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一组细胞因子,对人体的不同组织和细胞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参与创伤愈合,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骨生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对转化生长因子β在整形外科中的研究作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4-07的文章,检索词“transforming gmwth factor-heta,wound healing,scar,BMP”,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06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转化生长因子β,伤口愈合,瘢痕,骨形成发生蛋白质类”。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资料包括转化生长因子B在伤口愈合、瘢痕及骨的愈合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相关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9篇关于转化生长因子β在创伤修复、瘢痕及骨的形成与愈合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相关实验文章,13篇实验文章纳入标准。排除的16篇实验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13篇实验文章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的3个亚型对伤口愈合、瘢痕形成以及骨的愈合等几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不同的分子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2在创伤愈合、骨的形成、愈合中起作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致纤维化因子,参与了瘢痕的形成;转化生长因子良β1通过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竞争受体而起到抗瘢痕的作用。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不同的亚型在伤口愈合、瘢痕形成以及骨的形成和愈合等几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根据其不同的作用可用于促进伤口愈合、骨的形成与愈合,减轻及预防瘢痕的产生。  相似文献   
22.
马军  邱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0):1577-1579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源于造血干细胞异常的恶性克隆性疾病。20世纪90年代以前,CML治疗的传统方法主要为化疗、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但由于其各自的副反应或局限性,治疗效果均不十分理想。除  相似文献   
23.
彭春燕  杨炯  邱林  郭卫 《山东医药》2008,48(5):35-36
将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孟鲁司特治疗组(C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组)各6只,B、C、D组以卵白蛋白致敏制备哮喘模型,C组、D组分别予孟鲁司特、地塞米松1 mg/kg灌胃,A组、B组均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通过荧光酶标记法测定BALF中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的水平.结果 与A组比较,B组BALF中ECP、NO水平及INOS mRNA表达显著增加,P均<0.01.NO与ECP水平呈正相关(r=0.546,P<0.05).D组ECP、NO水平及INOS mRNA表达均降低,但C组INOS mRNA表达未减少.提示孟鲁司特可减轻气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影响INOS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4.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4例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从骨折类型出发,将其划分为爆裂骨折组、压缩骨折组、多节段脊柱损伤组及骨折脱位组,对比分析骨折脱位组、爆裂骨折组接受两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三节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2例接受两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后损伤平面显现再次移位现象,而接受三(或四)对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术治疗者无该现象,且在断裂、椎弓根螺钉松动等方面的发生率较两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者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Cobb`s角与椎体前、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三及四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胸腰段脊柱损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5.
约有5%~10%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同时需要口服抗凝药物,即三联抗栓治疗。经典的三联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DP受体拮抗剂)及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既往回顾性研究表明,三联药物的使用将出血风险提高了3~5倍,但能够更好地预防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邱林  赵君硕 《吉林医学》2013,(31):6462-6464
目的:探讨双线排龈法对口腔固定修复效果的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取模前行双线排龈法排龈患者75例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样例数的患者行常规单线排龈法排龈为对照组。完成后观察患者的排龈情况、基牙肩台和游离牙龈界限清晰度、牙龈出血情况以及模具清晰度情况,以此评价两组患者口腔固定修复的效果。通过随访和复诊,获取患者的信息,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固定修复效果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优、良人数达72例,占全部人数的96.00%;而对照组优、良人数63例,占总数的84.00%。不良反应的比较中,观察组共发生不良反应7例,占总数的9.33%;对照组共发生不良反应23例,占总数的30.67%。以上比较,观察组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单线排龈法相比,双线排龈法排龈后的修复术口腔固定效果优越,美观大方,发生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用于冠桥修复术中的有效排龈法。  相似文献   
27.
邱林  ;刘艳春 《河南中医》2014,(9):1827-182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判断机体介入前后炎症状况,并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分析炎症因子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从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6月17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其临床资料和介入手术情况,采集其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1天及30天的血样标本,测定hs-CRP浓度,比较介入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介入治疗1年后电话随访所有入选患者,收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84例。介入治疗1天后血浆hs-CRP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10.00±24.81 mg/L比7.52±17.90 mg/L,P=0.409),介入治疗30天后血浆hs-CR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2.80±4.66mg/L比7.52±17.90 mg/L,P0.001),较术后1天亦显著降低(P0.001);介入治疗后1年内有16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事件的患者术前hs-CRP水平高于无事件患者(10.38±19.40 mg/L比6.84±17.61 mg/L,P=0.018),但术后1天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12.91±27.76 mg/L比9.32±24.24 mg/L,P=0.175),术后30天hsCRP水平亦无显著差异(3.54±5.98 mg/L比2.63±4.32 mg/L,P=0.316)。结论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hsCRP水平与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在介入治疗30天后逐渐消退,这种变化可通过hs-CRP的浓度变化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29.
邱林 《家庭医学》2016,(3):14-15
正什么是"非杓型高血压"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监测时,采用的是家庭自测血压或诊室血压,即在每天固定的一个或多个时间点进行测量,以评测血压水平及其稳定性。相比之下,由于国内动态血压监测开展尚不普及,人们对血压的昼夜变化了解和关注较少。现代研究认为,人的血压在一天24小时中是不断变化的,形成像波浪一样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