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大鼠生理、血气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完善血液代用品标准评价模型的制备。方法 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和乌拉坦肌肉注射的方法麻醉。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每隔5 min记录各项生理指标,直至术后40 min,随后抽血检测血气、血细胞及各项流变学参数。结果戊巴比妥钠组和乌拉坦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约为3.67和31 min,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起效显著快于乌拉坦肌肉注射(P<0.01);相对于戊巴比妥钠组,乌拉坦组降低平均动脉压(5、15、30、35、40 min)、收缩压(35、40min)、舒张压(15、30、35、40 min)、脉压差(40 min)和体温(除5 min时间点外),均为P<0.05;术后40 min,乌拉坦组Hct高于戊巴比妥钠组(P<0.05),pH明显降低(P<0.01),血浆粘度降低(P<0.05)。结论乌拉坦肌肉注射麻醉影响大鼠生理、血气分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进行药效评价时需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2例ALL患者治疗前及用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泼尼松(VDCP)方案治疗后的外周血CD4~+CD25~(high)Treg比例。对所有患者随访5年,将13例持续完全缓解(CR)者作为CR组,将9例未缓解(NR)或缓解后5年内复发者作为NR组,以2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L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比例均升高(P0.05),CR组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high)Treg比例明显升高(P0.001),NR组治疗前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L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high)Treg比例稍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high)Treg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接近于正常对照组(P0.05)。NR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high)Treg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外周血CD4~+CD25~(high)Treg或许可作为ALL患者疗效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红细胞悬液延迟输注30 min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的影响。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RBC 1和RBC 2组(n=8),RBC 1和RBC 2组制备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先后采用晶胶复合液和红细胞悬液复苏,RBC 2组红细胞悬液延迟输注30 min;监测生理、血气等指标。结果与RBC1组相比,RBC 2组平均动脉压(MAP)和体温恢复延迟,RBC 1组复苏结束后2组MAP分别为(116.99±11.06)和(73.72±14.34)mm Hg(P0.01);RBC 1组复苏结束后30 min,2组MAP分别为(103.07±9.59)和(120.61±10.73)mmHg(P0.01)。RBC 1组复苏结束后120 min RBC 1组体温(37.28±0.80)℃明显低于RBC 2组(38.83±0.58)℃(P0.01)。与SHAM组相比,RBC 1和RBC 2组休克后pH、PCO2、BE和ctHb明显降低,PO2明显升高;复苏后PCO23 h,RBC 1和RBC 2组碱剩余(BE)值明显低于SHAM组。结论在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基础上,红细胞悬液延迟输注30 min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生理、血气等指标无明显影响。提示紧急救治中输血准备工作耗时可能不影响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34.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国内有人统计,神经科门诊因单纯头痛就诊的竟占全部就诊人数的40%,Oster等发现2178名学校儿童有过头痛的占20%.Bille报告7岁儿童中,头痛的占39岁的占75%.我们从1979年10月到1980年5月间在儿科门诊对无明显原因的慢性间歇性头痛患儿30例作较详细的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90(HSP90)mRNA、β2-微球蛋白(β2-MG)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9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骨髓瘤组,并分为ISS I期26例、ISS II期36例、ISS III期32例;同期选取9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HSP90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β2-MG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HSP90 mRNA与β2-MG水平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与血清HSP90 mRNA、β2-MG表达水平的关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骨髓瘤组血清HSP90 mRNA、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多发性骨髓瘤ISS III期患者血清HSP90 mRNA、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ISS II期和ISS I期患者,ISS II期患者血清HSP90 mRNA、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ISS I期患者(P<0.00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HSP90 mRNA与β2-MG水平呈正相关(r=0.630,P<0.001)。HSP90 mRNA高表达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年生存率(35.42%)明显低于HSP90 mRNA低表达患者(63.04%)(P<0.01);β2-MG高表达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年生存率(35.56%)明显低于β2-MG低表达患者(61.22%)(P<0.05)。血清HSP90 mRNA、β2-MG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SP90 mRNA、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检测二者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病情评价及预后评估有潜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家属参与式护理管理模式对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及家属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来本院行腹膜透析治疗的8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分别采取家属参与式护理管理模式、常规护理模式,均干预8周.于干预前后,统计2组护理能力量表(ESCA)、抑郁自评量表(SDS)...  相似文献   
37.
目的:理性对待药理学融合试验.方法:通过药理学融合实验的实施及教学评价.结果: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凸现出教学不足.结论:融合实验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但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38.
高职教育中重组基础医学机能实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养"有理论、重实践、有创新"的人才,卫生职业技术院校应对基础医学中的实验进行改革,将以功能为主的生理、病理生理及药理学三门学科的实验综合为跨学科多层次的独立的一门课程。这种改革,有利于高职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浸润型和硬化型眼眶炎性假瘤(orbitalinflammatorypseudo-tumor,OIP)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手术切除联合皮质类固醇治疗硬化型OIP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淋巴细胞浸润型和54例硬化型OIP患者,检测血清中IgG4的水平,组织病理分析IgG4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淋巴细胞浸润型OIP患者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硬化型OIP患者均进行手术切除联合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 硬化型患者血清IgG4水平(1.87±0.38)g?L-1明显高于淋巴细胞浸润型OIP患者(0.93±0.21)g?L-1,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淋巴细胞浸润型OIP中有2例表现为浆细胞IgG4阳性,硬化型OIP患者中有26例表现为浆细胞IgG4表达阳性;淋巴检查细胞浸润型OIP患者随访3a内有2例复发,硬化型OIP患者经手术切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随访3a无一例复发。结论 在对OIP患者进行诊治时,应首先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类型,对于硬化型OIP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后联合长期低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可明显改善硬化型OIP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