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14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5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193篇
预防医学   70篇
药学   58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2.
23.
目的采用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含锌(Zn)活性涂层,并评价其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以机械抛光纯钛试样作为对照组(CP组);经MAO技术处理的纯钛涂层试样根据钙(Ca)含量不同分为高钙组(H-Ca组)、低钙组(L-Ca组),以及在低钙组的涂层中加入锌元素的低钙加锌组(L-Ca-Zn组)。每组32个试件。将4组试样材料与MG63细胞复合培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噻唑蓝(MTT)比色试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评价材料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及矿化的影响。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α=0.05)。结果在实验检测期间,H-Ca组试样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矿化作用均优于L-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L-Ca-Zn组与H-Ca组可以看出,在实验检测初期H-Ca组试样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矿化作用优于L-Ca-Zn组;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Ca-Zn组试样细胞的增殖水平和ALP活性与H-C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L-Ca-Zn组和L-Ca组可以看出,在实验检测初期L-Ca-Zn组试样对成骨细胞的作用与L-C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Ca-Zn组试样显示出较L-Ca组试样具有更好的提高成骨细胞活性的作用(P<0.05)。结论采用MAO技术制备的含锌活性涂层纯钛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及矿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导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住院治疗的94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肿瘤大小、前哨淋巴结状态、脉管浸润、病理类型等,检测ER、PR、HER2、AR、Bcl-2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结合分析筛选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逐个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4例患者中,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61例(6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直径)、有无前哨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浸润及AR、Bcl-2蛋白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前哨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AR阳性为保护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有前哨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AR表达情况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佳的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 ATCM)技术结合自适应迭代算法( ASIR)在肝血管瘤行多期增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临床怀疑或复查肝血管瘤行CT检查的患者,改变增强扫描不同时期预设噪声指数( NI),每例患者均进行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按期进行分组,平扫NI=9为A组,动脉期NI=9为B组,静脉期NI=11为C组,延迟期NI=13为D组,每期扫描时ASIR均设为50%。记录每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并估算有效剂量。测量图像噪声,由2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进行诊断并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评估。结果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需求并取得最终诊断。 A组有效剂量为(3.80±1.51) mSv,B组为(3.70±1.40) mSv,C组为(2.62±1.23)mSv,D组为(1.93±0.90)mSv,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7),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组延迟期图像评分最低,为(3.75±0.44)分,图像噪声值最高,为(16.30±1.05)HU。 A组平扫时图像评分最高,为(4.90±0.26)分,图像噪声值最低,为(9.47±0.88)HU。 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其余各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各组图像噪声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CM技术能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进行多期增强扫描CT检查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全喉切除治疗颈段食管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9年1月一2014年7月胸、腹腔镜联合全喉切除治疗33例颈段食管癌。胸腔镜下分离食管、腹腔镜下管胃成形、全喉切除、气管永久造口、胃咽吻合术。结果胸部手术时间40~66min,平均53min;腹部手术时间35~51min,平均44rain;颈部手术时间128~150min,平均139min。术中出血量130~270ml,平均150ml。术后住院时间8~14d,平均12d。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高分化2例,中分化19例,中一低分化7例,低分化5例。切缘病理学检查无癌组织残留。31例淋巴结转移。并发症:吻合口漏2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肺部感染6例,胃排空障碍2例,吻合口狭窄1例,无死亡病例。33例随访1个月~5年,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9%、54.5%、45.5%。结论颈段食管癌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胃咽吻合术是颈段食管癌切除后较为理想的修复手段。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分析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CTR)注册的特殊人群高血压相关临床试验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为我国开展特殊人群高血压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hiCTR数据库(截至2019年08月31日,试验注册状态不限),搜集所有关于特殊人群高血压的临床试验,从试验的一般特征、研究疾病、研究类型、干预措施、主要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ChiCTR注册的特殊人群高血压相关临床试验64个,近3年注册试验数为41个(64.1%)。46个(71.9%)试验的注册状态为预注册。注册作者所在单位主要为高校或医疗机构(61个,95.3%),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河北6省/市的试验注册数量占总数的60.9%。研究疾病病种以老年高血压、高血压脑卒中为主,占总数的50%。37个(57.8%)临床试验为干预性研究,其中21个(56.7%)临床试验采用药物干预。血压、血糖、心脑血管事件、血脂、头颅MRI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为使用频次较高的结局指标,共占总频次的58.5%。其中大部分血压测量未注明采用何种测量方式(22次,64.7%)。结论 ChiCTR注册的特殊人群高血压相关临床试验数量呈递增趋势,但存在地区不均衡性。老年高血压的药物干预相关临床试验为研究热点。但大部分试验血压测量未注明测量方式,部分研究者注册不及时,建议研究者进一步加强开展高质量临床试验的意识。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索信息化血糖采集系统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血糖管理的效果。方法运用信息化血糖采集系统在ICU采集811例患者的16 153个血糖数据,根据患者的不同结局进行分析。结果信息化血糖采集系统利于掌握患者血糖趋势。61~80岁患者血糖(10.41±4.10)mmol/L,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有糖尿病病史者血糖(10.80±3.52)mmol/L,均值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病史者的(8.51±3.44)mmol/L。死亡患者血糖均值及变异系数、低血糖及高血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死亡患者。结论信息化血糖采集系统使数据的采集记录、整合分析更加高效准确,也有利于控制ICU患者血糖波动的幅度和改善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