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32篇 |
神经病学 | 26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贺茂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4):653-654
腰骶段(L4~S1)位于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的交界处,在临床上,发生于此处椎体的结核或肿瘤病变并不少见,这些病变往往需要手术治疗。由于腰骶段是活动度较大的腰椎与无活动的骶椎的连接部位,对稳定性的要求较高。在进行了椎体病灶清除手术后,如何进行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2.
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开始于50年代,但因缺乏规范化的设计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因此不能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加之脑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而一度停用。直到80年代,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应用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使人们对急性脑梗塞是否也应进行溶栓治疗给予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3.
急性脑梗死的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尽管发病3 h内的静脉内溶栓治疗仍然是目前临床上急性脑梗死的一个标准治疗方法,但对于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严重的脑梗死患者,由于血管再通率很低,静脉内溶栓治疗的疗效并不能令人满意.如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20分者,在发病3个月时,48%的患者采用静脉内溶栓治疗仍然死亡,21%遗留严重残疾.动脉溶栓虽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但较静脉溶栓平均晚约2 h,大大影响了溶栓疗效.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疗法兼有静脉溶栓治疗的快速和动脉溶栓治疗的较高血管再通率,是目前国际上非常看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脑缺血大鼠脑血流的影响王福庄,丁爱石,陈嘉,etal.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4,10(5):473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侧脑室注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或等体积甘露醇为对照,用无损伤阻抗法测量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脑血流... 相似文献
107.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急性脑梗塞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检测23例急性脑梗塞(发病6h之内)患者入院即刻、溶栓治疗后即刻、2h、4h、6h、8h、1d、3d、7d周围静脉血中D-二聚体(D-Dimer)水平、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动态观察。结果UK治疗后,机体纤溶系统功能明显改善,对凝血系统也有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结论溶栓治疗后6h应加用口服抗凝剂。 相似文献
108.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及其预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且无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7例,动态监测入院后7天内的血压。采用改良Rankin评分、Barthel指数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联合分析评估患者近期、远期的预后。结果发病24 h内血压增高患者91例(71.7%),患者平均动脉压在发病5天内呈明显的自发性下降,并趋于平稳。入院24 h收缩压140~159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80~89 mm Hg时,发病近期、远期预后良好比率最高。以收缩压140~159mm Hg为界,患者血压每升高或降低20 mm Hg,远期预后不良增加38.2%或34.5%。以舒张压80~89 mm Hg为界,患者血压每升高或降低10 mm Hg,远期预后不良增加29.1%(P=0.014)或24.0%(P=0.02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收缩压140~159 mm Hg或舒张压80~89 mm Hg时可能伴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9.
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4例和对照组97例。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部感染组患者年龄偏高,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存在球麻痹症状和意识障碍比例明显增高,合并肺部疾病、心脏病明显增多(P<0.05,P<0.01)。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肺部疾病、心脏病、球麻痹、意识障碍。肺部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病情明显加重,病死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对于高龄、入院时NIHSS评分高、意识障碍、球麻痹、肺部疾病和心脏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及早预防,已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应当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0.
脑卒中就诊时间延迟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脑卒中就诊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对 32 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 ,用多变量对数回归分析模型统计不同变量和就诊时间的独立关系。结果发病 6小时内就诊的患者占 51 .5 %。就诊延迟主要与病情严重 ,患者对脑卒中症状的认识缺乏有关。年龄、首诊医院亦与就诊时间有关。结论对公众进行卒中症状及早期就诊重要性的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