、0.28%和0.02%;质量抽检符合率分别为98、42%、94.21%和99.84%。结论:必须加强外来流动人口“三病”监测和防治管理,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外源性“三病”在本市传播。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设计制作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芯片,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技术探讨细胞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与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的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原发灶、癌旁正常黏膜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共125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利用这些石蜡标本制作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组织芯片上检测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率与喉癌和下咽癌临床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CD44v6在原发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和原发癌(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CD44v6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高分化组明显低于中分化组(P<0.05),而CD44v6的表达率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浸润范围、年龄、性别等因素无明显相关.结论 CD44v6在喉癌和下咽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临床预测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趋势和估计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