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对《素问》“目明,心开而志先”文义的剖析,联系《难经》有关“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论述,认为此处“目明”当为“目不明”的脱漏句,即“不”字脱漏,同时,又以“心主神明”为依据,重点对心神(即大脑思维功能)进行了阐发特别提出了丰富的知识和细密的思虑,才真正是“上工”能够望而知之,达到神态境界的内涵所在。逻辑性地解译了久未入深的命题,提法新颖,予以争鸣。  相似文献   
42.
中风恢复期证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内科疑重症之一,尤其是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更为棘手,本文从中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方面探讨其恢复期的证治规律,提出了滋阴活血、平肝熄风;养血活血、祛通络,行气活血、化淤通络;滋肝肾、活血通络;祛风涤痰、活淤通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益气升清、养血通络等七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3.
为了系统性探讨中医十二经脉诸多重要腧穴与相关中药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从两者之间的主要功效和治疗病症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结果证明笔者在业界率先提出的"针药相应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期望通过此项研究的深入进行,能为针灸和中药教学及临床工作带来突破和裨益。  相似文献   
44.
在我国中医世家的这支队伍中,山东德州的孙朝宗中医世家是值得一叙的重要一员,他们从世祖孙常福老先生开始,传于二世孙景三先生、三世孙鲁川I先生,下及齐鲁名医孙朝宗主任医师,均以医为业,世代相承,至其五代传人孙梅生、孙松生及孙震等人为止,业已跨越了三个朝代,历时一百四十余年,可谓世代相袭、济世为重、挥汗杏林、桃李满园!  相似文献   
45.
<正> 纵观祖国医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中医学先后在汉代、唐代和明代出现过三次发展高潮,尤其在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充裕,人们在包括医药学在内的文化领域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宏篇巨著,就中医学而言,当推王冰编次的《黄帝内经素问》、药王孙思邈编撰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称《千金方》),两书共载验方6500余首,可谓集隋唐以前方药学研究之大成,颇有深入研究、系统开发的  相似文献   
46.
(接上期)7调和七情养神志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七情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如果七情太过,作为一种强烈的、超出人体适应能力的精神刺激,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失控,就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发生。七情不仅可以致病,而且也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如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即使有病或病  相似文献   
47.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脾胃学组成立暨学术交流会议于1988年8月27日至31日在石家庄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议代表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学术讨论,现仅就其中的主要内容加以综述,以供同道参考。一、深入研讨脾胃学说基本理论石家庄司永慧等人对脾胃学说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其对临床各科疾病诊治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河北王卫东探究了老年性脾  相似文献   
48.
天王补心丹为主治疗神经性血循环衰弱症21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应用中成药天王补心丹为主治疗神经性血循环衰弱症(亦称心血管神经官能症、Dacosta综合征),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9.
中医名家的经验是中医大家的心血凝集,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名医经验在推动中医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应从集中展示名家主要业绩,客观记述名家术学经历,全面介绍名医诊疗经验,潜心研究名家成才规律,重点整理名家特色方药及时搜集从医感悟这六个方面扎实细致地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0.
为了系统性探讨中医十二经脉诸多重要腧穴与相关中药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从两者之间的主要功效和治疗病症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结果证明笔者在业界率先提出的“针药相应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期望通过此项研究的深入进行,能为针灸和中药教学及临床工作带来突破和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