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32篇 |
神经病学 | 26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报道18例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上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10例呈进展性或单程病程。8例呈复发─缓解过程。所有病人皆有对称性肢体软瘫,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和显著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2例病人有感觉障碍。6例病人行腓肠神经活检可见节段性脱鞘性改变。多数病人对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反应较佳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2.
盐酸乙哌立松治疗伴有颈椎异常的紧张型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盐酸乙哌立松治疗伴有颈椎异常的紧张型头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研究,患者226例,每日口服盐酸乙哌立松150mg,治疗时间为4周。在疗程开始前用药后第2周、4周分别记录头痛的强度、持续时间、频率、部位、性质和不良事件,并测定颈肌的痛阈。结果:治疗前与治疗第二周和第四周相比,盐酸乙哌立松明显减轻头痛程度和减少头痛频率,对于缓解颈肌张力和颈肌压痛明显有效。约有7%的病人在服药期间有轻度肢体无力、嗜睡、头晕及胃肠道反应等不适。结论:盐酸乙哌立松是治疗伴有颈椎异常的紧张型头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3.
1.新指南与2003年指南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院前急救及公众教育部分,强调了急救系统对卒中的重要性。2.新的指南建议在更低的血清葡萄糖浓度(>140~185mg/dL)就应该给予胰岛素。3.除卒中是继发于空气栓塞之外,不建议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高压氧治疗。4.静脉使用rtPA仍然是唯一得到FDA批准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法。5.症状出现在6小时之内的病人,由于近期的外科手术或其他操作不能进行静脉溶栓的病人,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动脉溶栓。6.如果不进行溶栓治疗,多数患者应于卒中后24或48小时之内接受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且起始剂量为325mg。 相似文献
74.
骨肉瘤严重危害青少年的生命健康,但由于发病率低、异质性高和基因背景复杂等原因,骨肉瘤的基础研究和诊疗进步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近年来,以靶向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蛋白激酶B和雷帕霉素靶蛋白为代表的精准治疗逐渐成为骨肉瘤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核糖体蛋白在包括骨肉瘤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影响了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并与骨肉瘤患者的预后相关,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因此,从分子生物学上阐明核糖体蛋白影响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可能为骨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5.
下颈椎是指C3~7,包括C7~T1的连接部位.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本科施行下颈椎前路手术采用带锁钢板螺钉内固定353例,术后发生内固定物置入不良39例,现就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76.
前方经胸骨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骨人路治疗上胸椎(T1-4)结核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经胸骨人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胸椎结核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7-72岁,平均为48.6岁。病变累及部位:T1椎体3例,T2椎体1例,T1.3,椎体4例,T3椎体2例,T3-4。椎体4例,T4椎体2例。对于T1.2。椎体病灶采用头臂干内侧间隙进入,对于T3-4。椎体病灶采用头臂干外侧间隙进入。术前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5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为15^o-40^o,平均为22.0^o±3.5^o。术后随访6-72个月。结果患者均能很好地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50min,出血量为300-60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10^o-25^o,平均17.0^o±2.5^o,平均矫正5^o。所有患者都得到随访,随访中结核无复发,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好转,末次随访时11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者,1例A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2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1例A级和2例D级术后无变化。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所有植骨均愈合,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论经胸骨人路可以清晰地暴露上胸椎,达到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目的。 相似文献
77.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高空作业的快速发展,下颈椎损伤并颈髓损伤的患者逐渐增多.目前对于不稳定型下颈椎损伤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颈椎的序列,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重建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7~58岁.平均35.8岁.L4~L5 8例,L5 5例,L5~S1 8例,L4~S1 3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2例,E级18例.术前腰骶角为19°±3.5°.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120~180ra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500~900ml,平均700ml.无血管、神经及输尿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患者即可佩戴支具站立及下地行走.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7.8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者中,1例B级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腰骶角为26°±6.5°;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经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矫正畸形、稳定脊柱、预防植骨块移位、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构建人组织蛋白酶L (cathepsinL, CATL) 基因的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 观察其转染后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侵袭特性的影响。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人组织蛋白酶L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 转染人骨肉瘤细胞MG-63,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CATL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并对转染前后骨肉瘤细胞的侵袭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并转染入MG-63细胞中。反义载体转染后的细胞CATL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下降, 体外侵袭实验表明细胞的侵袭力下降。结论: 反义CATL基因的转染使骨肉瘤细胞CATL的分泌水平下降, 细胞的体外侵袭力下降。 相似文献
80.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0例V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效果通过改良Hoehn-Yahr分期标准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VP患者均有脑卒中史,既往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临床表现以偏瘫、少动为主,锥体束损害明显,静止性震颤少见,常伴有智能障碍等。颅脑MRI显示以基底核、脑室周围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多伴脑萎缩、白质疏松。改良Hoehn-Yahr分期及MMSE评价治疗前、治疗3周及3个月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P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多巴制剂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联合,并辅以脑血管病综合治疗措施,对VP患者的肌强直、少动和震颤症状有一定改善,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