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54篇 |
免费 | 537篇 |
国内免费 | 35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2篇 |
儿科学 | 127篇 |
妇产科学 | 32篇 |
基础医学 | 289篇 |
口腔科学 | 100篇 |
临床医学 | 971篇 |
内科学 | 533篇 |
皮肤病学 | 44篇 |
神经病学 | 278篇 |
特种医学 | 31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859篇 |
综合类 | 2351篇 |
预防医学 | 967篇 |
眼科学 | 53篇 |
药学 | 1097篇 |
23篇 | |
中国医学 | 1159篇 |
肿瘤学 | 2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5篇 |
2023年 | 236篇 |
2022年 | 247篇 |
2021年 | 300篇 |
2020年 | 280篇 |
2019年 | 214篇 |
2018年 | 224篇 |
2017年 | 166篇 |
2016年 | 179篇 |
2015年 | 179篇 |
2014年 | 375篇 |
2013年 | 414篇 |
2012年 | 457篇 |
2011年 | 490篇 |
2010年 | 459篇 |
2009年 | 447篇 |
2008年 | 448篇 |
2007年 | 396篇 |
2006年 | 310篇 |
2005年 | 377篇 |
2004年 | 357篇 |
2003年 | 307篇 |
2002年 | 248篇 |
2001年 | 247篇 |
2000年 | 275篇 |
1999年 | 186篇 |
1998年 | 168篇 |
1997年 | 191篇 |
1996年 | 185篇 |
1995年 | 176篇 |
1994年 | 137篇 |
1993年 | 74篇 |
1992年 | 95篇 |
1991年 | 95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64篇 |
1987年 | 64篇 |
1986年 | 59篇 |
1985年 | 41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37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24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19篇 |
1975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修复重建下咽颈食管环周缺损的适应证,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方法对1993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72例下咽颈食管区肿瘤进行手术切除,并根据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范围,采用胸大肌肌皮瓣、喉管、游离空肠、游离前臂皮瓣和胃上提咽胃吻合5种方法对肿瘤切除术后所致的下咽颈食管环周缺损进行一期修复重建,并重点对所有患者术后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客观评估。结果胸大肌肌皮瓣修复重建31例,喉管代下咽颈食管8例,游离空肠移植12例,游离前臂皮瓣移植4例,胃上提咽胃吻合术17例。其中15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创口感染、咽漏、皮瓣部分坏死、胃壁部分坏死和食管吻合口狭窄等,除1例死亡外,其他患者经处理全部治愈。本组患者术后吞咽功能恢复满意,除2例食管吻合口狭窄患者可以进半流食外,其余患者均恢复了正常的进食功能。平均随访时间为1.6年,术后2年生存率为45.3%。结论下咽颈段食管癌切除术后所致的环周缺损可依据缺损的范围和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只要适应证掌握得当均可获得满意的修复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哮喘高危婴幼儿喘息发作期病毒病原学、过敏原分布,为喘息患儿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因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喘息性支气管肺炎住院的135例哮喘高危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患儿鼻咽部抽吸物标本甲型流感病毒(Flu-A)、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nF)、人鼻病毒(HRV)、人偏肺病毒(hMPV)、博卡病毒(HBoV)感染情况;采用ImmunoCAP技术检测患儿吸入性变应原、食物性变应原及总IgE浓度。结果 135例患儿中,鼻咽部抽吸物标本病毒检出阳性率为49.6%,各病毒检出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RV 25.2%、HBoV 9.6%、RSV 8.1%、PinF 5.9%、Flu-A 3.7%、ADV 1.5%、hMPV 0.7%。HRV在1~3岁年龄组检出率高于<1岁组(P < 0.05)。过敏原筛查试验阳性率为59.3%,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44%,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为89%;吸入性过敏原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尘螨77%、霉菌37%、花粉26%、动物皮屑9%;食物性过敏原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鸡蛋白73%、牛奶68%。<1岁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大于1~3岁组(P < 0.05);1~3岁组T-IgE水平明显高于<1岁组(P < 0.05)。病毒检出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大于病毒未检出组(P < 0.05)。第2次喘息患儿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及T-IgE水平均高于第1次喘息患儿(P < 0.05);吸入性过敏原尘螨、霉菌在第2次喘息患儿中阳性率高于第1次喘息患儿(P < 0.05)。结论早期HRV感染和吸入性过敏原阳性与哮喘高危婴幼儿喘息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应用皮肤点刺试验了解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主要过敏原, 为其预防、 诊断、 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于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的2252例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检测过敏原,并对其性别、 疾病种类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252例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 1390例阳性, 阳性率61.7%。男女比例1.75∶1, 男性阳性率(925/1433, 64.5%)高于女性阳性率(465/819, 5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患儿阳性率为65.3%(607/929), 过敏性鼻炎患儿阳性率为58.8%(664/1129), 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阳性率61.3%(119/194)。支气管哮喘阳性率高于过敏性鼻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原以粉尘螨(60.3%)、 屋尘螨(43.4%)最常见, 其次是草花粉、 猫毛。结论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患儿最常见过敏原为螨类; 皮肤点刺试验可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可疑百日咳住院患儿进行痰百日咳博德特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共有19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19例(60.4%)百日咳博德特菌PCR检测阳性,78例百日咳检测阴性的标本中,其他病原检测阳性者37例,其中鼻病毒14例(37.8%),肺炎支原体14例(37.8%),博卡病毒4例(10.8%),副流感病毒3型3例(8.1%),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2.7%),流感嗜血杆菌1例(2.7%)。百日咳组患儿的平均年龄、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咳后呕吐、阵发性青紫、并发症及肺部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百日咳组男性患儿的比例(57.1% vs. 35.3%)、白细胞计数[(18.83±11.54)×109/L vs. (12.46±6.01)×109/L]、淋巴细胞计数[(10.62±8.48) ×109/L vs. (6.54±5.13×109/L]明显高于类百日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临床初步区别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5.
