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78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7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24篇
综合类   235篇
预防医学   17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0篇
  2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慢性应激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应激(冰水游泳、热刺激、夹尾等结合)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结扎法)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施加28d的慢性应激(随机刺激包括冰水游泳,4℃, 5min;热刺激,45℃,5min;禁食24h;禁水24h;夹尾1min;昼夜颠倒24h;高速水平摇晃,1次/s,5min;频闪灯照射,120次/min等)刺激,每种刺激最多不超过3次.半随机安排,使动物不能预知次日的刺激,刺激时间28d.第29d,动物麻醉取血,观察其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和血小板聚集性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AMI组、AMI 应激组动物低剪切率下的全血黏度显著升高,和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应激组、AMI组和AMI 应激组动物的血小板聚集率也显著升高,和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应激组和AMI 应激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和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 慢性应激可促使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发生改变,加剧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向浓、粘、聚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32.
自2003年9月以来全国九家参试单位启动了多中心、开放、非随机、非对照IV期临床研究。同时补充了部分相关基础研究。鉴于本次研究周期长,故在2004年6月进行了中期总结。现简述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患者符合诊断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5项入选标准和突出物巨大或明显钙化者等18项排除标准。入选合格病例259例。男性162例,女性97例,平均年龄43岁,病程平均21个月。突出部位以L45为多(56.8%),按椎间盘突出区域定位法分类并在C型臂或CT监测下治疗。2.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采用椎间盘内、突出物内、硬膜外腔注射或椎间盘内联合硬膜外腔注射…  相似文献   
33.
高原环境中大鼠脑水肿与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在模拟5000m高原环境下脑水肿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实验选用Wistar大白鼠56只按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实验组48只,其中实验组按在模拟高原环境中饲养时间分为饲养4,24,48,72h,2周和4周组,每组8只。在各时相点取大鼠大脑半球组织,测定脑组织含水率,作AQP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原位杂交,用图像分析软件检测AQP4抗体和基因阳性表达相对灰度值,了解AQP4在大鼠大脑的表达变化。结果:饲养4,48,72h组大鼠脑组织含水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5~0.01),大鼠在模拟高原环境中饲养2周时含水率逐渐下降,饲养4周组脑组织含水率接近正常对照组。AQP4在脑毛细血管壁及胶质纤维呈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组大鼠AQP4平均相对灰度值(average relative gray,ARG)(1.268&;#177;0.119)明显低于饲养4h组(1.392&;#177;0.098)(t=5.258,P&;lt;0.05);饲养24,48和72h组AQP4阳性表达增强,ARG值显著增加(t=2.967~5.652,P&;lt;0.01);饲养2周组ARG值有所下降(t=5.239,P&;lt;0.05)。AQP4 mRNA在胶质细胞核和神经细胞核表达阳性,变化规律与AQP4蛋白变化基本一致,即24,48和72h组阳性细胞数率增加(t=3.045~5.526,P&;lt;0.01),阳性染色增强,饲养2周组阳性表达率下降(t=4.687,P&;lt;0.05).结论:AQP4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密切相关,AQP4表达增强是高原脑水肿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
如果孩子经常出现多动症状,家长应当及时带其就诊确认。并非所有老师、家长眼中的“多动”孩子都真正患有多动症,医生会根据专业量表问卷以及一系列检查来确诊。 如果确认为多动症,治疗方面提倡“药物治疗为先、行为治疗为辅”,两者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眼下有许多孩子并不能坚持服药,有些家长会在孩子考试前为其加量,平时又减量,或者症状稍有缓解就擅自停药。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赤峰市松山区境内鼠类,家畜家禽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情况,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鼠类、家畜家禽的粪便、脏器等样品,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生物血清分型,并用PCR方法进行毒力因子检测。结果 2011~2012年共检验各类样品412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41株,皆来自猪咽拭子。2011年总检出率为16.02%,猪咽拭子的检出率高达28.28%。4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携带了ail,ystA,yadA,virF,rfbc基因的3/O:3生物血清型菌株占95.12%;4/O:4生物血清型菌株占2.32%;其他占2.32%。结论赤峰市松山区境内的猪咽部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猪是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携带者。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 了解长宁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长宁区1-6岁儿童采用整群系统抽样,对儿童照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饮食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为45.20%.而家长报告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为59.57%.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有关的因素为:儿童年龄(χ2=27.572,P<0.001)、呼吸道感染频率(χ2=8.418,P<0.05)、便秘(χ2=33.217,P<0.001)、胃食管返流(χ2=9.152,P<0.01)、气质(χ2=58.184,P<0.001)、照养人的饮食行为(χ2=10.035,P<0.01).结论 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对高发人群要重点加强饮食行为的培养和干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类化于照养人饮食行为问题,应开展饮食行为问题的家庭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38.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持久的抑郁状态,伴情绪低落,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症状,常见表情淡漠、多愁善感、多疑、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钝、意志减退、悲观失望,重者可有自畏感,甚至有自杀倾向。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相似文献   
39.
福建省三明市高中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目的评价三明市高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即时效果和同伴教育可行性。【方法】从三明市高中学校中随机抽取7所学校并选取981名高一年级学生作为干预组进行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另选1 008人作为内对照组;同时选取另外7所高中学校1079名学生作为同期外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分别对3组学生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各项知识得分较教育前均有显著性的提高(P<0.0 1),知识总得分均分从18.23分上升到27.31分(t=-24.542,P<0.001),与内、外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362.97,P<0.001);更多的干预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t=7.359,P<0.001)。【结论】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对提高高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0.
原发性遗尿症的病因学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原发性遗尿症(primary enuresis)属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形成的病因学认识包括:遗传基因、抗利尿激素分泌节律失调、睡眠过深、膀胱功能不良、心理学因素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成熟延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