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脑缺氧缺血损伤(HI)对不同年龄小鼠脑组织神经干细胞增生与分化的影响。方法:结扎9d龄(P9)、21d龄(P21)C57/BL6小鼠(各10只)左侧颈总动脉后分别给予吸入体积分数为7.7%氧气的氮氧混合气35min(P9小鼠)/30min(P21小鼠),制成脑HI模型,选取相应天龄正常对照组小鼠各5只,连续腹腔注射新生细胞标记物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7d,并分别于末次注射后4周处死小鼠并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以成熟神经元细胞标记物、少突细胞标记物、新生小胶质细胞标记物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检测不同日龄小鼠神经干细胞增生与细胞分化情况。结果:细胞增生随着脑组织发育快速下降;HI后P9小鼠皮层和纹状体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而在P21小鼠,大量的新生细胞仅发现于纹状体区;P9小鼠在皮层和纹状体区、P21小鼠仅在纹状体区检测到极少量新生细胞为成熟神经元细胞,多数分化为胶质细胞;HI后,P9小鼠3种新生胶质细胞在皮层和纹状体区均显著增高,P21小鼠仅发现在纹状体区新生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均增加,新生少突细胞无明显改变。结论:适中的HI损伤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增生和存活,细胞增生和分化与大脑区域和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通过将转染TGF-β3c2s2基因的兔BMSCs移植于兔耳瘢痕模型,观察转基因BMSCs对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 方法 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体重1.7~2.5 kg,雌雄不拘.取第3代兔BMSCs,经Ad-TGF-β3c2s2在感染复数150下转染,培养孵育24 h后,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mL备用.将纯化、浓缩的Ad-TGF-β3c2s2颗粒,DMEM/F12(不含FBS)稀释为1×108pfu/mL备用.于20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兔耳分别制备两个2 cm×2 cm大小的腹侧全层皮肤、软骨缺损创面.将每只兔的4个创面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Ad-TGF-β3c2s2组(B组)、BMSCs组(C组)和BMSCs/Ad-TGF-β3c2s2组(D组),并以自身正常皮肤作为正常对照(E组).将备好的细胞及病毒液分别按创面分组进行局部移植.于术后21、45、90 d行大体观察、瘢痕硬度和厚度测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结果 大体观察A、B、C组上皮化后创面均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瘢痕,伤后45 d瘢痕增生程度达高峰,明显高出皮肤表面,持续至90 d,D组在观察期内均无明显高出周围皮肤的瘢痕形成.术后45 d和90 d,A、B、C组瘢痕厚度和硬度明显高于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愈合后创面厚度和硬度与正常皮肤接近.HE染色观察A、C组伤后45 d可见浅层组织结构排列紊乱,胶原纤维粗大,呈交错网织状排列;B组和D组结构与正常皮肤接近,但较E组胶原排列致密,表皮较A、C组薄;90 d各组结构与45 d相似.BrdU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伤后21、45 d,C、D组均能见到散在分布、胞核染色阳性的棕色细胞,A、B、E组均为阴性. 结论 创面局部移植人TGF-β3c2s2基因修饰的BMSCs,具有抑制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转化生长因子β3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构建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3,TGF-β3)的腺病毒载体,并通过腺病毒载体将TGF-β3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使其在细胞内得到表达。方法将人TGF-β3质粒定向克隆进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与pAdEasy-1共同转入细菌并重组,获得TGF-β3重组腺病毒质粒,用脂质体法导入包装细胞HEK293中,48~96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取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5只,取其胫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MSCs,并进行传代。取传至第3代细胞采用TGF-β3腺病毒载体转染,10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表达,转染TGF-β3重组腺病毒4d后的MSCs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TGF-β3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pAdEasy—TGF-β3转染HEK293细胞48~96h后,荧光显微镜可见明显的绿色荧光表达。兔骨髓分离培养10d后,培养MSCs融合达70%~80%、贴壁紧密,细胞形态均一,似成纤维细胞;14d完成原代细胞培养。TGF-β3重组腺病毒转染MSCs17h后,荧光显微镜下出现少量绿色荧光,48~72h荧光加强,荧光与MSCs轮廓一致。免疫细胞化学观察,转染TGF-β3重组腺病毒MSCs胞浆内有棕黄色阳性颗粒表达。结论TGF-β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成功构建并在MSCs内的表达,为创伤愈合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4.
