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2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276篇
耳鼻咽喉   78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242篇
口腔科学   63篇
临床医学   652篇
内科学   548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1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99篇
外科学   319篇
综合类   1760篇
预防医学   572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699篇
  17篇
中国医学   1074篇
肿瘤学   13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176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118篇
  1988年   124篇
  1987年   112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96篇
  1984年   89篇
  1983年   64篇
  1982年   76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38篇
  1979年   25篇
  1978年   17篇
  1965年   13篇
  1959年   22篇
  195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中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但部分中药在临床的长期应用过程中,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出来,肝损伤属于其中之一。肝损伤也是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作为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检查项目,已成为众多上市药物退出市场的重要原因。随着对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关注增加,关于中药肝损伤研究日益增多,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中药或者中药成分的肝脏损伤研究。为了提高中药的安全性,该文总结了部分致肝损伤中药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及降低中药肝损伤的措施,包括减少给药剂量和疗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药物剂型,药物配伍和炮制等方法;此外该文还总结了防治各种诱导物诱发肝损伤的单体中药、中药复方和中药成分及防治肝损伤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制。结合现代致肝损伤中药的减毒研究,提出明确致肝损伤中药的安全剂量和“毒-效”界限,明确减毒措施的减毒机制及确定致肝损伤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为致肝损伤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保障;结合中药防治肝损伤的研究,提出加强中药防治肝损伤的临床研究的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局部到整体”来阐释中药复方防治肝损伤的科学内涵,进而为临床防治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益气止血药对脾不统血证模型动物前列腺素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复合因素的脾不统血证大鼠模型 ,以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酮 PGF1α)和血栓素B2(TXB2 )作为观测指标 ,对益气止血药对脾不统血证模型大鼠血浆和子宫前列腺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 :大剂量组益气止血药能降低脾不统血证模型血浆和子宫的 6 酮 PGF1α及子宫 6 酮 PGF1α/TXB2 比值。说明 6 酮 PGF1α及 6 酮 PGF1α/TXB2 比值升高可能是脾不统血证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3.
为了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 (HP)的理想治疗方案 ,笔者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修期间 ,应用奥米拉唑 (洛赛克 )、氟莱莫星 (羟氨苄青霉素 )、济得 (替硝唑 )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 ;同时 ,对疗程 1周和 2周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进行了对比观察。1 临床资料1 .1 观察对象本组 87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3例 ,其中男 3 3例 ,女 1 0例 ,平均年龄 43 .0± 1 3 .6岁 ,十二指肠溃疡 (DU) 3 4例 ,胃溃疡 (GV) 8例 ,复合溃疡 1例。对照组 44例 ,其中男 3 3例 ,女1 1例 ,平均年龄 43 .5± 1 3 .2岁 ,DU3 5例 ,GU7例 ,复合溃疡…  相似文献   
94.
患者 ,男 ,2 7岁。因精神失常 2年余 ,复发加重 1月余 ,于 1992年 11月 4日入院。患者于 1990年 9月起病 ,曾于同年 11月及翌年 7月两次住院 ,诊断 :精神分裂症 ,均为治疗好转后复发。体检 :心肺正常 ,肝脾未及 ,无神经病理征。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 12 0g L ,红细胞 4 0× 10 1 2 L ,白细胞 8 4× 10 9 L ,中性 0 71,淋巴 0 2 9。肝、肾功能、X线胸片、心电图正常。患者于 11月 10日起用氯氮平治疗 ,每日口服 2 0 0毫克 ,11月 13日及 30日因“感冒”各以复方氨基比林肌注一次 ,12月 1日查血 ,发现白细胞骤降至 1 0× 10 9 L ,分类…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病理定性误诊原因,探讨降低误诊措施,提高病理定性诊断准确率.方法对湖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4420例会诊病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单位病理定性误诊235例,误诊率为5.3%,其中良性误诊为恶性139例(59.1%);恶性误诊为良性96例(40.9%).结论切片质量差与诊断水平偏低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建立病理质量控制网络与及时会诊方可降低误诊.  相似文献   
96.
天然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资源、种类丰富且具有多种药效如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抑菌、心脏保护、预防肥胖与糖尿病等多种药效作用。目前,植物多酚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畜牧养殖等多个领域,利用纳米、微胶囊等技术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从而产生较好的生物学效应。以植物多酚为研究对象,通过Phenol-Explorer等数据库挖掘,结合文献研究,综述其在植物中的分布、种类、生物活性及开发利用现状,为植物多酚的综合开发利用及植物多酚新资源的发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7.
