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中国医学   1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正> 我们在前报中曾报道:给家兔脑室注射儿茶酚胺能神经纤维化学切除剂-6-羟多巴胺(6-O HDA)后,则针刺增强T-淋巴细胞转化的功能减弱或消失,说明中枢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在调节针刺免疫功能上有重要作用。现已知在针刺镇痛中既有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及其相关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递质的参与,还有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内啡肽)的释放增加,以及其它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乙酰胆硷(Ach)等的调节,除儿茶酚胺递质系统外,  相似文献   
22.
<正> 我们前已报道:中枢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及内啡肽能系统在调节针刺免疫反应中有重要作用。这说明参与针刺镇痛的一些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同样对针刺免疫反应起着调节作用。按照我们的设想:免疫反应与镇痛效应两者皆属机体的防卫功能,应受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根据上述结果和设想,从神经生理学和免疫生理学角度可以逻辑推理,中枢五一  相似文献   
23.
<正> 人的健康与寿命和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的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许多研究工作已表明虚证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不少学者认为肾气虚免疫功能降低是衰老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肾脏之气关系到人体正气的盛衰,肾的阴阳失调常能导致疾病。临床资料表明,补肾中药对治疗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等证都有较好疗效。日本学者报道地黄以及左归丸有防止衰老的效果。这些均提示补肾方药能调节阴阳、可改善脑功能及机体代谢而恢复机体的自稳态。根据“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的中医经典文献论述以及许多补肾药物都具有补脑益髓作用的结果,结合脑损伤可改变多种免疫功能的报告,为了探讨此类补肾方药对机  相似文献   
24.
<正> 所有各种类型癫痫发作都和某群神经元过度同步或持续的放电活动有关。这就必然和神经元的突触活动有联系。癫痫发作时突触功能变化可能是原发的,也可能继发于异常神经元的放电。在用药物或其它毒性因子引起癫痫发作实验中,通过神经化学方法的鉴定,发现突触传递有增减现象。此现象的分子机理无疑是由特殊的神经递质系统所致。下面拟从中枢神经递质角度来探讨癫痫发作和抗惊厥剂的作用机理。这些递质(包括公认的和有争议的)是  相似文献   
25.
<正> 我们以往的工作曾看到:损毁大鼠蓝斑核(LC)可加强针刺镇痛作用;电针又可压抑蓝斑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这说明LC在针刺镇痛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工作已证明脑内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与针刺镇痛效应有关。Atweh、Pert、Korf等人认为LC内存在有高浓度的吗啡受体,并认为LC是对吗啡感受性较高的部位。LC虽然是儿茶酚胺能(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能)胞体的集中部位,但也有多种其它神经递质存在,因此其功能是较为复杂的。为了进一步探讨针刺镇痛与LC内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关系,我们观察了在电针对LC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中,吗啡的特异对抗剂——纳洛酮  相似文献   
26.
<正> 以往的研究资料表明,分别损毁中缝核和蓝斑核以及从蓝斑核发出的上行背束时,前者减弱针刺镇痛效应,后者加强这种效应;若刺激中缝核和蓝斑核,它们对针刺镇痛效应分别表现为易化和压抑的作用,这些结果从正反两方面提示了中缝核和蓝斑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是拮抗性的。从针刺对蓝斑核和背中缝核细胞放电的同时性影响中,看到针刺对蓝斑细胞放电多为兴奋性的,而吗啡均呈抑制性影响,结合蓝斑有纤维向背中缝核投射的结果,可以设想,蓝斑的机能活动状  相似文献   
27.
<正> 延脑下部网状外侧核(A_1),网状巨细胞核(NRGC),中缝大核(NRM)都有下行纤维投射至脊髓背角,参与痛觉信息传递的控制;而且以上核团又分别属于不同的神经递质系统,如去甲肾上腺素(NA)或5羟色胺(5—HT)等。由于脊髓背角有阿片受体,且中央灰质(PAG)及NRGC 的α部分有许多肽能神经元,并有纤维直接投射至脊髓背角,而这些神经元在下行抑制及电针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少报道。  相似文献   
28.
<正> 关于子午流注的针灸疗法流传已久,追溯至《内经》已有记载,经过历代演变,并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础,至今已发展成为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古典针灸术.它和当时的科学成就诸如天文、地理、气象、历法、哲理等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才构成了我国医学的独立体系,揭示出了机体的内在规律性,从而成为循经按时取穴进行针疗的一种方法.时过千年,它不但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又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了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我在学习子午流注理论的基础上,拟先从现代生物科学中有关生物周期角度,来  相似文献   
29.
<正> 我们前已报道,雌性大鼠性周期的变化与针刺镇痛效应有一定相关性。针刺后痛阈值变化以发情期为最高,非发情期最低,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雌性大鼠的性周期变化是受卵巢分泌的性激素控制的。摘除卵巢,雌鼠将不再有性周期变化。如果针刺镇痛效应的改变是由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所引起的话,那么摘除卵巢后,性激素无来源时,以上现象将发生什么变化呢?对此问题我们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相似文献   
30.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localize the descending fiberscontributed to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the spinalcord. The unit discharges of 64 neurons in parafascicular nucleus (Pf)were recorded extracellularly in rabbits immobilized with gallaminetriethiodine. The nociceptive discharges elicited by strong electricalstimulation of the peroneal nerve were inhibited profoundly in 31 of 64 Pfneurons (48.4%), partially in 12 neurons (18.8%) and unchanged in other21 neurons (32.8%) by electroacupuncture at bilateral points Zusanli(足三里). The nociceptive discharges in response to nociceptive stimulation ofthe peroneal nerve and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16 Pf neurons to theelectroacupuncture were not changed by transection of the bilateral dorsalcolumns. After transection of the dorsal half of spinal cord includingbilateral dorsolateral funiculis (DLF), the nociceptive discharges of 11 Pfneurons were not affected. However, the nociceptive effects ofelectroacupuncture were abolished in 7 of 11 Pf neurons, but not in other 4neurons. The present results that the descending fibers contributing toantinociceptive ac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Pf neurons descend mainlyvia DLF, and have little, if any, relation to the dorsal column system inrabb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