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22篇 |
内科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21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21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邱某,男,27岁。因车祸脖子、肩甲严重扭伤,经医生推拿后,由于想快点消除疼痛,自己每天早、晚涂红花油一次,第7d脖子出现少量红色斑点,没引起注意,继续涂红花油,第8d脖子,肩甲整片出现丘疹,经诊断为红花油过敏反应。停止涂抹红花油,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ml+50%、葡萄糖20ml,bid;po赛啶2mg/tid、持非那丁60mg/bid、vc0.2/tid、强的松10mg/bid。隔日症状被控制,4d后好转,7d后基本痊愈。红花油为治疗扭伤良药,过敏反应报道不多,由于说明书没注明会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用药7d才发生过敏反应,放较难引起重视。此例提示… 相似文献
82.
癌性胸水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增殖力、表型和杀伤细胞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癌性胸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生物学特性,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用低浓度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培养癌性胸水TIL,按常规法计数TIL细胞增殖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IL细胞表型及MTT法检测其杀伤细胞活性.经低浓度IL-2(10U/ml)诱导培养TIL21d后,TIL增殖倍数为2130±1140,大于1000倍占72%.CD3无显著性变化(P>0.05),CD4,CD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D4/CD8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SV)联合阿糖胞苷(Ara-C)对K562 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SV和Ara-C单用或者联合处理K562细胞,对照组为K562细胞。药物作用24、48、72 h后收集细胞,分别观察各组细胞形态,采用MTT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细胞坏死比例。结果 SV联合Ara-C组与单药组相比细胞形态明显有核固缩现象,且可见凋亡小体形成,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抑制率也增大。其中15 μmol/L SV联合20 μmol/L Ara-C的细胞抑制作用最为显著,72 h细胞抑制率为(72±1)%,明显高于15 μmol/L SV组的(45±2)%和20 μmol/L Ara-C组的(44±0)%(P<0.01),表现为协同抑制作用(24、48 h金氏Q值为1.24和1.19)。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20、15和 10 μmol/L SV组K562细胞早期凋亡率AnnexinV明显高于对照K562细胞(P<0.01),而且随着时间延长和剂量的增大早期凋亡率也增加(P<0.05)。20和15 μmol/L SV组早期凋亡率均高于10 μmol/L SV组,而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凋亡细胞率(PI)各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 体外抑制K562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SV 与Ara-C具有协同作用,增加了K562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15 μmol/L 可能为SV体外最佳作用浓度。 相似文献
84.
米托蒽醌方案对CD+34高表达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米托蒽醌(MTZ)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中的作用特点。方法 50例CD34^ 抗原高表达的ALL上,随机选择二种化疗方案(CPMP,CODP)。联合化疗1个疗程后分别比较CR率、骨髓抑制及其他毒副作用;同时将骨髓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72h。进行药物杀伤效应实验。分别比较MTZ、柔红霉素(DNR)在体外对ALL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 CD34抗原高表达的ALL中,以MTZ为主的COMP方案的1个疗程缓解率为92.6%。比CODP方案高27.4%。体外白血病细胞培养加药物抑制试验结果显示,MTZ对分化较早阶段的CD34^ ALL细胞的抑制显著高于DNR。结论 MTZ对ALL具有较强的抗白血病活性,临床骨髓抑制明显。上述特点可能与其主要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较早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85.
