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邱某,男,27岁。因车祸脖子、肩甲严重扭伤,经医生推拿后,由于想快点消除疼痛,自己每天早、晚涂红花油一次,第7d脖子出现少量红色斑点,没引起注意,继续涂红花油,第8d脖子,肩甲整片出现丘疹,经诊断为红花油过敏反应。停止涂抹红花油,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ml+50%、葡萄糖20ml,bid;po赛啶2mg/tid、持非那丁60mg/bid、vc0.2/tid、强的松10mg/bid。隔日症状被控制,4d后好转,7d后基本痊愈。红花油为治疗扭伤良药,过敏反应报道不多,由于说明书没注明会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用药7d才发生过敏反应,放较难引起重视。此例提示…  相似文献   
82.
探讨癌性胸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生物学特性,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用低浓度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培养癌性胸水TIL,按常规法计数TIL细胞增殖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IL细胞表型及MTT法检测其杀伤细胞活性.经低浓度IL-2(10U/ml)诱导培养TIL21d后,TIL增殖倍数为2130±1140,大于1000倍占72%.CD3无显著性变化(P>0.05),CD4,CD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D4/CD8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SV)联合阿糖胞苷(Ara-C)对K562 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SV和Ara-C单用或者联合处理K562细胞,对照组为K562细胞。药物作用24、48、72 h后收集细胞,分别观察各组细胞形态,采用MTT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细胞坏死比例。结果 SV联合Ara-C组与单药组相比细胞形态明显有核固缩现象,且可见凋亡小体形成,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抑制率也增大。其中15 μmol/L SV联合20 μmol/L Ara-C的细胞抑制作用最为显著,72 h细胞抑制率为(72±1)%,明显高于15 μmol/L SV组的(45±2)%和20 μmol/L Ara-C组的(44±0)%(P<0.01),表现为协同抑制作用(24、48 h金氏Q值为1.24和1.19)。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20、15和 10 μmol/L SV组K562细胞早期凋亡率AnnexinV明显高于对照K562细胞(P<0.01),而且随着时间延长和剂量的增大早期凋亡率也增加(P<0.05)。20和15 μmol/L SV组早期凋亡率均高于10 μmol/L SV组,而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凋亡细胞率(PI)各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 体外抑制K562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SV 与Ara-C具有协同作用,增加了K562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15 μmol/L 可能为SV体外最佳作用浓度。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米托蒽醌(MTZ)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中的作用特点。方法 50例CD34^ 抗原高表达的ALL上,随机选择二种化疗方案(CPMP,CODP)。联合化疗1个疗程后分别比较CR率、骨髓抑制及其他毒副作用;同时将骨髓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72h。进行药物杀伤效应实验。分别比较MTZ、柔红霉素(DNR)在体外对ALL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 CD34抗原高表达的ALL中,以MTZ为主的COMP方案的1个疗程缓解率为92.6%。比CODP方案高27.4%。体外白血病细胞培养加药物抑制试验结果显示,MTZ对分化较早阶段的CD34^ ALL细胞的抑制显著高于DNR。结论 MTZ对ALL具有较强的抗白血病活性,临床骨髓抑制明显。上述特点可能与其主要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较早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85.