一、血栓弹力图概述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由德国Hartert等于上世纪40年代发明,最早被用来监测外科手术的出血风险并评估输注血液制品后的疗效,国外广泛应用于心脏及肝手术、产科、血友病及高凝状态的患者。2004年血小板图(Platelet Mapping)的上市,实现了应用TEG来快速、准确地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而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5.
邱林  赵君硕 《河北医学》2016,(8):1274-1276
目的:研究牙周骨缺损患者实施修复应用胶原纳米基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于我科治疗的115例牙周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修复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n =85)与对照组(n =30),研究组实施牙周翻瓣胶原纳米基骨植入修复,对照组实施牙周翻瓣瑞福人工骨植入,观察对比两组修复效果。结果:两组胶原纳米基骨及瑞福人工骨植入后,伤口均为一期愈合,均未出现材料外露及伤口感染情况。在治疗完成6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牙周带的深度与牙龈出血的指数,以及附着丧失情况等均有所改善,同治疗前相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牙龈退缩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经治疗后,牙周带的深度与牙龈出血的指数,以及附着丧失情况和牙龈退缩情况,同对照组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予以 X 线检查,结果显示骨外板清晰并且骨松质的密度增加,达到角形吸收或者垂直吸收位置骨高度可见增加并有新附着出现。患者咀嚼功能恢复,并且牙齿的松动度均降低。结论:牙周骨缺损患者实施修复应用胶原纳米基骨,不仅造价低,同时具备生物活性以及取材简单等优点,能够加快缺损位置重建正常的骨组织结构,并且加快骨缺损进行早期的再生修复,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06.
观察异丙酚-安氟醚复合全麻在食管癌根治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20例食管癌患者在异丙 酚、芬太尼诱导,异丙酚、安氟醚、维库溴铵麻醉维持下施根治术。观察诱导前、后及麻醉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 毕患者清醒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诱导前后血压变化有显著差异,诱导后血压一过性下降;术中血压平稳。手术 时间(174± 26)min。异丙酚总用量(166± 63)mg。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在 10 min之内,无不良反应。结论:异丙酚- 安氟醚复合麻醉两药具有协同作用,使麻醉维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恢复迅速完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7.
108.
盐酸戊乙奎醚对先心病患儿心肺转流前后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肺转流(CPB)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造成多种组织器官功能损害[1].细胞因子作为免疫和炎性反应的信号物质参与了炎症过程,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紊-8(IL-8)的变化在CPB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肱骨髁间骨折发生率低,如处理不当会造成肘关节活动障碍,甚至永久性病废。本院2004年7月-2009年6月对31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低温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并取决于低温开始的时间与脑的发育成熟程度,该研究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的小鼠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温度的改变对脑损伤的影响。方法:结扎7日龄(P7)和21日龄(P21)C57/BL6小鼠左侧颈总动脉后分别在34℃和36℃恒温箱吸入10%氧气50min制成脑缺氧缺血(HI)模型,在HI后24h及7d取脑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蛋白印迹测定。结果:常温组(36℃)在HI后7dHI侧大脑多个部位可见明显损伤,其中P7小鼠大脑皮层可见液化空洞,而P21小鼠大脑皮层成层状梗塞。低温组(34℃)在HI后7d,P7小鼠未见明显的皮层梗塞,海马仍可见明显萎缩,但神经病理学积分在低温组均明显低于常温组(P<0.01);P21小鼠除皮层损伤较常温组明显减轻外(P<0.01),其他部位损伤如海马、纹状体和丘脑与常温组无明显差别。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7小鼠HI后24h大脑皮层活性半胱天冬酶3,凋亡诱导因子(AIF)的阳性细胞数每高倍视野在低温组分别是:7.0±5.6和3.7±6.2,明显低于常温组的51.5±23.2和31.8±22.4(P<0.01),而在海马CA1区活性半胱天冬酶3和AIF的阳性细胞数在低温组与常温组之间无明显差别。Western蛋白印迹显示HI后激活的Akt表达明显减少,低温干预能减少激活的Akt下降(P<0.05)。结论: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脑发育的成熟程度有关,对未成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对成熟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