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05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47篇
临床医学   116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189篇
预防医学   47篇
药学   81篇
  2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 选择手术不同阶段给予氯诺昔康,观察其对术后镇痛疗效和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选择45例ASAⅠ-Ⅱ级全麻妇科手术病人,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按照氯诺昔康的给药时间分为三组:A组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氯诺昔康0.15mg/kg;B组伤口缝合前30min静脉注射氯诺昔康0.15mg/kg;C组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0.15mg/kg.三组病人术后接镇痛泵,记录生命体征、镇痛情况及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C组病人的PCA次数明显少于其他两组.镇痛0h,B组恶心呕吐的程度最严重,而镇痛后4h,A组的恶心呕吐程度最严重,到24h,三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C组病人选择术前给药,既可以发挥超前镇痛的作用,又降低了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因而,术前给予氯诺昔康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2.
老年人严重创伤后免疫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老年人与青中年人严重创伤后免疫指标与炎性介质的变化,探讨老年人群创伤后免疫抑制的程度与变化特征.方法31例年龄>65岁,平均(72.4±7.6)岁,ISS评分>20分,平均(27±5)分的老年创伤病人与中青年创伤病人[平均年龄(30.6±16.2)岁,平均ISS评分(29±6)分]配对分组,在来诊后和伤后2、4、6、8 d采用流式细胞术连续检测T细胞亚群比例和CD14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同时观察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C反应蛋白(CRP)和促炎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血浆水平.结果老年组伤后TNF-α、IL-6、IL-10低于青中年组,但持续上升时间延长,在6~8 d后IL-10血浆浓度已高于青中年组.老年组伤后4~8 d Th1/Th2比值下降明显,CD14 HLA-DR表达下调.结论老年人创伤后发生的免疫抑制比青中年人群更显著,表现为单核-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受抑,而抗炎细胞因子清除不利可能是导致这一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观察人偏肺病毒( 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A和B亚型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在体重、病毒载量、病理及气道反应性等方面的改变,探讨两亚型病毒致病性上的差异,为hMPV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hMPV感染BALB/c动物模型后,通过使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鼠肺内病毒载量的变化,肺功能检测仪监测小鼠气道反应性的变化及组织系统评分判定病理改变情况,来观测两亚型致病性的差异.结果 hMPV两亚型感染组,在体重的动态监测、病毒载量、肺组织病理改变及气道反应性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MPV两基因型感染BALB/c小鼠的致病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4.
我科于2010-03收治1例侧颅底肿物患者,术前诊断为左侧颅底神经鞘瘤,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为黏液表皮样癌,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63岁.主诉左侧头面部麻木疼痛1个月,入院前10 d出现左侧面瘫症状,病程中无声嘶、耳闷或涕中带血等症状.查体双耳听力正常,鼻腔未见新生物,左侧软腭向前下膨隆,左咽侧壁向前内膨隆,左眼睑闭合不全,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侧偏斜.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探讨人类膝关节交叉韧带血供系统的具体形态.方法 对12侧交叉韧带健康成人尸体膝关节进行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组织学断层切片观察.结果 交叉韧带全段均可见血管纵行交错分布,血管口径呈节段性变化,血管口径(0.03±0.01)~(0.09±0.02)mm.交叉韧带间束中存在大量的血管及脂肪组织,其表面血管口径最大为...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4例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CHS)的临床特征和LYS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分析4例CHS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取患儿及父母等亲属外周血DNA和RNA;采用DNA-PCR/RT-PCR直接测序法分析患儿的致病基因LYST;根据患儿突变点对亲属相应位点做PCR扩增和测序,确认携带者。结果 4例CHS患儿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岁2个月。均有色素减退,双眼震颤,显微镜见头发黑色素减少为小点状分布。病例1~3还有发热、血细胞2系以上降低、骨髓有核细胞巨大包涵体等特征,诊断Chediak-Higashi综合征(加速期)。病例4年幼,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CHS。病例1~3存在LYST基因突变,各含2个突变位点,病例1(c.3113C>T,Q980X和c.6788A>T,K2205X),病例2(c.5327C>T,R1718X和c.608C>T,R145X),病例3(c.5411-5414 del TTTC,L1741fsX1758和c.7975 C>T,R2596X)。6个突变均为新型突变。共确认8位携带者。病例4暂未发现LYST基因突变。结论 Chediak-Higashi综合征具有色素减退、双眼震颤、头发黑色素减少为小点状分布和骨髓有核细胞巨大包涵体的临床特征,通过LYST基因分析,发现其中3例存在6个新型突变点。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分析24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患儿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关系.方法 收集24例WAS患儿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表现型评分.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WA...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PWI-DWI)不同匹配区血流灌注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我院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PWI-DWI匹配情况对受试者分为四组,PWI>DWI组39例,PWI=DWI组16例,PWI0.05);组内分析显示PWI>DWI组患者治疗后rCBV、rCBF参数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rMTT参数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PWI>DWI组患者NIHSS评分依次低于PWI=DWI组、PWIDWI组患者ADL评分高于PWI=DW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作者简介金灿(1990-),女,河南信阳人,毕业于扬州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论PWI-DWI不同匹配可用于指导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治疗后PWI>DWI者血流灌注改善较好,PWI>DWI和PWI-DWI正常者NIH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温针灸配合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10月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温针灸配合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温针灸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性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神经根型颈椎病温针灸联合正骨手法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降低炎性指标,缓解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0.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CVID)是一类以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IgA和/或IgM水平降低,易发生复发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和炎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为特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目前欧洲报道其发病率为1/50000~1/10000[1],我国尚未有相关发病率或患病率报道。CVID患者多在2岁后发病,发病年龄多集中在10~30岁,最晚发病年龄可至72岁[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