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硬膜外阻滞下小剂量氯胺酮能加强阻断腹腔内脏牵拉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膜外阻滞下小剂量氯胺酮能加强阻断腹腔内脏牵拉反应郭彤*腹部手术120例,分为上腹和中下腹部两组,每组各60例,同样应用2%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均在预期阻滞平面出现后静注安定10mg和哌替啶50mg。术中血压下降时静注麻黄碱,心率减慢用阿托品,每...  相似文献   
122.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几及婴儿时期病理性黄疸常见原因之一。笔者在对母乳性黄疽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根据金汉珍等主编的《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选择于2001年1月~2002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母乳性黄疸患儿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26例。其中男34例(47.22%),女38例(52.78%):日龄最小13d,最大48d,平均(34±9)d 体重最小2950g,最大6800g,平均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49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18例,经治疗后观察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TBIL和ALT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并且治疗组比对照组疗程明显缩短(P<0.01)。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显著,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在心脏停搏患者中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使用肾上腺素.方法24例心跳骤停患者给予氨茶碱和肾上腺素合并用药,30例心跳骤停患者单用肾上腺素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心脏电活动和自主循环恢复情况以及存活率.结果合用组79.2%(19/24)患者恢复心电活动,高于肾上腺素组53.3%(16/30),差异接近显著(P=0.082).合用组1h、3h、6h的生存率分别为87.5%(21/24)、54.2%(13/24)和37.5%(9/24),亦分别高于肾上腺素组(1h56.7%;3h20%;6h13.3%),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合用组有12例(50.0%)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也高于肾上腺素组(40.0%,12/30),但差异不显著(P=0.462).合用组有2例(8.3%)患者出院,高于肾上腺素组(3.3%,1/30),差异不显著(P=0.579).结论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用药在心脏停搏患者中的疗效可能优于单纯使用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125.
郭彤  刘立  梅嵘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4):3686-3687
报告了1例因自敷野芹菜造成手足Ⅱ度烧伤的护理案例,进一步了解了野芹菜的毒性作用、体会到新型伤口敷料对化学性烧伤的治疗作用,提倡科学就医。  相似文献   
126.
背景:躁动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是一个重大挑战.电休克疗法(ECT)对各种精神疾病是一种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治疗,但ECT对精神分裂症的躁动治疗的相关meta分析还尚未报道.目标:系统地评估单一使用ECT或ECT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APs)的对精神分裂症的躁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文献搜索.两名独立评估者筛选研究、提取结果数据与现有数据的安全性、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合成.采用建议、评估、开发、和评价的工作组等级(GRADE)来判断主要成果的证据的总体水平.结果:一共确定了中国有七个RCTs,包括ECT单一使用(4个RCTs有5个治疗组,n=240)和ECT-APs合并使用(3个RCTs,n=240).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4.3(4.5)岁,平均治疗时间为4.3(3.1)周.所有7个RCTs非盲法,并且根据Jadad量表7项RCTs均被评为低质量.样本的Meta分析发现与APs单一治疗相比,单一使用ECT或ECT-APs合并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躁动子因子评分改善均无显著性差异(ECT单一使用: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0.90,95%confidence interval(CI):(-2.91,1.11),p=0.38;ECT-APs合并使用:WMD=-1.34,(95%CI:-4.07,1.39),p=0.33).然而,PANSS总分(WMD=-7.13,I2=0%,p=0.004)和兴奋子因子评分(WMD=-1.97,p<0.0001)、ECT治疗14天后的PANSS总分(WMD=-7.13,I2=0%,p=0.004)和第7天和第14天的兴奋子因子评分(WMD=-1.97 to-1.92,p=0.002 to 0.0001)均显示单一使用ECT优于APs单一治疗.ECT-APs合并治疗结束时(WMD=-10.40,p=0.03)和治疗后7天(WMD=-5.01,p=0.02)的PANSS总分显示均优于APs单药治疗.头痛(p=0.0001,number-needed-to-harm(NNH)=3,95%CI=2-4)是唯一的ECT单一治疗后不良反应,并且ECT单一治疗组比APs单药治疗发生的更频繁.根据GRADE方法,主要结果的证据水平被评为"非常低"(37.5%)和"低"(50%).结论:基于中国7个RCTs合并的数据发现ECT单一治疗或ECT-APs合并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躁动治疗中并没有优势.然而,ECT单一治疗或ECT-APs合并治疗均与PANSS总分减低显著有关.需要高质量的RCTs验证目前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分析反复性喘息婴幼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哮喘预测指数(API)的关系,为喘息婴幼儿的预后进行准确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09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反复性(≥3次发作)喘息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PI将其分为API阳性组和API阴性组,以常规体检正常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婴幼儿25(OH)D和总IgE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25(OH)D水平与总IgE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PI阳性组25(OH)D的平均水平为(18.97±4.98)ng /ml最低,其次为API阴性组为(23.05±6.32)ng/ml,均低于对照组( 27.67±6.8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I阳性组总IgE的平均水平[(192.83±32.36)IU/ml]最高,其次为API阴性组为(109.45±12.51)IU/ml,均高于对照组(99.42±18.64)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I阳性组25(OH)D缺乏的发生率(45.71%),高于API阴性组(23.94%)和对照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PI阳性组喘息婴幼儿的维生素D水平与IgE水平呈负相关性(r=-0.727,P<0.05)。结论 在反复性喘息婴幼儿中存在25(OH)D水平降低,且其与API阳性喘息婴幼儿的总IgE水平呈负相关。维生素D缺乏可能在反复性喘息婴儿的发病机理中起作用,并可能为一个评估其转为哮喘的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8.
性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在临床上常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黄斑营养不良性疾病.我们曾收治2例性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患儿,现将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9.
性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在临床上常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黄斑营养不良性疾病.我们曾收治2例性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患儿,现将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0.
脉络膜转移癌临床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特征,以便早期诊断及与其他脉络膜肿瘤进行鉴别诊断.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通过病历,收集患者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问接检眼镜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A超和B超扫描、磁共振(URI)以及胸部CT检查等资料.结果 共5例(9只眼)脉络膜转移癌,单眼1例,双眼4例.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31~56岁,中位数年龄45岁.症状:视力减退4例,视物变形1例.眼部检查:视力≤0.05且<0.3者4只眼;≤0.3且<0.7者2只眼;≥0.7者3只眼.原发癌来自肺癌者3例,乳腺癌1例,胃癌1例.肿瘤转移至眼的时间:2例为眼科首诊发现,3例分别为1年半、4年及5年.眼底特征:脉络膜转移癌表现为黄白色扁平形隆起者比球形隆起更多见,或伴斑驳样色素沉着及视网膜下液体或视网膜脱离.转移癌位于黄斑部和近视乳头者共6只眼,黄斑和赤道部之间3只眼.孤立转移灶5只眼,多个转移灶4只眼.FFA表现为瘤体呈现斑驳样强荧光,晚期有荧光素渗漏.ICGA表现为遮蔽荧光和弱荧光.A超扫描显示转移灶呈现中等不规则内反射.B超扫描显示扁平实质性隆起.眼部MRI显示肿瘤处表现为中等短T1W和短T2W信号.血清肿瘤标志物增高:3例癌抗原分别为16.28 μg/L、4.95μ/L、癌抗原125增高为160.50 kU/L.结论 脉络膜是最常发生转移癌的部位.脉络膜转移癌可发生在原发癌诊断之前,当患者眼底有黄白色扁平形隆起病灶时,尤其是双眼有病灶者,眼A、B超扫描、胸部CT及癌抗原检查以排除来自肺和乳腺的原发癌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