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25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213篇
预防医学   140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91篇
  5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对在护理治疗中实施PICC置管的意义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11年2月-2012年2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病例5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为目测条件下常规穿刺组和PICC置管组,对两组的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PICC置管的积极意义。结果: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穿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得出,行PICC置管的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成率为96.43%左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9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PICC置管对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均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对其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构建一种可以同时靶向抑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分子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从而降低单一通路抑制而造成的耐药性,增强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Overlap PCR法通过柔性肽(G4S)将曲妥珠单抗的可变区与西妥昔单抗连接,构建工程载体,并通过大肠埃希菌系统进行表达纯化,获得同时靶向HER2和EGFR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对EGFR和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BT474的结合能力;噻唑蓝(MTT)法检测单链抗体对BT474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建立BT474荷瘤小鼠动物模型,检测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的体内抗肿瘤活性;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单链抗体是否可以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磷酸化,并对肿瘤细胞增殖指标Ki-67进行检测。结果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和毕赤酵母表达及镍柱纯化,成功获得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经蛋白印迹法鉴定验证了双特异性单链抗体表达及装配正确。流式细胞术检测双特异性单链抗体与乳腺癌细胞BT474的结合率为53.3%,与曲妥珠单抗(69.0%)、西妥昔单抗结合率(60.3%)相当。MTT法中,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相比,曲妥珠单抗组、西妥昔单抗组与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组对乳腺癌细胞BT474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在蛋白水平为400nmol/L时,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组抑制率[(65.19±4.21)%]强于曲妥珠单抗组[(40.67±1.78)%]与西妥昔单抗组[(32.20±2.94)%]。通过裸鼠移植瘤模型的体内抗肿瘤实验,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组在体内仍能发挥较强的抗肿瘤效果,高剂量组肿瘤抑制率可以达到(74.32±4.37)%,明显优于曲妥珠单抗组(44.83±6.02)%与西妥昔单抗组(39.44±8.75)%。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对给药后的肿瘤组织进行分析,与PBS组相比,双特异性单链抗组可以明显抑制BT474皮下移植瘤组织中p-EGFR、Ki-67的表达量。结论采用毕赤酵母表达体系成功构建并表达了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BT474的体内外增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到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可以抑制EGFR的磷酸化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出现运动中心电图上斜型ST段下降及运动后合并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2014年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患者2095例患者中,选取99例平板运动试验出现运动中心电图上斜型ST段下降>0.10 m V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患者,根据CAG中病变最严重血管的狭窄程度结果分为4组:A组(无狭窄)12例,B组(0~50%)15例,C组(51%~75%)23例,D组(76%~100%)49例。对4组患者一般情况、平板运动试验前中后各项指标、静息心率、最大目标百分比、运动时间、METS值、运动时心电图ST段下降最大值、运动时ST段下降持续时间、运动后是否合并ST段下降、平板运动试验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4组患者一般情况、静息心律、最大目标百分比、运动时间、运动耐量(MET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较好;4组患者心电图上斜性ST段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合并ST段下降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P=0.014,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141)。运动后出现心电图ST段下降多为水平型或下斜型(89.6%)。结论平板运动试验恢复期心电图ST段下降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可作为判别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4.
对氨基水杨酸(PAS)是20世纪40年代研发的有效抗结核药物之一,其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用有利于增强其他抗结核药物疗效并减少其他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目前,PAS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有效抗结核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对PAS耐药现象逐渐增多,但具体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文综述了结核分枝杆菌耐PAS相关基因,旨在为结核分枝杆菌对PAS的耐药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超高分子聚乙烯(UHMWPE)引起的鼠成骨细胞RANKL代谢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鼠颅骨成骨细胞在UHMWPE微粒预处理后,加入外源性不同浓度的CGRP孵育48 h,提取各组细胞m RNA、蛋白,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来观察成骨细胞OPG和RANKL m RN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微粒明显刺激了RANKL的表达,降低了OPG的表达;CGRP显著抑制了鼠成骨细胞RANKL的表达。结论:CGRP抑制微粒介导的骨质溶解作用是可能是通过下调RANKL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阻滞在产程潜伏期阶梯式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4月单胎头位初产妇210例,随机分为七组,每组30例。1组: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2组:0.07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3组: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4组:0.1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5组:0.07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0.1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6组: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0.1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7组: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0.1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观察各组VAS评分、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Bromage评分以及产后不良反应,同时观察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七组产妇镇痛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组潜伏期时程较1组明显缩短(P0.05),5、6组较4组明显缩短(P0.05)。4组活跃期时程较1组明显延长(P0.05)。2、3组出血量较1组明显减少(P0.05),5、6、7组出血量较2组明显增多(P0.05),同样也明显多于3组(P0.05)。2、3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较1组轻微,且5、6、7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较4组也明显减弱(P0.05)。各组产妇产后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程潜伏期应用0.075%或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活跃期应用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对产程干扰小,产后出血量少,不影响产妇下肢活动,并且对母婴安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7.
