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基础上观察患者病情、配合抢救以及基础护理干预等。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总有效例数为48例,其中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对照组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的总有效例数为40例,其中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提高临床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地方临床医学科研课题的一般特征及创新性,以便有的放矢做好查新服务工作。方法:从2012-2014年桂林医学院图书馆380份委托查新课题档案整理分析入手,对课题研究对象、层次、场所、方法及新颖性等五方面进行计数统计并分组进行卡方检验比较。结果:2012-2013年课题新颖性主要体现在效应指标上,2014年新颖性则主要体现在介入因素上(x2=110.12,P<0.01),2012-2013年效应指标新颖性以综合性指标为主,2014年则以敏感性指标为主(x2=44.10,P<0.01)。结论:了解和把握临床科研特点及新颖性可更好服务于临床科研,可更有效地引导和鼓励科研创新。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邓勤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20,21(7):7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法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选取73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的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37例)和试验组(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法,36例)。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2次及以上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及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肢体肿胀、静脉血栓等)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2次及以上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低(P<0.01);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2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行平面内穿刺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状态。方法序贯选取33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2例血压正常者作对照。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的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结果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182±66ngL比154±63ngL)和肿瘤坏死因子α(142±74ngL比168±61ngL)的自发性分泌差异均无显著性。脂多糖刺激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β(2179±660ngL比182±66ngL;2854±631ngL比154±63ngL,P<0.05)和肿瘤坏死因子α(442±134ngL比142±74ngL;500±176ngL比168±61ngL,P<0.05)分泌均较自发性分泌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患者脂多糖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分泌增加(2854±631ngL比2179±660ngL,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处于一定程度的炎症激活状态,炎症反应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形成和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