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85篇 |
免费 | 238篇 |
国内免费 | 1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篇 |
儿科学 | 19篇 |
妇产科学 | 25篇 |
基础医学 | 192篇 |
口腔科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560篇 |
内科学 | 259篇 |
皮肤病学 | 35篇 |
神经病学 | 95篇 |
特种医学 | 14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68篇 |
综合类 | 1012篇 |
预防医学 | 459篇 |
眼科学 | 37篇 |
药学 | 416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515篇 |
肿瘤学 | 1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55篇 |
2022年 | 158篇 |
2021年 | 173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113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206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169篇 |
2011年 | 195篇 |
2010年 | 132篇 |
2009年 | 139篇 |
2008年 | 149篇 |
2007年 | 143篇 |
2006年 | 151篇 |
2005年 | 173篇 |
2004年 | 139篇 |
2003年 | 139篇 |
2002年 | 104篇 |
2001年 | 116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122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75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65年 | 8篇 |
1960年 | 3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河南汉族38例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42例正常健康人进行了HLA—DRB1^* 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检测,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 两组的HLA—DRB1^*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LA—nRR1^*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与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癌胚抗原)、CA19-9(癌抗原199)、CA242(癌抗原242)单项及多项联合检测对大肠癌患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为两组;大肠癌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对108例大肠癌患者和50名健康人血清CEA、CA19-9、CA242分别进行了检测。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3种肿瘤标志物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均P〈0.01),CEA、CA199、CA242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5.2%,明显高于各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33.3%、54.6%、61.1%,P〈0、01),在DukesA、B、C及D期中[1,2],3项肿瘤标志物含量及检测阳性率依次增高(P〈0.05~0.01).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项标志物含量及CA19-9、CA242的阳性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结论CEA、CA19-9及CA242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大肠癌诊断的敏感度,并对临床分期、判断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程度、对进行有效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3.
耐药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中microRNA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本研究通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其阿霉索耐药株MCF-7/ADR的microRNA的表达差异,探讨microRNA与乳腺癌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 MTT法检测MCF-7/ADR相对于其亲本细胞MCF-7的耐药性和耐药倍数;microRNA芯片和RT-PCR的方法比较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对应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microRNA表达差异.结果 乳腺癌的阿霉素耐药株MCF-7/ADR相对于其亲本细胞系MCF-7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为33.2倍.microRNA芯片的结果显示耐药株MCF-7/ADR与亲本细胞系MCF-7比较有16个microRNA高表达,20个microRNA低表达:RT-PCR的结果进一步证实mir-221、mir222、mir-130a、mir-155在MCF-7/ADR中显著上调.而mir200a、mir-200b、mir-200c、mir-421在MCF-7/ADR中显著下调.结论 MCF-7/ADR与MCF-7的microRNA的表达存在着差异,提示mieroRNA参与乳腺癌化疗耐药,为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乳腺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43例老年胃癌患者从术前心理指导、正确评估病情及手术耐受力,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位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全部病人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能有效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了解大武口区回汉族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的错(牙合)率、畸形分类构成比及治疗意识.方法 利用高考体检对3581例青少年进行检查.结果 错(牙合)畸形总错(牙合)率为64.48%,男女错(牙合)率分别为65%及63.97%;回汉族错(牙合)率分别为61.90%及65.27%,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Angle错(牙合)分类,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构成比分别为64.62%、24.34%及11.04%.结论 本地区回汉族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的错(牙合)率高于国家统编教材数据.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2003~1007年石家庄市部分职业人员血脂水平。方法以56281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验及血脂指标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酵(LDL—C)、三酰甘油(TG)。结果TC以2005年最高,以后不再增加而有所回落,2003年与2007年大致相当。TG在2005年最高,2007年与2004年大致相当。LDL在2007年最高,2003年最低,基本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TG在2005年最高,2007年与2004年大致相当。HDL在2005年最高,2003年与2007年大致相当。结论石家庄市部分职业人群血脂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动。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价30年来国内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等作为资料来源,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1年12月。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1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629例患者。中西医结合总有效率要优于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对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强直性脊柱炎综合指数的改善有潜在优势。结论:仍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对比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共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而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2.50% vs 86.25%,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0% vs 12.50%,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相当,两者不良反应也较低,若考虑到经济费用因素,则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较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在四氯化碳联合小牛血清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基础上制备肝硬化模型.方法 20%四氯化碳腹腔注射联合1.2%小牛血清蛋白皮下注射制备肝硬化模型,SD大鼠84只,雌雄各半,空白组共16只,其余为模型组.于实验第5周、第8周随机选取模型组大鼠雌雄各一只杀检,取肝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若造模成功,即杀检模型鼠,并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及做肝组织病理检测.结果 5周时肝细胞脂肪变性,汇管区炎症明显,少量纤维间隔;8周时假小叶形成,纤维间隔明显.9周杀检肝纤维化指标异常,肝假小叶形成广泛.死亡率2.6%.结论 20%四氯化碳联合小牛血清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死亡率低,成模率高,操作简单,时间短.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针组,每组12只,后3组以阻断肠系膜上动脉45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电针组于再灌注前30min施电针(2.5mA,2Hz/100Hz,0.5h)足三里穴治疗,假针组于相同时间内轻轻点刺体表双非经穴点(腹白线旁2cm,约平剑突下5cm水平),假伤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治疗。各组于再灌注1h、3h观察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检测肠组织含水率、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肠黏膜血流量(IMBF)的变化。结果:再灌注1h、3h,电针组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比模型组均明显减轻,肠组织含水率[(74.00±2.11)%、(78.78±0.80)%]比模型组[(80.69±1.66)%、(83.17±2.08)%]显著降低(均P<0.01);肠组织DAO活性[(68.83±4.31)U/L、(47.84±5.57)U/L]和IMBF[(152±5.8)PU、(139.8±6.1)PU]与模型组[(32.86±4.72)U/L、(17.01±2.96)U/L]、[(124.7±8.3)PU、(89.4±13.2)PU]相比均明显升高(均P<0.01);假针组肠组织病理、含水率、DAO活性及IM-BF则均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电针不仅能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还能增加肠组织供血,并能保护由此受损的肠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