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本实验研究椎弓根系统对屈曲应力下两类型骨折固定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实验分为二组,A、单纯椎体骨折组,B、推体骨折件三柱损伤组,分别用AF钉及RF钉固定。结果1、使用AF钉及RF钉固定,2000N负荷下,两组位移基本相似;2、2000N上,三柱损伤组位移稍增大,但统计学无显差异。结论经椎弓根固定系统对三柱损伤的推体压缩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与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相同。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水平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1日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单一TACE治疗的97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血清HSP90α水平的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将入组病例分为高水平组(HSP90α>135 ng/L,n=48)和低水平组(HSP90α≤135 ng/L,n=49)。计数资料2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通过log-rank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探索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清HSP90α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χ2=19.356,P<0.01)、肿瘤坏死(χ2=9.964,P=0.002)、BCLC分期(χ2=22.356,P<0.01)及ECOG评分(χ2=6.644,P...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评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联合医院临床营养药的应用情况.方法 从北京安贞联合医院药品消耗信息管理数据库中提取2009-2012年临床营养药的应用信息,采用限定日剂量法,计算其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并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营养药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9年的628.63万元增至2012年的791.30万元,增加了25.88%;肠外营养药的使用远高于肠内营养药,但肠内营养药在临床营养药中所占比例也不断增加,由2009年的16.05%增至2012年的24.24%.结论 目前医院临床营养治疗仍以肠外营养药为主;随着临床对肠内营养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应用比例逐年上升,医院临床营养药的应用正日趋合理.  相似文献   
84.
三种内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三种内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分析。方法:1994-07-2001-02,我院收治股骨颈骨折病人72例,分别采用三刃钉、动力髋钢板(DHS)、多根空心螺纹钉进行内固定治疗,观察其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状况,其中6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2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多根空心螺纹钉组并发症最少,髋关节功能最佳。结论:(1)早期良好的复位,使用合适的内固定器,大多数患者(约70%-80%)可获得满意的结果。(2)对股骨颈骨折,三根空心螺纹钉的固定较为确实,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率均较低,髋关节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85.
小儿难治性癫癎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果精心挑选的3种抗癫癎药(单用或联合用药)治疗失败,则可认为是小儿药物难治性癫癎,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1.切除或隔离发作起始区;2.切除或隔离癫癎源病变区;3.未见结构影像学病变,应作功能影像学检查,颅内电极录像脑电图监测等定位出发作起始区和早期扩布区。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含莫西沙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临床疗效.方法 MDR-PTB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予18个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治疗组以莫西沙星联合帕司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阿米卡星治疗3个月后,再以莫西沙星、帕司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丙硫异烟胺治疗6个月,最后给予莫西沙星、帕司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治疗9个月;对照组除将莫西沙星替换为左氧氟沙星外,联合用药情况及治疗时间均与治疗组一致.观察两组患者痰菌转阴情况、X线病灶吸收率、结核空洞改善率及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痰菌转阴率、X线病灶吸收率及结核空洞改善率分别为84.4%、87.5%和82.6%,均高于对照组的71.9%、75%、72.7%(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DR发生率分别为18.8%、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莫西沙星方案治疗MDR-PTB疗效优于含左氧氟沙星方案,且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36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检查,比较两组的肿瘤位置、强化、形态、支气管闭塞和肺不张、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大血管受侵情况等。结果小细胞肺癌多为中央型,肿瘤与支气管长轴平行,晚期发生支气管闭塞合并肺不张,而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即可发生阻塞性改变;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者融合、大血管受侵犯发生率高。结论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有一些特征性区别.可作出倾向性诊断。  相似文献   
88.
何文富  曾永保  陈乾 《中国药房》2013,(22):2026-2030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5-2011年收治的276例SAP患者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性监测结果、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用法用量和用药频度(DDDs)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76例SAP患者均为继发感染,感染部位主要位于胰腺、胰周和腹腔。临床共培养、分离和鉴定出病原菌269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有226株(81.9%)、6种;最常见的为G-杆菌和厌氧菌,其次为肠球菌属、葡萄菌属、真菌等。临床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包括含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的DDDs最高(累计DDDs达10985),成为SAP患者继发感染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菌株和ESBLs的检出率逐渐增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5种G-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也在50%以上;6种G-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已在60%以上。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均保持较低的耐药率(0~28.3%);6种G-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在40%以下,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30%以下。结论:及时、合理地对SAP继发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对其预后极为重要。对SAP继发感染选择抗菌药物既要考虑到药物穿透感染部位组织特别是血胰屏障的能力,又要注意相关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性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89.
何文富  陈乾 《中国药业》2013,(20):74-76
目的探讨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AC)的临床特点及防治要点。方法对医院2010年至2011年发生的67例A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AC是严重的院内感染,经治疗67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治AAC的关键,应注意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高对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13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受伤原因、出现症状时间,并在入院后24 h内行脊髓MRI检查。脊髓损伤程度根据美国ASIA分级评定。结果本组患儿中,男2例,女10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岁;致病原因包括颈部扭伤2例、臀部着地4例、腰部轻微外伤2例、舞蹈后下腰动作不当4例。受伤到出现症状时间在30 min~48 h,受伤后到入院时间在3 h~5 d。2例颈部扭伤患儿中,1例患儿颈髓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例患儿颈胸髓MRI可见C_1-T_(12)内长T_1长T_2异常信号影。另外10例患儿中,5例患儿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儿T_4-L_5之间可见不同程度的长T_1长T_2异常信号影。根据ASIA损害程度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6例,D级2例。患儿出院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A级1例、D级6例、E级4例,拒绝随访者1例。结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好发于8岁以下儿童,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MRI检查可以提高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诊断,但常规MRI检查有一定的阴性率。与常规MRI相比,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诊断更为敏感,为研究评判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及后期运动功能恢复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