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作为医院四大要素之一的医疗设备,在当前医疗市场竞争中日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科学地进行医疗设备投资,是每个医院管理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管理逐步替代了随机管理和经验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集束化镇痛护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于该院分娩的82例初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镇痛护理,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分级、产程时间、阴道分娩率、母婴结局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分级0级、Ⅰ级占比均高于对照组,Ⅱ、Ⅲ级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二、三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为95.12%(39/41),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发生率、产后2 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1 min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3/41),低于对照组的26.83%(1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镇痛护理应用于初产妇分娩,可减轻产妇分娩疼痛程度,缩短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改善母婴结局,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是国际公认的经临床试验证实的唯一有效药物治疗方法。静脉溶栓简便易行,但时间窗短,血管再通率低;动脉溶栓由于需要额外的血管造影和机器操作时间可能延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作自2004至2006年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各20例,并将两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我院对无法正常洗胃的急性重度口服中毒患者进行了手术切开洗胃 ,提高了临床抢救成功率。现就我院手术切开洗胃的 3例患者报告如下。例 1 女性 ,2 2岁。与家人发生口角后口服“苯巴比妥”1 0 0片。 1h后送入我院就诊。查体 :深度昏迷 ,呼吸浅表 ,体温 35 .5℃ ,血压 1 2 /7kPa,脉搏微弱 6 0次 /min ,在吸氧、补液等基础处理的同时 ,立即予以正常普通洗胃 ,但因患者刚进食不久 ,胃液粘稠 ,堵塞胃管 ,不能彻底清洗 ,立即在正常腹部消毒后 ,未经麻醉 ,沿腹部正中线打开腹腔 ,暴露胃体 ,在胃大弯中下 1 /3处将胃切开 ,将胃内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硬式腔镜器械经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效果及与传统灭菌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我院供应手术的腔镜器械60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脉动真空压力灭菌法,观察组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法,观察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的效果监测情况,比较两种灭菌法的细菌残留率、器械损伤情况、医护人员的不良反应、消毒时间及灭菌后保存的有效时间。结果 观察组化学监测时1例不合格,合格率为96.67%,生物监测和物理监测合格率为100.00%;观察组的细菌残留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灭菌时间长于对照组,灭菌后保存的有效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生器械损伤情况和医护人员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式腔镜器械经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安全有效,与传统灭菌方法相比,灭菌后的细菌残留率更低,灭菌后的保存有效时间更长,对器械损伤情况和医护人员无不良反应,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对178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8).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5),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8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检测分析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及超声分型。并将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以软斑最为多见,其次为混合斑和溃疡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硬斑和扁平斑无明显差异;无症状侧斑块明显高于有症状侧斑块(60.34%比39.66%,P<0.01);且无症状侧颅外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9.31%比6.70%,P<0.01)。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