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患者女,51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A示窦性心律,心率64次/min,P-R间期0.12s,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提早的QRS波系室性期前收缩(PVS),PVS后第1个心搏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消失,T波由低平转倒置。 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完全性右束支阻滞;③PVS揭示3相右束支阻滞,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Lisfranc损伤应用切开复位钢板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2月-2021年3月共收治Lisfranc损伤患者11例,应用切开复位钢板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均消肿后择期手术,术后行AOFA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5年,平均1.5年,AOFAS评分61~97分,平均83.5分,优良率为82.3%。术后1例切口边缘皮肤坏死,换药后愈合;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切口无感染,均一期愈合;脱位完全复位,3~4个月后复查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切开解剖复位,钢板联合克氏针固定相对稳定,符合Lisfranc力学原理,该手术方法治疗Lisfranc损伤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将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30例。胸大肌组行胸大肌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肩峰组行肩峰下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肩峰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胸大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胸大肌组,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胸大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相比,肩峰下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促进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静息心电图(ECG)慢性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93例接受冠脉造影的非心梗老年患者的ECG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冠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结果进比较.结果 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160例,其ECG ST-T改变阳性率为59.37%(95/160),单支、双支及多支冠脉狭窄者阳性率分别为56.66%、60.41%、61.53%;ECG呈慢性ST-T改变者中90%(86/95)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肥大、左房扩大或瓣膜钙化,49例超声心脏结构正常者ECG ST-T异常阳性率〈19%.结论 ECG慢性ST-T改变与左心室、左心房肥厚或扩张及瓣膜病变有重要关系,不能做为冠心病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修复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s装置在T11水平制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4组(n=12):A组为BMSCs移植联用G-CSF组,B、C组为单纯BMSCs移植组和G-CSF治疗组,D组为损伤对照组。术后1、2、3、4周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价大鼠后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4周取材HE染色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质(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1~4周,A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D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3、4周高于C组(P0.01)。HE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BMSCs联合应用G-CSF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最好,D组恢复最差,B、C组介于A、D组之间。A组在脊髓损伤区及周缘NSE、NF 200阳性细胞均较B组多,C组未见明显的NSE、NF 200阳性细胞,但在损伤周缘有大量的GFAP阳性细胞,并向脊髓损伤空腔内延伸;D组损伤区看见大量结构杂乱的GFAP阳性细胞,瘢痕组织形成明显,损伤区未见明显的脊髓再生现象及NSE、NF-200阳性细胞。[结论]BMSCs移植能在脊髓损伤周围存活并分化;移植联用G-CSF更能促进神经修复及功能的恢复;二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型抗结核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缓释载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抗结核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缓释载体,研究其体内外性能。[方法]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利福平-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利福平-PLGA微球),测定载药量,包封率并行体外缓释实验。将微球以10%、20%、30%(W/W)的比例分别与磷酸钙骨水泥(CPCs)复合,制备载有利福平-PLGA微球的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测定材料的孔隙率及抗压强度,筛选出合适比例。将材料的浸提液与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共培养,以MTT法测定增殖率,成骨能力以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将利福平-PLGA微球-CPCs(实验组)及利福平-CPCs(对照组)分别制成相同直径的圆柱状试件,分别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股骨髁中,于术后2、4、8、12周取植入区旁的髁旁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局部组织药物浓度。术后12周取各组骨标本行组织切片观察,评价材料降解情况及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10%、20%、30%利福平-PLGA微球-磷酸钙骨水泥试件的总孔隙率,大孔率和抗压强度分别为(54.76±1.31)%、(13.67±1.62)%、(11.89±0.96)MPa;(63.76±1.35)%、(23.87±1.67)%、(4.8±0.68)MPa;(72.97±1.10)%、(37.87±2.08)%、(1.03±0.65)MPa。rBM-SCs在利福平/PLGA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上生长较好,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依据生物材料细胞毒性实验琼脂覆盖法测定材料细胞毒性为0-Ⅰ级。利福平缓释效果优于利福平-CPCs组(P0.05),且利福平-PLGA微球-CPCs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利福平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0倍以上。利福平-PLGA微球-CPCs试件植入体内12周时,材料降解明显快于利福平-CPCs试件组,实验组材料植入区的骨长入率为(84.56±1.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6±1.34)%(P0.05)。[结论]利福平-PLGA微球可显著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孔隙率促进其降解,微球降解形成互相连通的大孔隙(50μm)显著提高了骨细胞的长入率,从而加速CPCs降解;同时利福平药物能较长时间缓释,在结核病灶局部能长时间维持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浓度,有望达到有效降低骨结核术后复发率的目的,可用于结核性骨缺损的修复与骨重建。  相似文献   
18.
肽类生长因子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肽类生长因子与血管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 98例血管瘤和 3 2例血管畸形组织切片进行bFGF、bFGFR、TGF β和EGF表达的测定。 结果 :bFGF、bFGFR在血管瘤中高表达 ,而在血管畸形中低表达 (P <0 0 1) ;在血管瘤中bFGF、bFGFR的表达与其内皮细胞的增生程度有关 ,内皮细胞增生愈强 ,其bFGF、bFGFR表达愈高 (P <0 0 1)。bFGF和bFGFR呈正相关性 (P <0 0 5 ) ;TGF β和EGF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均未见表达。结论 :bFGF、bFGFR与血管瘤的增生及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K-M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尿素治疗婴幼儿KMS的护理体会.方法 14例确诊为K-M综合征的患儿,采用甲强龙针与我院自制40%尿素针联合局部注射治疗,入院后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耐心介绍本病的治疗过程,告知本病的自然病程与转归.重点护理患儿注射治疗后瘤体变化和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结果 14例病人中11例治愈,好转1例,无治疗失败病例,1例自动放弃治疗失访,无死亡病例.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尿素治疗婴幼儿KMS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本病病人的瘤体局部护理和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是护理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1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因心慌、胸闷1周入院。体检无明显异常。心电图检查: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63/min。P波与多数QRS波群无关系,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6s,呈左束支阻滞图型,频率61/min,为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图中R4、R12、R18、R23均为心室夺获心搏。R3-P=0.32s,P-R4=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