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骶前冲洗液类型、冲洗量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复发风险关系.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对2013年10月18日前Medline(1980年1月至2013年10月),EmbaSe(1980年1月至2013年10月),Wiley Online Library(1980年1月至2013年10月)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8篇相关文献,包含患者919例,其中骶前冲洗者431例(46.9%),未接受者488例(53.1%),冲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未冲洗组(OR =0.47,95% CI =0.26 ~0.85);亚组分析发现,生理盐水冲洗后局部复发率显著降低(3.0%,8/265vs 8.3%,20/242),差异显著(OR =0.34,95%CI =0.16 ~0.75);骶前冲洗容量在1 500ml及以上者,冲洗组患者局部复发率显著降低(OR =0.38,95% Cl =0.17 ~0.86),而骶前冲洗容量在1 500ml以下者两组间局部复发率差异不显著(OR =0.60,95%CI =0.25~1.45).结论:充分的骶前冲洗可降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风险达50%以上,1 500ml的生理盐水或应成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常规骶前冲洗量. 相似文献
22.
23.
【立论依据】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第二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往临床及尸检研究发现PD病人脑内组胺能系统处在激活的状态,本实验的前期工作发现组胺可加重6-OHDA引起的大鼠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早期退变过程。但黑质是个细胞成分复杂的脑区,包括多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而组胺本身又具有双重身份:即是神经递质,又是炎性介质,这就决定了组胺介入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微环境”的复杂性。本实验试图阐明组胺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机制(黑质内哪些细胞参与)及其下游的分子机制(通过哪些受体或炎性介质起作用) 【设计思路】 选取PC12细胞及SH-SY5Y细胞,作为多巴胺神经元的细胞模型,以鱼藤酮造成细胞损伤,观察组胺及其多个受体拮抗剂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以明确组胺是否直接介入鱼藤酮引起的多巴胺能细胞的损伤及其下游分子机制;选取Wistar胎鼠腹侧中脑进行混合神经元培养,以鱼藤酮特异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观察组胺对体系中各细胞成分形态的影响(GABA、Glu、5-HT能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以明确黑质内其他细胞成分是否也组胺参与鱼藤酮引起的多巴胺能细胞的损伤及其下游分子机制。 【实验内容】 (1)①PC12、SH-SY5Y细胞的培养;②MTT法检测组胺及其多个受体拮抗剂+鱼藤酮对PC12和SH-SY5Y细胞生长的影响;③如有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及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观察细胞内钙的变化;④如有变化,蛋白质印迹法观察其下游信号通路上某些蛋白的变化。(2)①Wistar胎鼠腹侧中脑神经元的培养;②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组胺+鱼藤酮对体系内各细胞成分形态的影响;③如有变化,细胞化学染色法继续观察组胺各受体拮抗剂+鱼藤酮对该变化的影响;④如能明确某个受体介入该变化,蛋白质印迹法观察该受体下游信号通路上某些蛋白的变化;⑤如胶质细胞也有变化,ELISA法进一步检测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变化。 【材料】 PC12和SH-SY5Y细胞株,Wistar孕鼠,培养液和血清,MTT,组胺及其各种拮抗剂、鱼藤酮、各种蛋白的抗体,Ca检测试剂盒,ELISA试剂盒 【可行性】 (1)申请人指导教师可保证经费充足;(2)指导教师所属院系实验室具备该实验所需的所有仪器设备;(3)已经购得PC12和SH-SY5Y细胞,并建立Wistar胎鼠腹侧中脑混合神经元培养,预实验初步发现:组胺H1/H2受体拮抗剂Pyrilamine/Cimetidine可以减轻鱼藤酮诱导的SH-SY5Y细胞的损伤。原代神经元培养结果显示,组胺可加重鱼藤酮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增生。即,组胺介入鱼藤酮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即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 【创新性】 本实验试图揭示组胺参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属性(神经机制或炎性机制),该研究对今后从何种角度寻找神经元保护药物(受体拮抗剂或抗炎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与否及不同照料强度对社会参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方法:以2018年CHARLS数据库中符合条件的6647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序Probit回归进行实证分析,采用2SLS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1)提供隔代照料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可能性,女性、受教育程度高、有子女经济支持、自评健康及无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障碍的老年社会参与的可能性更高;2)相较于不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提供高强度照料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可能性更高;3)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社会参与决策及参与强度的影响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结论:隔代照料非但不会挤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反而提高了其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社会应当致力于搭建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广阔平台,细化帮扶政策,促进隔代照料与社会参与“两相宜”。 相似文献
26.
