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81.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表达。探讨其血清水平与胰腺组织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胰腺被膜下注射牛磺胆酸钠(Na-Tc)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60只SPF级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胰腺炎6 h、12 h及24 h 5组。动态测定血淀粉酶、血清IL-18及胰腺组织病理评分。结果假手术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6 h、12 h、24 h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8含量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有高度相关(r>0.7)。结论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组血清淀粉酶增高明显,与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相一致;IL-18在血清中含量与胰腺病理评分存在正相关。IL-18在SAP病理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肿瘤浸润转移所需的两个必要条件为肿瘤细胞侵犯并穿越基膜及细胞外基质所组成的屏障和肿瘤血管生成。研究发现,MMP-7具有对胃癌细胞ECM较强的降解功能和极其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导致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本文对MMP-7在胃癌中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1胃癌的概述胃癌是我国目前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消化道肿瘤之首。胃癌与其它恶性肿瘤一样,其转移必须突破肿瘤细胞原发部位的细胞外基  相似文献   
83.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 AP)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探讨AP病程进展过程中免疫状态改变的原因。方法6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AP组( AP 6 h组、12 h组及AP 24 h组)。采用胰腺被膜下注射牛磺胆酸钠( Na-Tc)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在第6小时处死,胰腺炎组在造模后第6、12、24小时3个时点分批处死。每只大鼠处死前腹主动脉抽血5 ml,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并做病理评分。测定每只大鼠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清淀粉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及CD56+。结果假手术组与空白组比较淋巴细胞无明显降低( P >0构.05),随着病程的延长CD3+淋巴细胞逐渐下降,CD8+淋巴细胞轻度增高,CD4+/CD8+明显下降,CD3+/CD19+明显上升( P <0.05)。结论在AP病程中免疫系统的紊乱是逐渐加重的。  相似文献   
84.
重症胰腺炎胰外出血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分析重症胰腺炎胰外出血的原因、临床及病理特点、合理的诊断方案 ,为临床医师处理此类情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从 1990 - 2 0 0 0年治疗的 13例重症胰腺炎胰外出血病人 ,并结合近期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13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 8例为术后出血。经治疗治愈 9例 ,死亡 4例。死亡原因 :( 1)治疗延误 ;( 2 )治疗措施不当 ;( 3 )胰外侵犯范围大 ,出血凶猛 ,以及引流不当 ,合并感染之反复性出血。结论 预防和治疗胰外出血的关键是 ,早期综合有效的全身治疗 ,术中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术后充分的引流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分析肝硬化并发胆石症外科处理的危险性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并发胆石症外科处理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37例,死亡2例。并发症12例,依次为胆囊床出血、切口感染、腹水、败血症和肝功能衰竭。结论 充分认识肝硬化并发胆石症手术的危险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检测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白细胞介素?21(IL?21)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与肝棘球蚴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5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比较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fh细胞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和比较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21水平,分析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表达水平和血清IL?21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XCR5+ T细胞(18.49% ± 5.67% vs. 16.18% ± 4.04%,P < 0.05)、CD4+CXCR5+PD?1+T细胞(4.94%±1.91% vs. 2.29% ± 0.79%,P < 0.05)和CD4+CRCR5+ICOS+PD?1+ T细胞比例(30.93% ± 24.10% vs. 21.07% ± 14.25%,P < 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但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RCR5+ICOS+ T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9% ± 0.32% vs. 0.25% ± 0.31%,P > 0.05)。肝棘球蚴病患者血清IL?21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293.35 ±2 03.65 pg/mL vs. 192.72 ± 70.09 pg/mL,P < 0.05),但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表达水平和血清IL?21含量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及血清IL?21表达水平升高,Tfh细胞和IL?21可能参与了肝棘球蚴病进展。  相似文献   
87.
高位结扎抽剥联合皮下缝扎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8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静脉曲张是外科四大常见病之一。传统的下肢单纯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以高位结扎主干剥脱与曲张团分段剥脱为主,效果肯定,但手术切口多、创伤大、皮肤易坏死和感染[1]。我院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抽剥加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PCCS),治疗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88.
目的总结目前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为肝包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相关文献,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对于肝包虫病的诊断,应结合患者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作出明确诊断。肝包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因其病种和病情不同而治疗方式不同。结论在目前肝包虫病的诊断方法基础上,不断提高诊断技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肝包虫病的首选治疗方式,药物治疗也在肝包虫病的治疗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9.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暴发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胆结石和酗酒,大多患者由于并发症的出现需长期住院治疗和进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通常情况下,急性胰腺炎的初始治疗包括禁食疗法(NPO)、镇痛药的使用和充足的静脉补液.对于几天内不能接受正常食物的病人来讲,营养支持是必需的;有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肠内营养优于全肠外营养(TPN).肠内营养保护肠道黏膜完整性并防止细菌在肠道内过度生长.肠内营养明显减少了感染的风险、降低了手术干预的需要,并缩短了住院的时间.  相似文献   
90.
李冰  郭亚民  赵顺云 《甘肃医药》2014,(11):843-845
目的:探讨消炎利胆片预防胆总管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胆总管结石术后670例患者,成功回访612例患者,其中术后口服消炎利胆片患者292例,术后未口服消炎利胆片患者320例。观察两组胆总管结石复发情况。结果:口服消炎利胆片组患者胆总管结石复发率较未口服消炎利胆片组患者高,未口服消炎利胆片组患者比口服消炎利胆片组患者发生胆总管复发率高2.937倍(OR=2.937)。结论:消炎利胆片能明显降低胆总管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