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电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发生率高达85%以上。近年来我们以西药控制血糖为前提,以中医辨证为基础,以固本培元、疏通经络、祛瘀化痰(简称“固本通络”)立法,采用电针治疗DPN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了探讨本法的作用机理,我们选择红细胞山梨醇(RBC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等与DPN发病有关的部分生化指标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2.
乌梅丸化裁方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利星  王磊  刘毅  高丽萍  赵红 《临床荟萃》2008,23(16):1150-1152
目的 观察以乌梅丸化裁方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搪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以乌梅丸化裁方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做为治疗组,以盐酸二甲双胍做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 结果 治疗组降空腹血糖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5).治疗组降餐后2小时血糖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降餐后2小时血糖总有效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5).治疗组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乌梅丸化裁方治疗2型糖尿病可提高糖尿病疗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化裁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含量的变化。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中药半夏泻心化裁方治疗,对照组给予成药胃苏颗粒治疗,观察2组的疗效,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中GAS、SS的含量。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血中GAS含量高于治疗后及正常人(P<0.05),治疗后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血中SS含量低于治疗后及正常人(P<0.05),治疗后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血中GAS含量高于治疗后及正常人(P<0.05),治疗后与正常人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血中SS含量低于治疗后及正常人(P<0.05),治疗后与正常人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半夏泻心化裁方治疗慢性胃炎疗效优于胃苏颗粒,外周血中GAS、SS可能参与了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4.
电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固本通络电针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为本疗法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 :84例DPN病人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弥可保对照组 ,观察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 (NCV)、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EP)、穴位皮肤痛阈 (PSP)的变化。结果 :电针组和对照组的NCV均有部分明显加快 (P <0 0 5) ,PSP显示了双相调整、趋于平衡的变化 ,电针组SEP的N1 波明显缩短 (P <0 0 5) ,在以上 3项指标的改善方面 ,电针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P <0 0 1 )。结论 :固本通络电针法可以改善DPN患者的神经功能 ,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5.
帕金森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进展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一种以运动减少、肌肉强直和震颤为主要症状的锥体外系疾病。其典型的病理特征为患者中脑黑质的多巴胺(DA)神经元大量死亡,纹状体多巴胺的分泌量明显减少。关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大致可分为:替代疗法、外科手术疗法、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26.
不同穴位电针治疗偏头痛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电针丘墟穴和天枢穴对偏头痛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将275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8例,采用电针丘墟穴治疗;对照组137例,采用电针天枢穴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即时有效率为70.3%,对照组为58.4%,两组比较,P<0.05,治疗4周、随访3个月和6个月疗效比较均P<0.001,电针丘墟穴的效果优于电针天枢穴;电针治疗偏头痛对从事脑力劳动人群、治疗时疼痛评分高、偏头痛发作次数多的人群即时镇痛效果更好;电针治疗偏头痛的长期疗效丘墟穴优于天枢穴。结论:电针丘墟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天枢穴,患者的职业和病情等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27.
固本通络电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胰岛素及多种新型降糖药物的广泛应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出现已大为减少,而糖尿病引起的神经、肾脏、眼部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发生率高达85%以上^[1]。1997-2002年,我  相似文献   
28.
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表皮增殖和炎症为特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在我国的人群发病率由1984年的0·12‰上升至近年的0·72‰[1],存在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2]。本病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炎症、神经介质、细胞增殖与凋亡、微循环障碍等多种因素,近年相关研究较多,现复习文献综述如下。1遗传因素1·1遗传与银屑病发病的关系德国Henseler于1985年报道银屑病有两个发病年龄高峰,一个在20岁左右,一个在60岁左右,据此将银屑病分为早发型(Ⅰ型)和晚发型(Ⅱ型),早发型有家族史,85%带有HLA-CW6基因,晚发型家族史阳性…  相似文献   
29.
银屑病治疗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银屑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以表皮增殖和炎症为特征,无传染性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俗称“牛皮癣”,其病因与遗传、感染、变态反应、代谢障碍及自身免疫等有关。该病病程长,外观丑陋,缠绵难愈,病程后期可侵犯多种脏器,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伤害而被皮肤科称为“不死的癌症”。本文就该病近年来的治疗情况综述如下。1全身系统用药1·1抗肿瘤制剂①去甲斑蝥素:是斑蝥素的类甲基衍生物,由我国首先合成的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和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分裂,用于治疗银屑病[1]。②黄芩苷:为一种黄芩提取物,近年…  相似文献   
30.
穴位埋注法治疗银屑病临床及相关免疫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穴位埋注法治疗银屑病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并研究血小板中黏附分子CD61、CD106、CD62E、CD62L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银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注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迪银片口服。另选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者及患者治疗前后血中的黏附分子的蛋白定量。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7%,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前血中的黏附分子含量均高于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血中的黏附分子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注法治疗银屑病安全、有效,降低血中黏附分子CD61、CD106、CD62E、CD62L的含量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