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背景:对于BK病毒感染、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认识缺乏规范的实验室诊断程序和标准化的无创性检验方法.目的:建立肾移植后患者尿液和外周血BK病毒感染负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针对BK病毒基因组,自主设计特异性引物BKV-F和BKV-R,Taqman荧光探针BKV-P,Taqman荧光探针BKV-P的5'端标记有荧光基团,在除5'端外的任意一个位置上标记有淬灭基团;然后处理待测样本,进行PCR反应.结果与结论:将检测阳性的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后证实为BK病毒基因序列;利用上述方法对56份样本进行检测,其中,20份BK病毒血清样本及20份BK病毒尿液样本检测均为阳性,有S型扩增曲线.动态范围测定显示在103~1010 copies/mL之间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相关性.5份健康人尿液样本,5份血液样本及6份临床常见的其他病原体血液样本检测均为阴性,无S型扩增曲线.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特异性好,反应快速,一般30 min即可得到反应结果,并且成本低、假阳性少.  相似文献   
33.
背景:国内活体肾移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大宗样本的临床资料,为此国内移植专家达成了中国活体供肾移植博鳌会议共识,使活体肾脏移植规范化。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 方法:2006-01/2008-03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6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其中父母捐赠给孩子39例,孩子捐赠给父母1例,兄弟姐妹间捐赠19例,三代旁系血清7例,夫妻间捐赠3例;ABO血型相同66例,相容3例;HLA无错配5例,2位点错配者31例,1位点错配者32例,4位点错配者1例;取供者左肾66例,取供者右肾3例,均经开放手术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硫唑嘌呤+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 结果与结论:69例受者中,均未发生移植肾失功,1年肾存活率达100%;平均热缺血时间为(3.56±1.42) min,平均冷缺血时间为(45.12±25.34) min,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5.6±7.0) d。肾移植后3个月内出现排斥反应9例,肺部感染2例,肾功能延迟恢复3例,肾动脉狭窄1例,骨髓抑制2例,脑梗死1例,尿瘘1例。提示随着活体肾移植供体严格、全面的评估,活体供肾移植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排斥发生率低等优势,是目前尿毒症患者家庭自救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4.
患者女,44岁。因肾移植术后5年,体检发现左肾积水1个月余于2012-10-07人解放军第309医院泌尿二科,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无吸烟史、无恶性肿瘤家族史。泌尿系CT平扫加增强示,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图1A),左输尿管上段占位,恶性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35.
亲属肾移植供者77例移植前医疗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背景:活体肾移植不仅关系到受者的预后,更重要的是供者的健康利益.在活体肾脏捐赠前,所有的肾脏捐赠候选者必须接受完整的医学和心理学评估,以确保捐赠者的安全.目的:总结分析亲属.肾移植供者捐肾前的评估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6-01/2008-03开展的77例亲属肾移植供者捐肾前医疗评估的临床资料.其中,2008-01-20以前依据英国活体供肾指南(2005年版)进行,2008-01-20以后依据活体供.肾移植博鳌会议共识进行.依据一般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传染病学、年龄、肥胖、蛋白尿、肾血管、肾功能、供受者HLA分型及医学伦理等12个方面进行循序渐近的系统评估.结果与结论:77例患者中69例评估合格,成功捐赠,移植后痊愈出院,未出现并发症.8例未捐赠者原因:2例高血压合并终末器官损害,2例为糖尿病,1例供肾术中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1例为乙型肝炎活动期,1例受其妻子家庭阻力,医学伦理未通过.捐赠者平均年龄45.3岁,≥60岁7例,50~59岁24例,30~49岁29例,<30岁9人.父母捐赠给孩子39例,孩子捐赠给父母1例,兄弟姐妹间捐赠19例,三代旁系血清7例,夫妻间捐赠3例.69例成功捐赠者中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8例;成功捐赠者中无自觉心肌缺血症状但心电图ST-T改变者14例;空腹血糖异常者3例;体质量指数平均为23.05 kg/m~2,均<30 kg/m~2;传染病评估乙肝表面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者3例,行抗体滴度测定均<500 IU/L;肾图评估1.73 m~2标准体表面积校正后肾小球滤过率为(137.3±28.5)mL/min,左右肾间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管三维CT提示左肾多根动脉者3例,占成功捐赠者的4%;术中与血管三维CT不相符者1例,占1%.结果提示,活体肾移植供者评估的首要目的就是确保捐赠者的适应性、安全性和健康性.为了避免捐赠者重要医疗信息的遗漏和不必要的侵袭性检查,以及合理降低医疗评估费用,供者评估应依据熟悉的、公认的,以临床证据为基础的合理程序进行,并灵活性掌握捐赠者评估程序.  相似文献   
36.