抗生素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预防某些传染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细菌感染的治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则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强,在医院的环境内引起交叉感染,甚至发生耐药菌的爆发流行,并向全社会传播,给广大患者及家庭、医院乃至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及后果.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6.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树突细胞(D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慢性ITP患者予以大剂量地塞米松(HD-DXM)冲击治疗,剂量40 mg/d,口服,连续4 d,观察短期疗效.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髓系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在治疗前后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与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的相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总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将慢性ITP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CD4+T淋巴细胞与自身血小板或健康人同源异基因血小板混合培养,观察CD4+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检测DC血小板相关抗原的呈递功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ITP患者外周血pDC和mDC绝对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而外周血CD4+FOXP3+T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pDc和mDC与CD4+FOXP3+T细胞数之间均存在负相关性(r=-0.396,P=0.045和r=-0.410,P=0.037).HD-DXM治疗初始反应率达92.3%,pDC绝对数量较治疗前减少达75.5%(P《0.01);而mDC较治疗前虽增加了24.3%(P《0.05),但mDC上CD11c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从治疗前340±30降至199±21(P《0.01);CD4+F0xP3+T细胞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pDC与CD4+F0XP3+T细胞存在负相关(r=-0.524,P=0.006),而mDC与CD4+F0XP3+T细胞间无相关性(r=-0.360,P=0.071).慢性ITP患者外周血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6表达的MF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6、CD40、CD80表达阳性率及CD40、CD80表达的MF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ITP患者CD4+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DC对血小板相关抗原呈递功能亢进.结论 DC可能参与了慢性ITP的免疫发病机制,并与CD4+CD25+Treg细胞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肾母细胞癌基因(WT1)表达水平和患者不同类别核型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36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AML 108例和ALL 28例)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并用染色体分析、多重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确定患者有无核型异常。结果核型正常组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为6.02(2.01,16.11),核型异常组为12.13(3.61,28.98),对照组为0.22(0.11,0.55),核型正常组、核型异常组WT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χ~2=31.847,P=0.000);核型异常组WT1表达水平和核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4,P=0.038)。在不同类别的核型异常中,三体8组、BCR-ABL组、AML1-ETO组、PML-RARa组、MLL基因重排组、CBFβ-MYH11、TEL基因重排组、复杂核型组和E2A-PBX1组,WT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00(5.50,17.11)、10.30(0.70,10.99)、2.50(1.60,8.00)、29.98(18.96,36.00)、14.50(10.75,33.25)、19.00(8.65,47.00)、20.00(3.00,20.00)、38.11(10.95,77.50)和0.03(0.01,0.31)。各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87,P=0.000),E2A-PBX1组WT1表达水平低于其他核型组;E2A-PBX1组与对照组比较,WT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2,P=0.185)。结论 WT1表达水平与患者核型异常类别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类别核型异常患者中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血小板相关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月~2007年4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0例临床确诊的ITP患者初诊时及治疗前后不同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PAIg)的表达。结果:ITP患者初诊时PAIgG、PAIgA及PAIgM抗体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PAIgM、PAI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之间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γ=-0.72、γ=-0.83和γ=-0.67。在确诊ITP后予激素等免疫治疗无效转变为慢性ITP的患者时,PAIgM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激素治疗有效的急性ITP患者,并且PAIgM异常增高或联合PAIgG增高的比例要显著多于急性ITP患者(均P<0.05)。35例PAIgG和PAIgM同时升高的ITP患者,经治疗血小板升至正常后,PAIgG、PAIgM抗体表达水平均有显著下降。结论:ITP的发生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初诊ITP患者PAIgM单独或联合PAIgG异常增高常提示预后不良,易转变为慢性ITP。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胃康灵颗粒辅助治疗急性胃炎的效果。方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就诊的急性胃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阿托品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静脉滴注,观察组加用胃康灵颗粒口服,两组连续治疗7天后比较疗效,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反酸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7(IL-17)、IL-6、CRP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反酸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IL-17、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t=2.53、3.56、4.44、3.60、4.26、4.04、4.26;P <0.05)。结论 在常规阿托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炎基础上,加用胃康灵颗粒,较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观察双丹颗粒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美托洛尔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组加用双丹颗粒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连续治疗5周比较两组疗效、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指标[颈动脉中膜厚度(IMT)、颈内总动脉(ICA)内径、双侧颈总动脉(CCA)内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45%(49/53)高于对照组的77.36%(41/53),LVEF、SV水平高于对照组,心绞痛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IMT、ICA内径、CCA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t=3.95、4.59、5.63、5.53、6.51、3.26、6.51、4.04;P <0.05)。结论 双丹颗粒辅助治疗冠心病,能减轻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