目的:通过对中药治疗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疾病的研究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为中药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文献,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中药治疗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疾病的研究,建立数据文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66个中药单体成分和217首中药复方,含中药242味,其中白芍、川芎、茯苓、柴胡使用频数最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最为常见,药味以苦、甘为主,药性以温、寒居多,归经以肾经最多,心经次之;白芍临床常用量以10 g、15 g居多,川芎、茯苓及柴胡均为10 g;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种关联强度高的中药组合;聚类分析可将中药分为4类。结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得到最关键的中药配伍、用量和高频疾病类型,对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以及中药治疗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疾病新药的研发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泻心汤类方的应用特点及用药规律分析,为今后的泻心汤类方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等为数据来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为“主题”词,并锁定“应用”在“全文”中进行专业检索,选择泻心汤类方应用的临床研究文献录入Excel 2019中,再利用SPSS Statistics 25.0、SPSS Clementine12.0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532篇,方剂659首及198个单味药,涉及泻心汤类方中医主治病证3个种类,共46种,现代医学主治病证59种,主治最优势病证是脾胃类疾病,即消化系统疾病;单味高频药分别是黄连(593次,89.98%)、黄芩(549次,83.30%)、干姜(536次,81.33%)、半夏(490次,74.35%)、大枣(417次,63.27%)、党参(373次,56.60%)、甘草(296次,44.91%),单味高频药物的用量范围分别为黄连(5 g~10 g)、黄芩(5 g~10 g)、干姜(5 g~10 g)、半夏(10 g~15 g)、大枣(4枚~12枚)、党参(10 g~20 g)、甘草(6 g~10 g);高频药药性居前2位依次是温性(8次,32%)、寒性(5次,20%);单味药中频数位居前2位的依次是苦味(14次,35.89%)、辛味(11次,28.20%);聚类分析中高频单味药分为3类。结论:泻心汤类方中药物多为补虚、清热、理气、温里药,性味多苦寒,临床主要治疗脾胃类疾病,除此之外还涉及内科、妇科等多种类型的疾病,为临床泻心汤类方配伍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和毒性特点,为有毒中药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有毒药材。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毒性特点等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药典中共有83味有毒中药,分别为大毒10味,“有毒”42味,“小毒”31味。除去炮制品共计有38味“有毒”药材。在这38味“有毒”中药中,有8味“有毒”中药的内服与外用功能不同。38味中药的毒性成分各不相同,多为毒苷、生物碱、毒蛋白和金属元素,毒性范围分布于脑、神经、脏腑等。结论:通过对有毒中药的毒性特点和成分分析,总结出有毒中药的功效分布广泛,常见为杀虫、泻下和清热。毒性成分和毒性特点也各不相同,多数有毒中药其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相同,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会对机体产生毒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引导组织再生性复合膜-纳米碳羟磷灰石/胶原/聚乳酸羟基乙酸复合膜(nCHAC/PLGA) 在体外的生物降解行为。方法根据牙周治疗的特点,功能分级材料nCHAC/PLGA膜制备成三层,即8wt% nCHAC PLGA/4wt%nCHAC PLGA/PLGA。其中一面为多孔结构,利于细胞在其上生长;另一面表面光滑,籍此抑制细胞的粘附。以纯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膜作为对照,将样本浸泡在37℃人工唾液中,比较两者生物降解行为。结果膜重量持续减轻,nCHAC/PLGA三层式功能分级复合膜在4周后重量减少23.1%, 12周后减少88%;单层纯聚乳酸羟基乙酸膜在4周后重量减轻30.7%,12周后减轻98.9%。处理4周后,因纳米碳羟磷灰石的降解,介质中钙离子浓度显著增加。另外,浸泡nCHAC/PLGA膜的溶液pH值略高于浸泡纯PLGA膜者,提示nCHAC复合物可能对溶液中PLGA酸性产物具中和作用。实验过程中,测试样本整体原形能维持4周,8周和12周时变成粉末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浸泡时间延长,膜的8wt% nCHAC PLGA多孔疏松面增加,PLGA致密光滑面亦出现小孔结构。结论复合膜的降解过程符合牙周修复的实际过程;此外,复合膜表面形成新的矿物结构,将对体内新骨再生起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