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前臂骨折合并远、近桡尺关节不稳的特点、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7—2016-07采用手术治疗的31例合并远、近桡尺关节不稳的前臂骨折。急诊或择期手术,解剖复位骨折或脱位,采用钢板螺钉或钢板+尺骨髓内钉内固定;13例合并桡骨头脱位者修复环状韧带,5例尺骨冠状突骨折从后向前用空心钉固定;17例远桡尺关节脱位复位后不稳定,采用克氏针固定6周。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6(1~10)年。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标准及Green-O’Brien上肢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1%。结论合并远、近桡尺关节不稳的前臂骨折较为严重,宜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解剖复位和内固定,以预防前臂畸形、旋转功能障碍、骨折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在治疗肩部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比较超声定位及痛点定位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4-02/2005-09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骨科应用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肩部疾患的患者126例,肩峰下滑囊炎患者56例、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患者70例,均行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56例肩峰下滑囊炎患者中采用超声定位26例、痛点定位30例;70例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患者中采用超声定位32例、痛点定位38例。采用瑞士EMS生产的DolorClastR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能量密度0.12~0.16mJ/mm2,以超声定位及痛点定位点为冲击点,每次治疗一般选1~2个冲击点,每个冲击点冲击2000次个冲击点,一般做3~5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5d。采用目测类比评分量表。用10cm长的线段,两边分别表示“无痛”(0分)和“想象中最剧烈的疼痛”(10分)。优: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无明显不适,治疗后疼痛及不适度减少8分以上,查体示体征基本消失。良: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疼痛及不适度减少6~7.9分,查体示原有阳性体征大部分消失轻。可:患者仍有不适,疼痛及不适度减少3~5.9分,查体示原有阳性体征部分减轻。无效:疼痛及不适度减少小于2.9分,查体示原有阳性体征仍明显存在。统计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两种疾病疗效总优良率,比较超声定位与痛点定位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疗效。结果:纳入患者12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经6个月随访,肩峰下滑囊炎患者疗效优良率81.6%,其中超声定位为91.9%,痛点定位为70.3%,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显著(χ2=4.16,P<0.05);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患者疗效优良率89.8%,其中超声定位为93.3%,痛点定位为72.6%,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显著(χ2=6.61,P<0.05)。结论: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肩部疾患疗效满意,应用超声定位较痛点定位疗效更为满意。超声定位对于提高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肩部疾患的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冲击波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不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基础上,观察体外冲击波(ESW)联合自体MSCs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对17例(观察组)骨不连患者进行体外冲击波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并与同期只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的3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每4周复查患肢X线片,9个月后比较愈合率和平均愈合时间.结果 2组骨不连患者接受治疗后均观察到新生骨痂的形成,其中对尺桡骨骨折不连接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胫骨骨不连疗效较差;观察组临床治愈率(88.2%)高于对照组(80.6%);干细胞移植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了5.8周,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成骨,结合冲击波的微动力学刺激,可以加速骨痂的形成,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优化影响脂质体转染效率的因素,探索mIMCD-3的最佳转染条件,建立脂质体介导的高效细胞转染体系,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CFP)作为报告基因,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包裹pIRES2-EGFP质粒转染mIMCD-3细胞,研究了细胞接种密度、DNA用量、DNA与脂质体的比例、DNA纯度及血清的有无等因素对脂质体转染效率的影响;并以NIH-3T3为参照,比较二者的转染效率。结果:2?05/ml细胞接种密度、1?g DNA用量、1:3的D NA与脂质体比例,转染效率最高。转染前将细胞更换为无血清培养基有利于转染,有血清会降低转染效率,而转染后6h加入血清不影响转染效率。相同转染条件下,mIMCD-3和NIH-3T3的转染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验获得的优化条件可以明显提高脂质体对mIMCD-3细胞的转染效率,可作为有关研究或应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技术是否可以获得股骨隧道的解剖定位。