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2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52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全膝关节置换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假体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平台(fixed-bearing,FB)假体全膝关节置换(TKA)在过去的30多年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优良的效果,设计良好的固定平台假体10~15年生存率为95%~97%[1].  相似文献   
52.
近年来,脊柱侧凸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均有了飞速发展,本期刊登了有关脊柱侧凸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矫形方法及治疗理念的一些研究成果,从几个方面反映出我国脊柱侧凸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治疗更系统化、规范化.当然,在许多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丰富的医疗资源,有大量的病例可供我们去观察、随访和研究.  相似文献   
5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但是关于它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采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对遗传因素在AIS发病中的作用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此进行综述,希望为下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54.
CT三维重建在先天性脊柱侧凸诊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CT三维重建在先天性脊柱侧凸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7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患者行脊柱全长X线和CT三维重建检查,比较二者的结果。根据X线片和CT三维重建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第Ⅰ组为CT三维重建没有提供比X线片更多的信息;第Ⅱ组为CT三维重建进一步证实了X线片上存在但是很模糊的信息,明确了畸形的类型;第Ⅲ组为CT三维重建发现了X线片上没有发现的新信息。结果第Ⅰ组11例(14.5%),年龄2~16岁,Cobb角为28°~102°,平均55.60°±21.06°;第Ⅱ组49例(64.5%),年龄4~28岁,Cobb角为20°~115°,平均55.41°±23.44°;第Ⅲ组16例(21.0%),年龄6~16岁,Cobb角为37°~145°,平均73.19°±28.18°。三组之间年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而三组侧凸Cobb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CT三维重建能够更好地显示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情况,提供大量X线片无法显示的信息,特别是可以清晰显示严重的脊柱畸形,有助于判断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类型和累及节段,为临床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5.
生长发育中儿童脊柱侧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从矫正机理上探讨适合于生长发育中儿童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本院研制的脊柱侧弯板棍系统 (Plate -RodSystemforScoliosis ,PRSS)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方法 :设计新型的脊柱侧弯矫正装置———脊柱侧弯板棍系统 ,并随访从 1998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期间应用PRSS装置及不植骨法治疗的生长发育中儿童脊柱侧弯共 2 2例(男 9例 ,女 13例 ) ,平均年龄 (10 .78± 3 .41)岁 ,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弯 16例 ,先天性脊柱侧弯 5例 ,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 2例。结果 :侧弯矫正率为 (60 .0 9± 19.42 ) % ,随访时间平均 (12 .72± 6.79)个月 ,随访期间矫正丢失率为 (11.3 9±2 0 .0 0 ) % ,矫正节段长高 (4 .0 7± 3 .19)mm ,无严重并发症或“曲轴现象”发生。患儿骨发育成熟拆除内固定后 ,脊柱的活动和形态接近正常。结论 :在矫正侧弯的同时允许矫正范围内脊柱继续生长是治疗生长发育中儿童脊柱侧弯的较理想方法。初步应用结果显示PRSS是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和工业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微创外科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领域,如关节镜技术、胸腔镜技术和腹腔镜技术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步形成了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urgery).它代表了脊柱外科发展的趋势.目前在该领域所应用的微创技术主要有两类:经皮穿刺技术和内窥镜辅助下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背部中线处皮肤病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初次诊治、存在背部中线处皮肤病变的先天性脊柱侧凸,除外脊髓脊膜膨出患者.结果 在1990年~2005年诊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63例患者存在背部中线处皮肤病变,具体表现为背部异常毛发32例,皮肤色素斑22例,背部软组织包块3例,背部皮肤凹陷1例,色素斑和异常毛发3例,异常毛发和皮下结节2例.13例(20.6%)患者同时存在椎管内异常,包括脊髓纵裂10例,脊髓空洞症2例,脂肪瘤1例.13例患者中,先天性脊柱侧凸类型表现为形成障碍3例,分节障碍2例,混合型8例,84.6%(11/13)为多发椎体畸形.此13例患者的皮肤异常具体表现为多毛7例,色素斑3例,背部肿物2例,皮肤凹陷1例,不同皮肤异常类型之间椎管内异常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同期诊治无背部皮肤病变的先天性脊柱侧凸294.例,11例(3.7%)存在椎管内异常,其发生率同存在皮肤病变的患者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背部中线处皮肤病变可能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尤其是合并多发椎体畸形者合并椎管内异常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58.
脊柱融合术是长久以来脊柱外科医生治疗脊柱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随着对脊柱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脊柱融合后可能发生的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邻近节段退变病等并发症促使一些学者开发研究保留脊柱节段运动功能的非融合脊柱功能重建技术,具体在颈椎主要为颈椎间盘置换术,在腰椎主要为人工髓核置换术、腰椎间盘置换术以及后方动力性稳定技术.脊柱非融合技术可保留脊柱节段的运动功能,避免脊柱融合后节段间的应力改变,可减轻甚至避免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但这些新技术有其各自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应的并发症,在其优点的背后也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还需要长期的、前瞻性随机研究来判断非融合技术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59.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5 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期 1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11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期半年的开放前瞻性研究。用药半年比较治疗前后骨密度和药物的副作用。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骨密度。结果 用药组治疗 1年时 ,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分别平均增加 4 7%±3 0 %、1 4 %± 3 7% ,安慰剂组增加 0 1%± 4 1%、- 1 3%± 5 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用药组骨转换指标Ca/Cr、Hop/Cr在 3个月时降低到最低点 ;ALP在 6个月时降低到最低点 (P <0 0 1)。在开放组中 ,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平均分别增加 4 5 %± 4 3% (P <0 0 1)、1 5 %±5 2 % (P <0 0 1) ,用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 (13 3% )、其次为皮疹和头昏 ,均为轻度、一过性 ,继续用药后自然缓解。结论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60.
背景:体感诱发电位脊髓功能监护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可靠,是目前广为采用的术中脊髓监护方法。目的:评估术中脊髓功能监护时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改善对颈椎病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预测价值。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协和医院骨科。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1—01/10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34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4例,后路单开门手术3例,双开门手术7例。根据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12例,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22例。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分别于术前,术后1,2,4周,3,6个月进行评分。每例患者在术中均接受体感诱发电位脊髓监护,并将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变化分为改善(波幅增加50%以上或潜伏期减少10%以上),减弱(波幅降低50%以上或潜伏期延长10%以上)和无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各时间点JOA评分。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4例患者均进人结果分析。术后1,2周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较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明显提高[(14.08&;#177;1.44)分,(14.17&;#177;1.11)分,(12.73&;#177;1.42)分,(12.86&;#177;1.28)分,P&;lt;0.05],术后4周及3个月和6个月随访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与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基本相似[(14.00&;#177;1.04)分,(13.58&;#177;1.08)分,(13.68&;#177;1.61)分,(13.82&;#177;1.01)分,(13.41&;#177;1.22)分,(13.41&;#177;1.47)分,P&;gt;0.05]。结论:颈椎病患者术中SEP监护信号的改善可以预示术后早期良好的f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