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36篇 |
内科学 | 17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78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眼科学 | 31篇 |
药学 | 13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感染性眼内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快速诊断细菌性、真菌性眼内炎及混合感染的价值。 方法 MPCR法检测常见致病性细菌和真菌菌株,并检测38例患者41只眼(双眼3例,单眼35例)眼内液标本,与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比较。 结果 MPCR法5 h即可检测出标本中微量细菌和真菌,41份标本MPCR检测阳性34份(82.9%),其中细菌阳性26份,真菌阳性6份,细菌和真菌均为阳性2份,MPCR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菌或真菌培养 (χ2=9.60,P<0.05)。 结论 MPCR速度快、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助于细菌性和真菌性眼内炎的快速明确诊断。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81-83) 相似文献
22.
测定53例产妇乳汁中11种微量元素(铜,锌,铁,锰,钙,镁,铝,磷,钡,硒,锶)的含量,并对采用母乳,牛乳,混合乳3种不同方式喂养的278例、年龄为72天的健康婴儿的头发样进行了微量元素的测定。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母乳能为婴儿提供足够硒营养;母乳喂养的婴儿发锌值明显高于牛乳喂养的婴儿(P<0.01)。同时指出:婴儿配方乳和配方奶粉是目前市场上较理想的代乳品。并且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出血的发生率、出血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249例(355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出血的情况,对各类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出血发生率、出血量及术后积血吸收情况,全身相关因素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55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出血37眼(10.42%),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发生率为55.5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率为8.87%,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率为11.49%,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率为9.24%.14.34%术前高眼压患者术后发生前房出血,伴有高血压病的小梁切除患者术后前房出血发生率为30.43%,伴有糖尿病的术后发生率为26.32%,术前有口服抗凝药物史的术后发生率为31.25%.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前高眼压,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术前有抗凝药物服用史的患者,前房出血发生率高.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术前高眼压是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出血的独立危险因子.前房出血量1级者19眼,2级者11眼,达3级者7眼,出血后眼压分别为(10.93±2.46)mm Hg(1 mm Hg =0.133 kPa)、(9.33±1.63)mm Hg、(24.75±12.76)mm Hg,出血量达3级者眼压显著性增高.前房出血组术前平均眼压(32.92±7.32) mm Hg,与未发生前房出血者眼压(28.10±7.70) mm 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房出血是小梁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前高眼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术后发生前房出血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口服抗凝药物患者较无合并全身疾病者,术后前房出血发生率高.少量前房出血对术后眼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快速诊断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价值。方法:建立棘阿米巴标准虫株的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检测24例角膜刮片标本,结果与原虫培养及100g/L氢氧化钾湿封片镜检做比较。结果:PCR5h可检测出标本中微量棘阿米巴原虫,对照细菌、真菌、I型单纯疱疹病毒、正常人角膜均为阴性。临床标本PCR敏感性为46%,明显高于原虫培养与100g/L氢氧化钾湿封片镜检(P<0.05)。结论:PCR速度快、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助于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快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5.
26.
伴随着基因克隆、基因测序技术以及DNA人工合成技术的迅速发展,反义核酸研究快速发展。本文简要介绍反义核酸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对该技术在探索眼部相关生理、病理本质方面的研究,以及作为眼部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首诊心电图(ECG)正常时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与诊治的关系。方法对1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就诊时检测的心电图结果分为ECG正常组(52例)和ECG缺血组(121例),将两组诊断、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根据首诊诊疗情况将ECG正常组分为误诊组(A组,17例)、治疗失当组(B组,16例)及诊疗合理组(C组,19例),比较分析A、B、C三组心绞痛危险分层、预后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ECG正常组首诊误诊17例(占33%),其中5例发生心肌梗死;治疗失当16例(占46%),其中5例发生心肌梗死。ECG缺血组首诊即得到正确诊断及治疗,有3例发生心肌梗死。两组分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心绞痛危险分层、预后影响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心肌梗死发生,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诊时心电图表现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不良预后原因主要为误诊及治疗失当。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翼状胬肉的表达及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98例初发型翼状胬肉患者(107眼)随机分成两组,50眼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单纯切除组),57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干细胞移植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翼状胬状组织bFGF表达.结果 bFGF在翼状胬肉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膜(P<0.01);干细胞移植术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切除术组(15.8%vs.28.0%)(P<0.01),且复发时间明显推迟[(13.6±4)个月vs.(7.4±2)个月](P<0.01);bFGF表达量高的患者手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表达量低的患者(24.6%vs.18.8%)(P<0.01).结论 bFGF表达强度可作为预测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