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2月行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198例,均采用关节镜下修复,术后通过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回顾性评价了骨隧道位置。其中18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7个月。患者在术后12、24个月进行了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检查膝关节稳定性以及关节功能。以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结果术后膝关节稳定以及Lysholm评分优良的(83-100分)为171例(91%)。在171例中进行膝关节X线片测评,侧位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s线的79%(SD4),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的41%(SD6),在正位胫骨骨道与关节线向内呈25°(SD3)。骨隧道位置与Lysholm评分有相关性(P〈0.01)。结论标准化手术操作和解剖标志可使经胫骨技术的ACL重建建立良好的骨道位置。  相似文献   
66.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分析其治疗效果,探索治疗该病新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26例30距骨,先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根据MRI检查距骨骨软骨损伤部位准确标定治疗点,能流密度0.14~0.16 mJ/mm2(3~3.5 bar,8 Hz),冲击频率40~50次/min,冲击次数2 000次,隔日1次,共治疗5次,然后进行踝关节镜手术行病灶清理,微骨折或钻孔术.应用Mazur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对治疗前后10个月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踝关节MRI检查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个月距骨损伤面积的变化.[结果]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后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MRI示损伤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对兔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8只新西兰兔,根据是否给予前交叉韧带(ACL)离断和ESW干预分为3组(n=6):空白对照组;ACL组;ESW+ACL组.ESW干预8周后,观察膝关节大体情况,并应用DAPI、TUNEL、Annexin V-FITC/PI双标流式细胞术三种方法检测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DAPI和TUNEL法观察到凋亡软骨细胞主要集中在浅表层、中间层,而Annexin Ⅴ-FITC/PI双标法显示ACL+ ESW组有(10.240±0.760)%的软骨细胞凋亡,而ACL组有(17.465±0.621)%的软骨细胞凋亡,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W可抑制兔膝OA软骨细胞凋亡,减轻对关节软骨破坏,可作为治疗OA的新途径,为临床应用ESW治疗OA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目的体外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酶法消化获得正常兔膝软骨细胞,体外分别施加0、1×105、1.5×105、2×105、2.5×105、3×105、3.5×105 Pa ESW 0、300、600、900 次。倒置显微镜观察,HE 染色观察,CCK-8 染色筛选ESW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最佳压强和次数。结果1.5×105 Pa、600 次ESW干预后,软骨细胞增殖活性达最高;随压强、次数升高,软骨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结论软骨细胞是对ESW应力敏感细胞。ESW在一定压强和次数下显著促进软骨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桡骨骨折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报道桡骨骨折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53例患者。结果术后随访2~7年。前臂的旋前/旋后分别由治疗前的平均23.47°/34.42°改善到治疗后的平均66.59°/78.56°(P<0.01)。病程<2个月的早期康复者,其旋转功能恢复程度比病程>2个月的晚期康复者疗效明显(P<0.01)。结论桡骨骨折术后要积极预防和康复前臂旋转功能障碍,且康复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分型,分析外固定架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1999年7月至2006年11月,共收治前臂桡骨远端复杂骨折98例。骨折类型以基于AO Müller法分类的桡骨远端通用的分型:Ⅱ型,关节外骨折、有移位,57例;Ⅳ型,关节内骨折,有移位,41例。Ⅱ型干骺端粉碎性不稳定的关节外骨折、Ⅳ型骨折整复不理想,小切口整复加外固定架+骨移植治疗。远端尺桡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患者,整复后用克氏针固定。结果 随访2~8年,平均5.6年。根据患者的主诉、前臂远端及腕关节的外形,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腕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功能及X线征象来分析临床疗效。其中优35例(36%),良46例(47%),可11例(11%),差6例(6%)。优良率为83%。5例患者出现尺倾角<10°,腕关节僵硬;3例关节面骨折块分离和移位>2 mm,其中1例因关节面塌陷,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例远端尺桡关节不稳定,前臂旋转功能障碍;1例腕关节内侧皮肤坏死、缺损。结论 根据分型选择应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并发症少、创伤小、疗效满意,能恢复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倾角及恢复远端尺桡关节的稳定,并预防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创伤性关节炎、骨折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