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和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顺序选择51例肩周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针灸和推拿治疗,均为1次/d,2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参照《康复医学评价手册》和Michael Reese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积分显著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均为P〈0.01)。治愈显效率为68.6%,总有效率为90.2%。结论中药离子导入和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周炎互补性强,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较快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探讨大鼠眼眶后静脉丛真空采血管连续采血法的可行性.方法 将60只GK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分别使用三种不同采血法,比较它们的成功率.眼眶后静脉丛的采血法:垂直插入内眦并向眼底方向转动以便切开静脉丛.腹主动脉采血法:在腹主动脉分叉处向心端1-3 mm处为最佳穿刺点.尾尖采血方法:手术剪剪去尾尖5-10mm,三种方法各采血80次.结果 成功率分别为:眼眶后静脉丛采血100%;腹主动脉采血95%;尾部采血100%.结论 眼眶后静脉丛真空采血管采血法具有取血量大,不易溶血,不损伤器官且可反复多次采集等特点,有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射频靶点消融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与单纯胶原酶治疗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10月在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全军软伤治疗与康复研究中心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射频靶点消融及胶原酶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予胶原酶治疗;于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对两组的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表(JOA评分),综合疗效及两组治疗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和JOA评分相近;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临床体征和活动受限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JOA评分均获明显增加,且以治疗组改善较显著;治疗组优良率及有效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仅对照组9例患者术后2~3d出现与术前相仿的腰腿部疼痛,其余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射频靶点消融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协同功效,能较快缓解根性神经痛症状,改善腰部活动功能,提高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受体(IRc)及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表达的影响。 方法: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和胃转流组,另取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胃转流组大鼠行胃空肠吻合术加空肠侧侧吻合,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均行假手术。检测术前及术后8周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IRc及IRS-2的表达。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与胃转流组术前空腹血糖均明显升高,ISI均明显降低,但术后胃转流组两项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均P<0.05);各组胰岛素水平手术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8周,胃转流组胰岛细胞IRc和IRS-2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其中IRc表达量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IRS-2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接近(P>0.05)。 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中IRc及IRS-2表达下调,而胃转流术能够使其表达显著增加,这可能是该手术产生对2型糖尿病产生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索简便快捷分离大鼠触须部毛乳头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毛囊再生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分别用改良两步酶法和改良显微解剖法分离培养7日龄SD大鼠触须部毛乳头,并比较获得的毛乳头个数、形态、贴壁率、细胞迁出时间等。结果改良两步酶法总操作时间(6.91±0.37)h,较改良显微解剖法(5.66±0.40)h长(P0.05),获得的总毛乳头数量前者(493.33±25.03)个,较后者(41.66±7.52)个多(P0.05),其中触须型毛乳头数量前者(95.00±10.48)个,较后者(42.0±6.89)个多(P0.05);改良两步酶法的人工操作时间(1.91±0.37)h,较改良显微解剖法(4.75±0.52)h短(P0.05);而在贴壁时间、细胞迁出时间上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两步酶法获得的毛乳头间杂质细胞较多,而改良显微解剖法获得的毛乳头形态较好,纯度较高。结论改良显微解剖法适用于快捷提取较纯的触须型毛乳头,而改良两步酶法适用于简便大批量的提取触须部毛乳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