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李奇  王伽伯  肖小河  赵奎君 《中国药房》2013,(19):1760-1762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提取物清除羟自由基的活性。方法:采用分析羟化产物法对何首乌不同提取物清除羟自由基能力与半数清除浓度(LC50)进行比较,结合何首乌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归属清除羟自由基可能的有效化学成分。结果:何首乌不同提取物清除羟自由基能力从高到低与LC50从低到高均依次为醇提水沉物、醇提物、醇提水溶物/总提物、水提醇溶物、水提物、水提醇沉物,即何首乌醇提水沉物清除羟自由基活性最高。结论:大黄酸可能是清除羟自由基的有效化学成分。应重点关注醇提水沉操作,以使何首乌在清除羟自由基方面发挥更大功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海芋的生药学鉴别特征。方法:采用性状、显微和薄层色谱等鉴别方法。结果:海芋的中柱维管束主为周木型,少为外韧型;粘液细胞中含草酸钙针晶和簇晶,在中柱外侧分布较密集。在薄层色谱中可检出β- 谷甾醇及24- 亚甲基环阿尔廷醇。结论:草酸钙结晶的形态、分布和薄层色谱的结果,可作为海芋鉴别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5种狼毒大戟提取物对结核杆菌抗菌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狼毒大戟根的水、甲醇、醋酸忆酯、氯仿、石油醚5种提取物进行了结核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5种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以石油醚部分抑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缓痛止泻软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该院收治的98例IBS-D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使用缓痛止泻软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匹维溴铵片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8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27%(3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BS临床症状(腹痛、腹泻和肛门肿胀)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8%(2/49)、12.24%(6/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缓痛止泻软胶囊治疗IBS-D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国医名师"金世元教授从事中药工作70余年,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在中药鉴别、中药炮制、中药调剂及中成药合理使用等领域形成了其较为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本文就金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对当下中药工作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探讨,以求更好地继承金教授传统中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使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柴胡桂枝汤联合替加环素对大鼠白细胞减少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肺炎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组:空白组、模型组、替加环素9mg/kg组、柴胡桂枝杨11. 2g/kg组、柴胡桂枝汤11. 2g/kg联合替加环素9mg/kg组。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建立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大鼠模型,给药后观察大鼠体重变化、生存时间,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2、IL-6含量变化;肺组织中NF-κB-p65和TLR-4蛋白表达情况等指标考察柴胡桂枝汤联合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干预作用。结果:柴胡桂枝汤11. 2g/kg联合替加环素9mg/kg组大鼠体重下降较模型组缓慢,存活时间长,死亡率低;大鼠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大鼠肺泡腔隙变小、消失,广泛肺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联合组大鼠肺组织损伤较轻,部分肺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肺组织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联合组细菌数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联合组大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联合组血清中IL-2和IL-6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联合组大鼠肺组织中P65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柴胡桂枝汤联合替加环素干预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有一定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雷公藤多苷引起肝毒性入血成分的分析研究,探讨雷公藤潜在的肝毒性物质基础。方法:观察雷公藤多苷临床20倍等效剂量给药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AST和ALT来评价雷公藤多苷造成肝损伤的客观真实性;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在MSE质谱正负模式下,建立雷公藤多苷UPLC-Q/TOF-MS指纹图谱和其大鼠血清指纹图谱,比较确定雷公藤多苷的入血原型成分。结果:正常组与给药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指标、血清AST和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指纹图谱的研究共鉴定Othosphenic Acid、Triptotriterpenic Acid、Demethylregelin、Wilforlide、Cangoronine 5个原型成分。结论:初步确定了雷公藤多苷引起肝毒性的入血成分,为其肝毒性物质基础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该文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方法测定服用何首乌大鼠的血清代谢指纹谱,同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代谢谱差异并筛查显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考察其动态变化趋势。探讨何首乌致大鼠肝脏损伤的代谢组学动态变化,寻找其显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考察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趋势,以期为何首乌致肝损伤的内在机制与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的血清代谢轮廓存在一定的差异,经比较分析,共筛选得到6个潜在生物标志物:oleamide,lyso PC(16∶0),leukotriene A4,trans-tetra-dec-2-enoic acid,dihydrocortisol和7a-hydroxydehydroepiandrosterone,这些标志物在何首乌致肝损伤动态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所筛选到的生物标志物在给药1周后含量即出现明显变化,相比于ALT,AST来说更加敏感。一定程度上可揭示出何首乌造成肝损伤的动态机制以及肝脏自我修复表现,对于监测服用何首乌患者肝功能、早期发现何首乌肝损伤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湿热发黄证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不同分期(早、中和晚期)的人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轮廓分析,分析其相关性与差异,并从中筛选具有差异性的小分子代谢物,即生物标志物。方法湿热发黄证HBV-ACLF样本27例,其中早期14例,中期6例,晚期7例,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技术检测3个不同分期血清样本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通过Data Analysis和Mzmine软件进行色谱峰识别后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找出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共筛选出8个生物标志物;湿热发黄证之HBV-ACLF患者早、中、晚期之间具有明显的代谢组学差异,小分子代谢物也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结论影响湿热发黄证HBV-ACLF不同分期的生物标志物种类有视黄醇维生素类物质、前列腺素类物质、环氧脂肪酸、甾体类激素、甘油三酯类物质、甘油双酯类物质、磷脂酰乙醇胺类物质、甲状腺素葡萄糖苷酸。  相似文献   
20.
多歧沙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多歧沙参Adenophora wawreana的根进行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和硅胶柱色谱法进行提取分离。用光谱法(IR、^1HNMR、^13CNMR、MS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石油醚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为十六酸-3-β-谷甾醇酯(β-sitosteryl hexade-canoate,Ⅰ)、十六酸-3-β-谷甾醇酯(β-sitosteryl octadecanoate,Ⅱ)、α-香树脂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Ⅲ)、羽扇豆烯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Ⅳ)、忌扇豆烯酮(lupenone,Ⅵ)、木栓酮(friedelin,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Ⅸ)、7α-羟基-β-谷甾醇(lkshusterol,Ⅹ)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Ⅻ)。结论 9个化合物均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Ⅳ、Ⅶ为首次从沙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