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6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151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70篇
中国医学   8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目的 观察细胞周期蛋白H(Cyclin H)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定位情况,探讨其在脊髓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取5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8组:正常对照组、T9撞击伤6 h、12 h、1 d、3 d、5 d、7 d、14 d 7组,每组7只.采用Western blot测定损伤后各时间段Cyclin H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clin H在正常及损伤后脊髓中的分布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Cyclin H在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意义.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脊髓中Cyclin H表达呈现逐渐升高再下降的趋势,3 d达到高峰.免疫组织化学表明Cyclin H在正常脊髓中表达,损伤后3 d,Cyclin H在脊髓白质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在灰质中的表达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免疫荧光双标记表明Cyclin H与神经元标记物NeuN、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有明显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有少量共定位.结论 脊髓损伤后Cyclin H蛋白水平有明显时相改变,且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有共定位,提示Cyclin H在脊髓损伤后可能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72.
HPLC法测定马兜铃蜜炙过程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兜铃蜜炙过程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方法色谱柱:Hypersil ODS2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H3PO4溶液(体积比40∶60),柱温:2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结果马兜铃酸A线性范围为0.021 2~0.424 0μg,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98.80%,RSD值为2.10%(n=6)。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可靠;马兜铃经蜜炙后马兜铃酸A的含量下降,说明蜜制马兜铃能起到降低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性。 方法 以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住院的96例CKD患者为对象,其中血液透析32例,非透析64例;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参试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分别测定Scr、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及血栓调节蛋白。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血栓调节蛋白与IMT及相关参数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CKD患者血栓调节蛋白为(12.15±3.04) m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12±0.23) mg/L(P < 0.01)。血液透析组血栓调节蛋白为(16.89±3.35) mg/L,显著高于非透析组的(9.78±2.49) mg/L(P < 0.01)。血液透析组IMT值为(1.13±0.31) mm,斑块检出率为48.5%,均显著高于非透析治疗组的(0.95±0.33) mm和28.7%(均P < 0.05)。96例CRF患者的Tm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 = 0.335,P < 0.01)。动脉病变程度越重者,血浆Tm水平越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m(OR=1.13,95%CI 1.010~1.121)、SBP(OR=1.09,95%CI 1.009~1.114)、CRP(OR=1.22,95%CI 1.216~2.007)分别与CKD患者IMT独立相关。 结论 CKD患者Tm水平与IMT独立相关。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密切相关。Tm有可能成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5.
黄褐斑的理化治疗包括强脉冲光、射频技术、激光及化学剥脱等.理化治疗作为黄褐斑治疗中的新技术,因其治疗周期短、有效率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进展.其中,强脉冲光、短波长激光及化学剥脱适合于表皮型黄褐斑的治疗;而混合型及真皮型黄褐斑的治疗可选择点阵激光,长波长激光联合短波长激光、剥脱性激光和强脉冲光.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查Spy1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脊髓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构建急性SD大鼠脊髓创压伤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观察Spy1在损伤脊髓中表达的时空变化。结果:在脊髓损伤后Spy1表达逐渐增加并在12 h达到高峰,14 d后恢复正常水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脊髓损伤后12 h,Spy1在临近损伤中心的脊髓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py1与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中Spy1表达上调,参与了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建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 从产β-内酰胺酶菌株中提取酶液,以硝噻吩为底物,三唑巴坦作为酶抑制剂,通过检测反应体系吸光度的变化,来判断酶促反应的进行情况以及酶抑制剂的效果,建立384微孔板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优化反应条件并对此模型进行评价.用此模型对7360个化合物组成的随机库进行筛选.结果 确定反应体系条件为:最佳测定波长为482nm,反应温度为30℃,选取15min时间点检测,底物硝噻吩终浓度为0.1mmol/L,评价指标Z’因子在0.8~0.9范围内,表明此模型可以用于高通量筛选.基于此模型初筛出65个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结论 建立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具有快速、稳定和微量的特点,是寻找和发现有潜在活性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8.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妇科良性疾病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向东  林建  陈春林 《广东医学》2005,26(4):442-443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妇科良性疾病: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患者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影响程度和恢复时间,为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用UAE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 0~4 4岁,既往月经周期规则,因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行UAE的妇女2 5例。监测治疗后月经,卵巢内分泌功能及排卵功能的改变。结果 无闭经发生,卵巢内分泌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 5 ) ,治疗后3~6个月内恢复排卵功能。结论 UAE是一项安全的治疗技术,不会引起永久性闭经,对卵巢内分泌功能及卵巢排卵功能影响是短暂、轻微、可逆的。  相似文献   
79.
林少英  伍丽霞  陈向东 《护理研究》2011,25(27):2471-2472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妇科血管介入手术病人的影响,探索适合妇科血管介入手术病人的科学、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将102例行妇科血管介入手术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的各维度,除独立性和精神/宗教/个人信仰维度外,其余各维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在术后3个月SCL-9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可降低病人心理应激程度,更好的适应手术及利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对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参照Zea Longa报道的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MACO)。造模成功24 h后,测定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实验组皮下给予G-CSF 20μg/(kg.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用5 d。测定动物神经功能缺失再评分,断头取脑,取距额极4~6 mm部分,分成两部分,取其一做TTC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比;剩余部分做HE染色,观察光镜下结构;免疫组化测定脑梗死周围损伤区VEGF表达情况。结果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造模成功后共入组大鼠29只,其中实验组17只,对照组12只。①实验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主要集中在2分,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②实验组梗死面积与对侧大脑半球面积比小于对照组,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实验组脑梗死周围损伤区组织VEG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增强脑组织VEGF表达,减小脑梗塞面积,从而发挥脑保护的作用。但未发现对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