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运用智能脉诊技术探讨健康人寸口脉与天地四时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智能脉诊技术——动态标准化的脉诊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对健康人双手的寸、关、尺6部脉进行连续2年的脉学观察。结果 193个脉图参数中有63个脉图参数与天地参数呈现出相关性,包含左寸脉7个参数、左关脉15个参数、左尺脉13个参数、右寸脉9个参数、右关脉15个参数、右尺脉4个参数。结论 脉图多个参数数据,可以为中医学“人应天地四时”的理论提供客观证据支持,为“四时脉”的客观存在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2.
APP17肽是产生老年斑的主要成分β-淀粉样前体蛋白中具有促进神经轴突生长、突触形成作用的一个肽段。本课题组曾将APP17肽作用于D-半乳糖脑老化模型,结果发现其具有防止或逆转处于凋亡过程中的神经元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的功能,对Aβ25-35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也有保护作用;将APP17肽直接作用于糖尿病大鼠,发现其可以改善末梢神经的脱髓鞘,抑制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免受钙离子中介谷氨酸的毒性。为进一步探讨APP17肽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利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APP17肽治疗后,快速老化小鼠SAMP10脑内神经元数目的变化以及细胞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的传入联系。方法 :本实验分神经生物素示踪和fos蛋白表达两部分 ,每部分均选用雌性Wistar大鼠 2 4只。将神经束路示踪剂神经生物素分别注射于“合谷”穴区和口面部 ,观察标记纤维在颈段脊髓和低位脑干的分布。电针“合谷”穴和口面部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观察其二者的传入信息在颈髓和低位脑干诱导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 :“合谷”穴区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颈髓 5~ 8节段 ;来自口面部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 ,尚有少量分支直接投射至同侧孤束核和网状结构。电针“合谷”穴的传入信息除主要到达颈部脊髓背角外 ,也可到达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而电针口面部的传入信息主要抵达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也可影响到颈髓背角等结构的神经元。结论 :“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 ,这可能是“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平人大暑、处暑和秋分的脉图模型及其参数变化规律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采用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对42例受试者在大暑、处暑、秋分节气的前后3天进行信号采集,应用正弦函数谐波拟合方法构建脉图模型,并对脉图参数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类分析.结果 大暑、处暑两个节气及大暑、秋分两个节气的脉图参数差异较大;处暑、秋分两个节气的脉图参数差异相对较小.左、右关脉位和右寸第7次谐波的相位是区分大暑和处暑脉图的重要参数;左、右关脉位和右寸相位7、左寸相位9是区分大暑和秋分脉图的重要参数;左手寸部相位6、关部相位11、尺部的相位3和能量8是区分处暑与秋分脉图的重要参数.夏季的大暑与秋季的处暑、秋分相比,右手人选参数是左手的两倍;秋季的处暑与秋分相比,左手入选参数是右手的2.8倍.结论 夏秋季脉图参数有明显变化,秋季的处暑和秋分比较脉图参数变化较小.脉位和频域参数在分类中的作用明显大于时域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内皮祖细胞(EPC)功能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VEGFR)的影响。方法: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血清诱导处理内皮祖细胞后,采用MTT,Boyden小室、黏附试验和RT-PCR技术分别观察药物对EPCs增殖、迁移、黏附以及VEGF-VEGFR转录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含药血清对EPC增殖和黏附均有明显促进作用;药物对细胞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从5%含药血清的显著抑制到10%和15%含药血清的显著促进作用,且10%和15%含药血清均可明显上调VEGF和VEGFR的转录。结论:血府逐瘀汤通过上调VEGF-VEGFR通路,影响内皮祖细胞功能,具有诱导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昕  滕静如  逯波  晋志高 《针刺研究》2007,32(2):125-127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治疗大鼠脾虚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6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正常对照组6只,脾虚造模组8只,自然恢复组6只,针刺治疗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按“彭式”方法建立脾虚证模型。针刺“足三里”治疗11d后,断头取血,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中胃泌素(Gas)、皮质醇(Cor)的含量。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脾虚大鼠血清中Gas、Cor的水平升高,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自然恢复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清中Gas、Cor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自然恢复组血清中Gas、Cor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治疗脾虚证与其对Gas、Cor等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脊髓背角神经元对胃扩张及电针“足三里”穴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实验以猫胸段具有自发活动的背角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指标 ,观察了胃扩张和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神经元电活动变化以及电针左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的影响。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脑外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工作参数如下 ,电针穴位 :3V ,3 0Hz,方波 ,连续 1 0sec;内脏大神经 :1mA ,双脉冲 ,间隔 4ms,波宽 2 0 0 μs,连续 1 0sec;胃充盈 :8mmHg( 1 0 64kPa)。结果 :①在所观察的 2 4个神经元中 ,1 3个对胃扩张刺激呈增频反应 ,1 1个为减频反应 ;电针“足三里”穴能够翻转或拮抗这种改变 ,即抑制增频神经元 ( 62 .50± 6.52 ,与 2 3 .3 0± 6.86相比 ,P <0 .0 5,脉冲个数 ,M±SE ,下同 ) ,兴奋减频神经元 ( 1 9.1 0± 4.72 ,与 71 .60± 1 7.50相比 ,P <0 .0 5)。电针“三阴交”穴具有类似功能 ,但作用较弱 ,无统计学意义 ;②在 2 1个 ( 2 1 / 2 4)神经元中 ,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可兴奋 1 3个神经元 ,抑制 7个神经元 ,其中 3个为完全抑制 ;③刺激内脏大神经同时电针“足三里”穴可见到后者对前者显著的抑制效应。结论 :①躯体与内脏的信息在脊髓水平汇聚并整合 ,进而通过改变内脏传出神经的活动达到调整治疗的目的 ;②针灸具有双向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颈源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以眩晕、颈项僵硬疼痛为主的1组临床症状。本研究观察了腹针治疗3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并与体针进行治疗前后积分和症状改善程度比较。结果显示,腹针组与传统针灸同样有较好的疗效。腹针对于改善头晕症状更快捷,且对于视物不清症状的改善优于体针组,并以无痛、起效快、体位舒适等优点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蔡虹  石宏  逯波  景向红 《针刺研究》2007,32(3):182-183
实验研究表明,急性高血糖和慢性糖尿病(DM)都会加重脑缺血造成的脑损伤,导致学习记忆障碍。针刺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脑缺血都具有良好的疗效,与针刺能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有关。本研究在已经建立的DM合并脑缺血导致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基础上,观察针刺对其海马CA1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AChE)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洋参汤对脾虚证大鼠血清中胃泌素、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20年来,为了探索脾虚证的奥秘,也为了给脾虚证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我们对脾虚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动物模型的制备方面,利用苦寒泻下中药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石、厚朴)灌服动物,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用四君子汤(人参、自术、茯苓、甘草)复健以作反正。采用过饥、过渴H0和用“彭氏”偏食法(先食酒、后食醋)建立大鼠脾虚动物模型,用西洋参汤治疗。实验证明,用“彭氏”偏食法建立大鼠脾虚动物模型是成功的,动物不但具有中医脾虚证的特征,而且可用相应中药复健以作反证。本研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血清中胃泌素、皮质醇含量的变化,并用西洋参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