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分析不同地区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差异。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调查河南、广东、新疆3省区艾滋病病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制定调查表,进行现况调查,使用证素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3省区证素分布差异。结果河南、广东、新疆分别调查175、80、66例,合计321例。病性证素:3省区均以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和湿、痰、气滞、精亏等为主;各个地方有其自身特点:广东病例病性证素湿积分较高,新疆病例阴虚较突出,河南病例积分普遍较高。病位证素:3省区均以肾、肺、脾、肝等为主,广东病例的病位证素脾积分最高,河南及新疆病例肾的积分最高。结论不同地区艾滋病在病性、病位证素上有其地域特点,分析艾滋病病因病机时需考虑地域因素。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多次复发带状疱疹的机制。方法:结合临床观察,总结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艾滋病患者多次复发带状疱疹机制的科研成果。结果: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带状疱疹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CD4+/CD8+比值与正常人比较均降低,其中T辅助细胞(CD4+)明显下降,T辅助细胞与T抑制细胞的比值(CD4+/CD8+)明显降低。结论:艾滋病患者易发生带状疱疹与免疫力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23.
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推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免疫重建不良已成为HAART后时期HIV/AIDS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中医药在机体免疫调节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HIV/AIDS免疫重建不良研究现状探讨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防治HIV/AIDS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实践,提出开展HIV/AIDS免疫重建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特点研究、中医药防治HIV/AIDS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方案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防治HIV/AIDS免疫重建不良综合策略三个方面的研究思路,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促进HIV/AIDS免疫重建,从而提升艾滋病临床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咳嗽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咳嗽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河南尉氏县在2007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接受李发枝教授治疗过的艾滋病咳嗽患者,分 析艾滋病咳嗽的病因病机、名老中医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 结果: 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咳嗽的核心药物为甘草、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物,款冬花、半夏、冬瓜仁等化痰止咳平喘药物,防风、麻黄、白芷等解表药物;核心处方为御寒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谷精草合剂和止嗽散加减。 结论: 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咳嗽从"肺脾气虚"立论,以益气固卫,祛风散寒为治法治疗卫气亏虚,风寒袭肺证;若咯黄痰或流黄涕者加鱼腥草、冬瓜仁;若出现内饮外寒证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若咳嗽喉痒用止嗽散加减;若出现头痛加用谷精草合剂;同时不忘用化痰止咳平喘功效药物,如杏仁、桑白皮、葶苈子等。  相似文献   
25.
药食兼用余甘子的现代研究概述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甘子使用历史悠久,在我国藏医学及印度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余甘子逐渐被引起重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近期最新研究成果,对其生药学、药用历史与现状、化学成分/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与安全性进行论述与分析,最后对其在药用与食用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发热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发热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河南尉氏县2007 年9 月~2012 年6 月期间接受李发枝教授治疗过的艾滋病发热患者,分析艾滋病发热的病因病机、名老中医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发热的核心药物为柴胡、甘草、黄芩等和解清热药物及党参、黄芪等益气扶正之品;核心处方为小柴胡汤和补中益气汤加减。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发热以清热兼补中益气为治则。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治疗对农村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以河南省某HIV感染高发区农村地区2004年10月纳入中医救治项目的 HIV感染者为中医治疗组,以未纳入中医救治项目、地理位置临近村庄的HIV感染者为非中医治疗组。通过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和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记录截至2012年10月两组患者的死亡例数,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HIV感染者死亡的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448例,中医治疗组103例,艾滋病相关死亡15例,死亡密度为2.12/100人年,累计死亡率14.6%;非中医治疗组345例,艾滋病相关死亡90例,死亡密度为3.94/100人年,累计死亡率26.1%,两组患者累计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中医治疗组患者的1.84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中医治疗组患者的1.90倍(P0.05);此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的时间也是HIV感染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可能降低HIV感染者的死亡率,但有待开展前瞻性研究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李发枝教授治疗肝郁脾虚型艾滋病腹泻腹痛的有效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2008年6月-2013年7月,选择肝郁脾虚型艾滋病腹痛腹泻患者72例,运用加味当归芍药散随证加减治疗.结果:本组72例患者中,临床治愈68例,显效4例,无效0例.两周内治愈44例,三周内治愈28例.结论: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艾滋病肝郁脾虚型腹泻腹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0.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其治痹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代表作《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从这两部书的有关章节中可以总结出:孙氏治痹重视虚损,创立了风毒学说;治痹注重扶助阳气,重用辛热之品;治痹“杂合以治”,汤膏丸散并用;创立治痹名方,妙用药物配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