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44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6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β地中海贫血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1例河南籍β地中海贫血患儿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儿中,HbE病2例,轻型β地中海贫血合并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1例,轻型β地中海贫血复合缺铁性贫血1例,其余7例单纯为轻型β地中海贫血。11例患儿血红蛋白电泳均有异常,其中HbA2和/或HbF增高9例,出现HbE条带2例。共检测到3种β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IVS-II-654(CT)突变7例,CD17(AT)和CD26(GA)突变各2例。11例患儿家系中,6例祖籍河南,5例父母中一方来自地中海贫血高发区。结论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河南地区存在β基因突变。家系调查、红细胞参数、血红蛋白电泳等有助于诊断和发现新病例。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5例HAAA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儿,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10岁(7~13岁);5例患儿急性肝炎期间甲、乙、丙、戊肝炎病毒检测均为阴性,其中2例行微小病毒B19抗体、EB病毒检测均为阴性;T淋巴细胞亚群示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降低,CD8~+T细胞比例升高。3例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免疫抑制治疗2例完全缓解,1例死于肺部真菌感染;1例单用环孢素免疫抑制治疗,部分缓解;1例放弃治疗后失访。结论儿童HAAA可由病毒血清学阴性的肝炎引起,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紊乱,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大鼠模拟海训皮肤擦伤经海水浸泡后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医用贴膜对皮肤擦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擦伤未浸泡组(A组),擦伤蒸馏水浸泡组(B组),擦伤海水浸泡组(C组),擦伤贴膜保护海水浸泡组(D组)及无擦伤不浸泡对照组(E组),每组8只。除E组外其余各组均以消毒工业砂纸在大鼠右后肢皮肤进行擦伤处理。A组未予以浸泡处置,B组浸泡于蒸馏水0.5 h,C组浸泡于海水0.5 h,D组擦伤后用医用贴膜敷贴保护创面,海水浸泡0.5 h。A、B、C、D四组分别于擦伤后0.5、6、12、72 h取尾静脉血,E组在0.5 h时取血,用酶联免疫测定(ELISA)方法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取病变皮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A、B、C、D四组三种炎症因子水平在0.5、6、12 h时相点均明显高于E组(P<0.01),A、B、C、D四组在72 h时相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比较,B组的三种因子在12 h时相点均显著降低(P<0.01),D组的IL-1β、TNF-α在12 h时相点也显著降低(P<0.05)。除12 h时相点的IL-6外,B、D两组其他时相点的三种因子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皮肤擦伤经海水浸泡后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局部炎症加重;医用贴膜敷贴擦伤创面后,炎症因子水平相对降低,局部炎症减轻,医用贴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前庭外周性眩晕,少数患者症状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此类称之为难治性BPPV.近年来,随着对BPPV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和手法复位研究报道的增多和深入,日益受到学者和临床医师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难治性BPPV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评价方法和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短期内多次手法复位疗效不佳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39例在本院耳鼻喉门诊首诊,2周以内经反复(3次以上)手法复位疗效不佳的BPPV患者其2周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诊结果,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此类患者占同期全部BPPV患者的9.8%(39/396),其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26岁~81岁,平均63.0±14.5岁,60岁以上的28例,占71.8%。单侧后半规管BPPV 5例,单侧后半规管嵴顶BPPV 7例,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 7例,单侧水平嵴顶BPPV 10例,上半规管BPPV 3例,混合型BPPV 7例。其中特发性的25例,继发性的14例(头部外伤7例,梅尼埃病2例,前庭神经炎1例,突发性耳聋1例,中耳炎1例,偏头痛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超过2周3次以上的手法复位,后半规管及后半规管壶腹嵴受累者采用Epley+Semont法,水平半规管及水平壶腹嵴顶受累者多采用Barbecue+Gufoni或Casani+强迫健侧卧位法,上半规管受累者采用Yacovino法进行复位,39例中28例结合Brandt-daroff体位训练及其药物辅助治疗。2周后-1个月内眩晕和变位性眼震能够完全缓解的19例,1个月后能够完全缓解的26例,2个月后和3个月后能够完全缓解的分别为31例和34例,随诊1年手法复位完全无效的5例,完全缓解的34例中1年内复发的21例(占61.8%)。结论 2周内经历多次手法复位疗效欠佳的BPPV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嵴顶结石、多管受累、头部外伤、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是可能是其复位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此类患者一次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多数需要联合多种复位方法,结合体位训练和药物辅助治疗;个别患者手法复位完全无效;复位有效者,部分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86.
目的 以网络平台为手段,观察饮食干预方案对下肢活动受限的肥胖者的效果,为制订科学有效的减肥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筛查的肥胖伴下肢活动受限者1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饮食干预并实施健康管理。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体重指数(BMI)、腰臀脂肪比、体脂百分比、血脂等指标。结果 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BMI、体脂百分比、血脂指标明显改善,肌肉力量增加,减重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饮食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活动受限肥胖者的体重和血脂水平,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87.
黄芪为中药的卦气药,含有多糖、甙、黄酮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份,具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等多种作用,对细胞代谢、心血管系统均有显效应。我们对30例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与能量合剂(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8.
人类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分化能力的幼稚间叶细胞。在月经周期中它可以向两个方向分化,一种分化为前蜕膜细胞,胚胎植入后进一步发育成蜕膜细胞。另一种即子宫内膜颗粒细胞。虽然早年已有人注意到这种胞浆内含有颗粒的细胞,但由于它的形态与子宫内膜间质中某些细胞成份相似及在普通染色中不能很好地显示其特征,因此将它与其它细胞混淆,命名不一,  相似文献   
89.
探讨T—ALL患儿正常T细胞及白血病细胞中IL-12和IFN—γ水平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在单个细胞对T-ALL患儿体内这两种细胞因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IFN—γ表达水平在T-ALL患儿正常T细胞中显著降低,T-ALL患儿白血病细胞内未检测到有IFN—γ产生。IL-12在T-ALL患儿正常T细胞中部分有表达,而正常对照T细胞和T-ALL患儿白血病细胞均无表达。因此,ALL患儿体内可能存在TH1/TH2样细胞因子产生的失平衡状态,这可能是从上发病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0.
本文报道了1990年1月─1995年12月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100例。按骨髓浆细胞≥3%为标准,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在小儿发生率为2.95%。100例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中12例做免疫球蛋白;17例做了球蛋白,5例做了蛋白电泳;28例做了C-反应蛋白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7/12例IgG升高,7/12例IgA升高,8/12例IgM升高;10/12例球蛋白升高;5/5例蛋白电泳无M蛋白带;19/28例C-反应蛋白升高,17/28例碱性磷酸酶积分升高。据100例统计资料分析发现,导致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的原发病有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结果表明反应浆在小儿科较为常见,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并伴有免疫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