单、双管负压引流、加压包扎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引流管负压引流、加压包扎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5年144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A组),72例患者采用伤口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加单引流管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对照组(B组)72例患者采用伤口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加双引流管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A组术后24小时引流量(86.2 ml±28.5ml)少于B组(143.8ml±47.3ml)(P<0.01);总引流量A组(247.6±35.4ml)少于B组(328.3ml±34.8m1)(P<0.05);A组皮下积液率(12.5%)低于B组(16.7%),A组皮瓣坏死率为4.2%低于B组的5.6%但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伤口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加单引流管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持续引流是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中美两国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策略的差异。方法:对比分析1999年至2008年间中国乳腺癌临床流行病学、多中心研究的研究数据与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1988年至2008年间的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总共662 902例患者中,白种人557 162例,占84.0%,黑种人57 890例,占8.7%,黄种人47 850例,占7.2%,亚裔35 318例,占5.3%,华裔8 321例,占1.3%,中国人4 211例,占0.6%。与美国女性相比,中国女性Ⅰ+Ⅱ期乳腺癌比率低(73.9% vs 86.1%),诊断年龄<40岁者比率高(18.7% vs 5.6%),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低(57.4% vs 78.1%),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低(58.2% vs 66.7%),手术方式中全乳腺切除术比率高(88.8% vs 33.2%),象限切除术比率低(6.6% vs 62.0%),术后放疗比率低(25.9% vs 42.4%),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0 1)。相对于美籍白人及黑人女性,美籍华裔Ⅰ+Ⅱ期乳腺癌比率高(88.7% vs 86.8% vs 78.3%),诊断年龄<40岁者比率高(9.4% vs 5.0% vs 9.1%),手术方式中全乳腺切除术比率高(37.2% vs 32.9% vs.32.8%),术后放疗比率高(43.4% vs 42.8% vs 38.1%),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0 1)。但是ER阳性率、PR阳性率和象限切除率高于美籍黑人,而低于美籍白人,分别如下:ER阳性率(77.4% vs 79.7% vs 63.0%)、PR阳性率高(67.4% vs 68.1% vs 52.0%)、象限切除术比率(59.3% vs 62.6% vs 58.2%),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0 1)。亚组分析发现,不同种族间、亚裔及国人间、非华亚裔、华裔及国人间Ⅰ+Ⅱ期、诊断年龄<40岁、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比率、手术方式及放疗比率差异显著(P<0.000 1)。结论:中国女性呈现出“2高4低”趋势,即诊断年龄<40岁者高,乳腺全切术率高,Ⅰ期和Ⅱ期乳腺癌比率低,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低,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低,象限切除术比率低。临床病理特征间差异可能与种族、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相关。局部治疗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总结胃癌患者胰腺CT影像解剖特点及其预测根治术后胰瘘风险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胃肿瘤”“胰瘘”“解剖学”“计算机断层扫描”和“stomach neoplasm”“pancreatic fistula”“anatomy”“computed tomography”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22年7月发表的与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相关的胰腺CT影像学的研究,共纳入文献620篇,排除重复文献、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及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24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通过胃癌患者术前CT检查,可了解胰瘘相关的胰腺的影像学解剖特点,如胰腺头部的形状、脂肪浸润程度,以及胰腺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腹主动脉及腹腔干的解剖位置关系。术前通过上述影像学解剖特点和参数可对胃癌患者的胰腺状态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对患者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对胃癌患者术前CT检查获得的胰腺头部的形状,脂肪浸润程度,以及胰腺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腹主动脉和腹腔干的解剖关系进行充分的评估,有助于预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