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3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评价针刺疗程对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32例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颈椎病患者,用TCD检测针刺颈夹脊穴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结果:近期效应明显优于即刻效应(TCD参数Vp,Vm,Vd均P<0.01),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效应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相似文献   
12.
以TCD观察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研究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经穴组取大椎、风池、天柱,夹脊组取相应的夹脊穴,并通过经颅多普勒对针刺前后的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结果: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及近期疗效,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导致的即刻效应有差异.结论:针刺颈部不同的穴位组均能以双向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部进行治疗,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进行关节松动治疗可明显减轻了肩痛并有效提高了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足太阳膀胱经循经性可阻滞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压迫阻滞对经脉的循经性、可阻滞性、效应性进行观察,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161例患者在针刺委中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殷门-承扶、膈俞-肝俞、大杼-天柱的中点和大肠俞、肾俞、膈俞、肺俞、昆仑等8个经线穴点及其对照组非经线穴点,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委中穴同时压迫经线穴点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对照组非经线穴点则不能阻断针效,P值均<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经线穴点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说明膀胱经的循经性和可阻滞性,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确实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古代书籍及现代文献中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艾灸治疗应用规律的研究,从病机、机理、操作方法、选穴、操作时长等方面整理分析,认为艾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有积极意义。同时对现代临床实验中应用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案进行客观总结,希望能有益于拓展今后中风的针灸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1 一般资料1.1 病例选择本组 6 6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 ,其中男 2 8例 ,女38例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6个月 ;年龄 2 6— 72岁 ,平均年龄47.81± 14.45岁。随机分为夹脊组 32例 ,经穴组 34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常规检查TCD ,提示椎 基底动脉 (VA、BA)流速异常的有 93条 ,其中 ,夹脊组 39条 (n =39) ,经穴组 5 4条 (n =5 4) ,平均血流速度 (Vm)高于正常值的最高限有 74条 (简称血管痉挛组 ) ,占全部血管的 79.5 7% ;Vm低于正常值的最低限有…  相似文献   
17.
苏稼夫主任医师在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治疗手段,治疗上他重视放血疗法,擅长应用放血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本文从放血的方法、反应、出血量、出血时的动态等方面对苏主任应用放血疗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针刺疗程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32例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颈椎病患者,用TCD检测针刺颈夹脊穴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结果:近期效果明显优于即刻效应(TCD参数Vp、Vm、Vd均P<0.01).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效应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子灸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电子灸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内科基础常规治疗、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电子灸组在此基础上加廉泉穴、天突穴、天鼎穴(双侧)、扶突穴(双侧)的电子灸治疗,对照组加用Vital Stim吞咽治疗,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每周5次,治疗4 w。于首次治疗前、治疗4 w后行肌骨超声检测患者咽侧壁活动度,于首次治疗前及治疗第2、4 w后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结果:在咽侧壁活动度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且电子灸组增加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方面,治疗2 w及4 w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电子灸组下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子灸治疗能有效增加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降低SSA评分,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苏稼夫老中医通咽利窍针法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康复组及针刺加康复组,每组各3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及表面肌电图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电生理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刺加康复组更能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治疗后洼田氏饮水及藤岛吞咽疗效评价均优于治疗前,并能提高吞咽相关肌群的肌电积分值(IEMG)和中位频率(MF)。结论:通咽利窍针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是有效的,该法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