背景:对移植受者尿液成分进行定期监测可以作为判断移植肾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尿液中供者细胞出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的肾移植受者,分为移植后早期检测组40例、急性排斥组10例、移植后功能稳定组10例.定期提取尿液中细胞DNA,利用PCR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1.结果与结论:在手术第1日受者的尿液中可检测到供者细胞DNA,随着时间的延长,尿液中供者细胞DNA量逐渐减少,至术后1个月,有8例受者的尿液中供者细胞DNA消失,其中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另外32例受者的尿液中仍有供者细胞DNA的出现,其中7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存活3个月以上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患者,7例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对急性排斥者进行治疗后1个月,71.4%转为阴性;而在稳定期的10例肾功能良好受者,仅1例受者尿液中DYZ-1基因阳性.提示对肾移植受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进行定期检测,可以作为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预后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7.
回顾性分析2000-01/2007-01收治的再次肾移植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统计移植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分析影响存活率的因素.首次移植肾失功的原因包括排斥反应17例,输尿管梗阻1例,血栓形成3例(肾动脉、肾静脉、肾内静脉各1例).再次移植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76%/62%,76%/53%和59%/42%.使用和未用抗体诱导患者1年肾存活率分别为83%和33%,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1年肾存活率分别67%和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是否超过40岁及距离首次肾移植的时间是否超过6个月均与1年肾生存率无关(P>0.05).21例患者中发生排斥反应11例次,发生率52%.其中超急性排斥反应3例,发生率14%,3例群体反应性抗体均为阳性,分别为10%,15%和22%,立即切除移植肾继续血液透析治疗;急性排斥反应8例次,发生率38%,经过激素冲击或OKT3治疗后均逆转;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6例,发生率29%,其中4例经血液透析后肾功恢复.受者年龄和距离首次移植时间与移植肾存活率不存在明确关系,采用抗体诱导治疗和选择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受者有利于移植肾的存活,移植后用药应选择肝毒性小的免疫抑制剂,当首次移植肾完全失功时为避免出现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应切除失功肾.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受体树突细胞(DC)与体外光化学法(PUVA)处理的供体脾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对心脏移植受体Th1/ThZ类细胞因子及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方法 以DA大鼠为供体,LEW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离正常的供体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供体脾淋巴细胞(PWA-SP).在体外将PWA-SP或SP与受体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共同培养,检测上述处理对受体DC分泌白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按受体术前1周静脉输注的细胞成分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7),单纯输注PBS;SP DC组(n=8).输注负载供体SP的受体大鼠DC;PWA-SP DC组(n=8),输注负载PUVA处理的供体SP的受体大鼠DC.观察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移植术后6d检测受体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2、IFN-γ)及Th2细胞因子(IL-10),并取移植心脏标本作切片检查,确定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结果 受体DC与供体PUVA-SP共培养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0、IFN-γ的水平分别为75.3±3.7、24.3±1.2ng/ml,明显高于同供体SP共培养后的受体DC(分别为39.0±3.1ng/ml、12.1±0.5ng/ml,P<0.01).心脏移植术后,PUVA-SP Dc组受体大鼠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2和INF-γ的浓度分别为199.3±8.4、9.0±1.2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5.0±3.2、61.0±3.2ng/ml,P<0.01)及SP DC组(分别为559.3±35.3、69.0±2.3ng/ml,P<0.01),而其Th2细胞因子IL-10水平(58.2±0.9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6ng/ml,P<0.01)及SPDC组(20.1±1.6ng/ml,P<0.01).PUVA-SP DC组移植物排斥反应病理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移植物排斥反应病理分级则低于SP DC组.与对照组(6.7±0.3d)比较,PUVA-SP DC组移植物存活时间(27.3±1.3d)显著延长(P<0.01),而SP DC组移植物存活时间短于对照组(5.5±0.3d,P<0.05).结论 PUVA-SP DC具有负向免疫调节特性,能够在移植物受体体内诱导Th2免疫偏移,下调移植物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价外周血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检测在器官移植受者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监测中的价值,并与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进行对比.方法:选择2005-05/2006-08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器官移植受者43例,于移植术后两三个月取外周血检测巨细胞病毒抗原和抗体.①巨细胞病毒早期抗原pp65检测:取5~7 mL外周血加入EDTA抗凝,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进行,以每2×105个白细胞中发现1个或以上阳性细胞定为阳性.②巨细胞病毒特异性IgG,IgM抗体检测:取3 mL外周血,不抗凝,以间接ELISA法检测.结果:43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43例中术后外周血巨细胞病毒早期抗原pp65阳性9例,均在检测同时或2~10d后出现明显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症状.②巨细胞病毒抗体IgG均为阳性,仅能说明受试者有过巨细胞病毒感染史.③巨细胞病毒抗体IgM阳性2例,检出率低于pp65抗原阳性者.结论: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具有快速、特异、更易于接受的优点,适用于器官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监测,而巨细胞病毒抗体的检测仅能作为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40.
介绍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BQR的分子结构、药代动力学特性及其对淋巴细胞选择性抑制作用机制。强调了其对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和加速型排斥反应的显著疗效。BQR在器官移植领域包括移植动物模型和临床器官移植的初步应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