门玉梅李文秀樊妮第五建锋董鹏李德军赵利利郝创利王宇清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14):1097-1099
目的了解重症肺炎患儿中人类博卡病毒(hBoV)的感染情况,并探讨混合感染因素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335例重症肺炎患儿。入院时采集鼻咽分泌物行多病原学检查,采集外周血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及细胞免疫检测。结果335例重症肺炎患儿中共检出hBoV感染29例(8.6%),其中hBoV单纯感染22例(75.9%),混合其他病原感染者7例(24.1%),以hBoV混合肺炎支原体(MP)感染最为常见(4例,占57.1%)。混合感染组患儿年龄小于单纯感染者[7.0(5.0~12.0)个月比12.0(8.8~15.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4,P<0.05);混合感染组患儿发热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感染组(57.1%比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发绀、肺部啰音、并发症发生率、hBoV载量方面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混合感染组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高于单纯感染组[10.29(6.48~14.71)×10^9/L比13.77(9.41~18.1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61,P<0.001)。2组入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比例(57.1%比3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混合感染组PICU住院时间[3.0(3.0~3.0)d比1.0(1.0~1.0)d]和平均住院日[16.0(10.0~18.0)d比8.0(7.0~10.0)d]均明显长于单纯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034、14.818,均P<0.001)。结论hBoV是引起儿童重症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单纯hBoV感染可引起重症表现,hBoV混合其他病原感染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病情,但混合感染与病毒载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6.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MP流行株基因分型及其流行趋势变化。方法采集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MP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采用基于MP P1基因的巢式PCR及多重PCR方法进行MP基因亚型的监测,并分析其流行趋势。结果在313例标本中检出P1-I型304例(97.12%),P1-II型8例(2.56%),V2型变异株1例(0.32%),基因测序结果与巢式多重PCR结果相符合。结论巢式多重PCR方法能够直接有效地对MP进行P1基因分型,研究期间MP感染株以P1-I型为主,发现1例V2变异株。 相似文献
87.
背景:自噬可能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有研究证实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具有调控机制,然而,circCDR1as是否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影响自噬尚未被研究。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自噬水平及circCDR1as的调控机制。方法:(1)从GSE26316数据集中获取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及对照组大鼠的基因表达谱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随后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数据库预测circCDR1as的靶标miRNAs及靶标基因。比较靶标基因与差异表达基因,构建circCDR1as的调控网络。(2)收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的股骨头样本;同时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实验:随机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模型组(甲泼尼龙处理)、模型+si-NC组、模型+si-CDR1as组。利用RT-qPCR检测组织和细胞circCDR1as及靶标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3)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mirGLO-CDR1as (WT)、pmirGLO-RAF1 (WT)、pmirGLO-CDR1as ...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嵌入法鼓膜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02年3月~2009年12月就诊于我科的中央型中小鼓膜穿孔患者107 例111 耳,分为3个手术组:嵌入法脂肪鼓膜成形术组(脂肪组)42例44耳,嵌入法蝶形软骨鼓膜成形术组(软骨组)32例32耳,内植法软骨膜鼓膜成形术组(对照组)33例35耳。手术均在耳内镜下进行。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3组的愈合率分别为90.9 %、93.8%、91.4%,无统计学差异(P>0.05);听力复查示平均气导提高>10dB及平均气骨导差<10dB的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已愈合患者随访12~38个月,脂肪组及软骨组无鼓膜再穿孔,对照组再穿孔2耳。结论 耳内镜下嵌入法脂肪鼓膜成形术及嵌入法蝶形软骨鼓膜成形术是简单、成功率高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89.
鼓室硬化症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鼓室硬化症的手术方法,探讨不同手术方法 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81耳鼓室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481耳均按硬化灶部位的不同清除病灶并进行听骨链重建术.出院1~3个月后复查1次,以后6个月~1年随访1次,以最后1次为随访结果 (取0.5、1.0、2.0、4.0 kHz语言频率均数).结果 481耳手术...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血浆心房利钠肽(ANP)、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PPHN组患儿66例(轻度26例,中度21例,重度19例),对照组为非PPHN同期住院新生儿40例。对照组患儿入院时即行心脏超声检查,PPHN组患儿均于临床出现不易纠正的低氧血症(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肺动脉平均压(PASP),ELISA方法测定血浆ANP、ET-1、vWF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PPHN组患儿血浆ANP、ET-1、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并随PASP增加而递增。治疗7 d后轻度及中度PPHN组患儿肺动脉压力恢复正常,血浆ANP、ET-1、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三指标水平均与PASP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ANP、ET-1、vWF在PPHN治疗前后呈动态变化,且可反映肺动脉压力程度,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