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3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人参茎叶皂苷(Ginseng stem-leaf saponins, GSLS)联合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AMB)对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ITS及β-tubulin基因部分测序对临床分离的31株经形态学鉴定为念珠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按照美国标准化实验室与研究所(CLSI)推荐的M27-A3微量液基稀释法对收集的临床菌株及标准菌株进行体外抗念珠菌生物膜联合药敏试验;使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和结晶紫分光光度法分别对生物膜的活性和生物膜总量测定。结果 31株临床念珠菌中,其中白念珠菌16株、近平滑念珠菌6株、热带念珠菌8株、季也蒙念珠菌1株。两性霉素B联合人参茎叶皂苷对所有试验菌株的FICI值均小于等于0.5(FICI≤0.5)。相对于单独用药,二者联合能更有效地抑制菌株生物膜的形成和活力,单药与两药联合的生物膜形成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性霉素B与人参茎叶皂苷在体外联用对几种念珠菌生物膜以协同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电针耳穴"心"、"脾"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8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华佗牌耳夹刺激仪刺激耳穴"心"、"脾",对照组采用假耳夹在后端输出电流,刺激耳穴"肩"、"肘"。选用连续波,输出脉冲频率20Hz,强度以忍受而不产生疼痛为度。每次治疗20 min,每日2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共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0.87%,对照组为10.5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HAMD-24评分、SD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并且治疗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耳穴"心"、"脾"能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其临床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真菌生物膜的形成是与临床死亡率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曲霉生物膜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发现,在侵袭性曲霉病感染中大多数存在着生物膜的感染源。曲霉形成生物膜以后可以逃逸宿主的免疫作用,在感染部位难以清除,是临床上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概述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及结构、曲霉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生物膜形成导致抗真菌药耐药的机制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一家系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证者 男 ,2 6岁。患者 7岁时鼻梁上出现针头大小淡褐色皮疹 ,后逐渐扩大 ,随后颜面、四肢远端也出现同样皮损。经日晒后皮损可泛发加重 ,但除偶感微痒外 ,无其他不适。查体 :全身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 :颜面、躯干、四肢伸侧、外生殖器及臀部均见环状不规则形的淡褐色斑片 ,多数表浅密集分布 ,少数则散在孤立 ,其大小不等且边界清楚 ,约 30 0余个。皮损边缘部堤状隆起 ,颜色较深 ,中央色淡且稍萎缩 ,毳毛消失。最大的皮损位于臀部约 4cm× 4cm。粘膜上未见明显皮损。病理活检示 :角化过度 ,部分区域可见角化不全 ,其下方颗粒层消失…  相似文献   
15.
16.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临床分离菌株的菌种及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初发型、复发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及健康带菌者阴道分离的念珠菌菌种及菌株基因型与初发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择分别来自健康带菌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首先经菌种鉴定,然后用RAPD技术对来自3组人群的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临床分离株菌种鉴定结果为白念珠菌83株,非白念珠菌共14株。从9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2条引物(引物4和引物7)对初发组、复发组及健康带菌组分离株的扩增带型多数未表现出与菌株来源的联系,但少数菌株依来源不同表现出了一定区别。引物4和引物7可将来源于不同临床分型的97株菌及2株标准菌株分成19型和21型。结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非白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求针刺和推拿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治疗。而治疗组采取毫针刺配合推拿法治疗。均以8d为1个疗程,4个疗程观察疗效,每个疗程间隔4d。结果2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有差异,并且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推拿同时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征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坏疽性脓皮病 (pyodermagangrenosum ,PG)由Brunsting等 1930年首先报道 ,其发病年龄多在 2 5~ 40岁之间 ,儿童亦可见。现临床上根据皮损形态将PG分为溃疡型PG、脓疱型PG、大疱型PG及增殖型PG ,除临床特征外 ,它们的进展速度、伴发疾病及组织病理改变均明显不同。PG的病因尚不明确 ,可以是特发性的 ,也与各种作者单位 :1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2 1 0 0 4 2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 0 0 730系统性疾病有关 ,如炎症性肠病 (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 )、关节炎 (风湿性或其他 )、异常…  相似文献   
19.
汗孔角化症是一组少见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学上以表皮内角化不全柱为特征,现报告1例线状型与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并存患者及其家系调查。  相似文献   
20.
先证者(Ⅰ2)女,73岁,以胸前部瘢痕50余年,疼痛2月余于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于50余年前开始出现上胸部正中黄豆大小的丘疹,伴轻度瘙痒,后丘疹逐年增大,并向两侧生长。逐渐到达两侧胸骨中线,近2月来出现瘢痕部位疼痛,上肢活动时更加明显。查体:上胸部可见大片瘢痕,表面光滑,边缘尚清楚,呈蟹足状,一些部位压痛较明显。考虑诊断:瘢痕疙瘩。给予局部外用芬必得软膏,结合冷冻治疗数次,疼痛明显减轻,局部瘢痕略有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