张嘉  郭艳  梁志兵  宋宁 《安徽医学》2016,37(9):1116-1118
目的 对比分析全胃切除术后行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和单腔空肠间置术患者消化道动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辛集市第一医院行全胃切除术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生存期均达6个月,根据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观察组(n=63例)与对照组(n=63例),另外设63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对照组全胃切除术后给予单腔空肠间置术,观察组全胃切除术后给予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健康组不施加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每日进餐次数、每日进食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上腹饱胀、倾倒综合征、嗳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ux-Y吻合术法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差于单腔空肠间置术,术后不适症状较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重建方法,如果患者体质允许应以单腔空肠间置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中山市居室内被动吸烟对儿童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3—7月在中山市城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小学和初中各5所,共有效调查11 611名儿童,采用国际统一的标准问卷[美国胸科协会制定的标准呼吸卫生调查表(ATS)]调查所选学生的哮喘及哮喘样症状及家庭室内被动吸烟等情况,分析被动吸烟对儿童哮喘和哮喘样症状的影响。结果中山市儿童的持续咳嗽、持续咯痰、喘鸣、哮喘和哮喘现患的检出率分别为2.85%(331/11 611),1.20%(139/11 611),6.93%(805/11 611),5.70%(662/11 611)和1.46%(169/11 611),有30.9%(3 588/11 611)的儿童暴露于二手烟。室内被动吸烟、母亲吸烟、母亲妊娠期被动吸烟和两岁前被动吸烟均对儿童哮喘和哮喘样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家庭成员每日吸烟量≥5支的儿童哮喘现患率(OR=3.66,95%CI:1.68~8.01)和喘鸣发生率(OR=1.76,95%CI:1.04~2.97)均高于非吸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岁前被动吸烟是儿童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危险因素(OR值为1.51~2.03),室内被动吸烟是儿童持续咯痰的危险因素(OR=1.61,95%CI:1.11~2.3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山市室内被动吸烟是儿童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两岁前被动吸烟。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术后早期应用电脑中频治疗仪辅助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尿道下裂患者98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于术后第3天开始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2次/d;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5、7、9天阴茎根部周长、冠状沟近心端1 cm处阴茎周长和超声测量阴囊筋膜层的肿胀程度,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接受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的患者,其阴茎及阴囊肿胀的恢复期明显快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未增加患者的痛苦,患者容易接受。结论电脑中频治疗仪具有缓解尿道下裂术后阴茎、阴囊肿胀,有助于局部淤血吸收及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辅酶Q10对直肠癌术后疲劳综合征( POFS)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了解辅酶Q10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215例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治疗组115例。治疗组在手麻醉后及手术后1~3 d静脉滴注辅酶Q10,10 mg,1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0 X.9%氯化钠溶液。2组术后常规治疗相同。观察记录2组术前及术后1 d、3 d、5 d、9 d疲劳评分( VAS评分)、疼痛水平及BMI水平(术前和术后3、9 d),同时检测术前1 d及手术后1、5、9 d转铁蛋白(TRF)、炎性因子白介素-2(IL-2)、IL-6、IL-8、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P <0.05)。2组疼痛评分较术前增高,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P <0.05)。 BMI术前2组无明显差异( P >0.05);术后2组BMI明显降低,但治疗组降低的程度低于对照组( P <0.05)。2组患者术前转铁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05),术后转铁蛋白水平在2组均明显降低,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 P <0.05)术后2组血清IL-2、IL-6、IL-8、IL-17、TNF-α、CRP水平均显著升高,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P <0.05);IL-10水平明显降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辅酶Q10能够明显缓解直肠癌POFS,减轻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