抗生素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预防某些传染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细菌感染的治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则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强,在医院的环境内引起交叉感染,甚至发生耐药菌的爆发流行,并向全社会传播,给广大患者及家庭、医院乃至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及后果.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树突细胞(D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慢性ITP患者予以大剂量地塞米松(HD-DXM)冲击治疗,剂量40 mg/d,口服,连续4 d,观察短期疗效.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髓系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在治疗前后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与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的相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总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将慢性ITP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CD4+T淋巴细胞与自身血小板或健康人同源异基因血小板混合培养,观察CD4+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检测DC血小板相关抗原的呈递功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ITP患者外周血pDC和mDC绝对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而外周血CD4+FOXP3+T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pDc和mDC与CD4+FOXP3+T细胞数之间均存在负相关性(r=-0.396,P=0.045和r=-0.410,P=0.037).HD-DXM治疗初始反应率达92.3%,pDC绝对数量较治疗前减少达75.5%(P《0.01);而mDC较治疗前虽增加了24.3%(P《0.05),但mDC上CD11c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从治疗前340±30降至199±21(P《0.01);CD4+F0xP3+T细胞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pDC与CD4+F0XP3+T细胞存在负相关(r=-0.524,P=0.006),而mDC与CD4+F0XP3+T细胞间无相关性(r=-0.360,P=0.071).慢性ITP患者外周血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6表达的MF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6、CD40、CD80表达阳性率及CD40、CD80表达的MF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ITP患者CD4+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DC对血小板相关抗原呈递功能亢进.结论 DC可能参与了慢性ITP的免疫发病机制,并与CD4+CD25+Treg细胞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肾母细胞癌基因(WT1)表达水平和患者不同类别核型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36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AML 108例和ALL 28例)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并用染色体分析、多重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确定患者有无核型异常。结果核型正常组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为6.02(2.01,16.11),核型异常组为12.13(3.61,28.98),对照组为0.22(0.11,0.55),核型正常组、核型异常组WT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χ~2=31.847,P=0.000);核型异常组WT1表达水平和核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4,P=0.038)。在不同类别的核型异常中,三体8组、BCR-ABL组、AML1-ETO组、PML-RARa组、MLL基因重排组、CBFβ-MYH11、TEL基因重排组、复杂核型组和E2A-PBX1组,WT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00(5.50,17.11)、10.30(0.70,10.99)、2.50(1.60,8.00)、29.98(18.96,36.00)、14.50(10.75,33.25)、19.00(8.65,47.00)、20.00(3.00,20.00)、38.11(10.95,77.50)和0.03(0.01,0.31)。各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87,P=0.000),E2A-PBX1组WT1表达水平低于其他核型组;E2A-PBX1组与对照组比较,WT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2,P=0.185)。结论 WT1表达水平与患者核型异常类别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类别核型异常患者中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血小板相关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月~2007年4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0例临床确诊的ITP患者初诊时及治疗前后不同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PAIg)的表达。结果:ITP患者初诊时PAIgG、PAIgA及PAIgM抗体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PAIgM、PAI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之间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γ=-0.72、γ=-0.83和γ=-0.67。在确诊ITP后予激素等免疫治疗无效转变为慢性ITP的患者时,PAIgM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激素治疗有效的急性ITP患者,并且PAIgM异常增高或联合PAIgG增高的比例要显著多于急性ITP患者(均P<0.05)。35例PAIgG和PAIgM同时升高的ITP患者,经治疗血小板升至正常后,PAIgG、PAIgM抗体表达水平均有显著下降。结论:ITP的发生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初诊ITP患者PAIgM单独或联合PAIgG异常增高常提示预后不良,易转变为慢性ITP。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胃康灵颗粒辅助治疗急性胃炎的效果。方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就诊的急性胃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阿托品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静脉滴注,观察组加用胃康灵颗粒口服,两组连续治疗7天后比较疗效,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反酸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7(IL-17)、IL-6、CRP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反酸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IL-17、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t=2.53、3.56、4.44、3.60、4.26、4.04、4.26;P <0.05)。结论 在常规阿托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炎基础上,加用胃康灵颗粒,较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观察双丹颗粒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美托洛尔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组加用双丹颗粒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连续治疗5周比较两组疗效、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指标[颈动脉中膜厚度(IMT)、颈内总动脉(ICA)内径、双侧颈总动脉(CCA)内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45%(49/53)高于对照组的77.36%(41/53),LVEF、SV水平高于对照组,心绞痛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IMT、ICA内径、CCA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t=3.95、4.59、5.63、5.53、6.51、3.26、6.51、4.04;P <0.05)。结论 双丹颗粒辅助治疗冠心病,能减轻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