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1篇 |
综合类 | 7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背景:软骨修复一直是骨科治疗难题和研究热点。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近年来应用种子细胞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软骨缺损的思路倍受关注,并已取得一定成功。
目的:讨论组织工程软骨的种子细胞选择、成软骨定向诱导分化的培养条件,尤其是细胞因子、诱导方法、培养方式等因素的作用。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 数据库2000-01/2010-09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软骨形成,软骨缺损,刺激因子,软骨修复,组织工程,chondrification, cartilage defect; stimulating factor,cartilage repair,tissue engineering”。语种限定为:中文与英文。纳入与软骨形成、诱导分化、组织工程支架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排除内容陈旧及重复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155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1篇。
结果与结论:种子细胞在特定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通过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及细胞因子定向诱导分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能够为成功治愈关节软骨缺损提供新思路。软骨定向分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生成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长激素等调控诱导可通过介质添加物、基因转染、不同培养方式等几种方式促进向软骨方向转化。相信随着软骨定向诱导分化研究的深入,为临床上运用软骨组织工程学来解决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依据,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enlarged manipulation incision of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EMI-VATS)进行胸腰段椎体骨折前路手术的可行性与特点。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应用EMI-VATS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9例,骨折脱位2例;平均年龄39岁;伤后1周以内施术6例,2周以内3例,3周以上2例。结果 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00ml,手术时间平均为150min,术后总引流量平均360ml,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平均为55h,发生暂时性肋间神经痛、肺不张、少量胸腔积液各1例。术后随访最长者25个月,短者43d,术后脊柱形态均接近正常,植骨及内固定未发现移位与塌陷,对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比较,改善I级者5例,改善Ⅱ一Ⅲ级者2例;2例A级其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2例E级者其神经功能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EMI-VATS行椎管减压、前路植骨与内固定,与传统开放脊柱前路和“锁孔”胸腔镜手术比较,具有开孔少、操作简单、组织创伤小、出血量少和对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等优势;适合不同时期骨折病人,但微创器械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人骨膜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以胫骨骨膜组织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分离细胞,完全培养基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锥虫蓝染色计数法检侧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学分析细胞表面抗原.随机分为3组,成骨实验组和成软骨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的定向培养剂,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指标. 结果 骨膜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呈贴壁生长,细胞生长曲线证实骨膜细胞传至第9代仍保持良好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细胞表面抗原CD90及CD105呈阳性;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证实成骨实验组分化后细胞碱性磷酸酶及钙结节呈阳性,成软骨实验组分化后细胞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呈阳性,对照组各项指标均生阴性.结论 骨膜细胞体外培养细胞增殖能力强,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和良好的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潜能,其定向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均具有各自明显的细胞功能表达. 相似文献
34.
后路椎间盘镜显微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报道显微后路椎间盘镜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下行椎管减压,单侧单节段开窗减压23例,双侧单节段开窗减压12例,单侧双节段开窗减压9例,单侧双节段半椎板切除减压4例。结果 除1例术中硬膜破裂改常规手术外,其余病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腰椎管减压术。所有病例获得5~18个月随访,平均8.3个月,优良率92%。结论 显微后路椎间盘镜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单纯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黄韧带肥厚和小关节增生引起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35.
异体动脉在血管桥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同种异体动脉经处理后将其作为一种血管移植材料应用于临床,其中用于肢体主干血管动脉瘤切除后桥接3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瘦的桥接5例。术后全部病例均无明显排斥反应,血管通畅,时间最长者已达24个月。与其他血管移植材料相比,它具有来源丰富,制备简便,价格便宜,组织相容性好,血管功能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在小腿后侧设计及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逆行转位加闭式灌注冲洗引流Ⅰ期修复 12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 ,术后持续以生理盐水、庆大霉素液灌注引流 ,时间 7~ 2 2d。结果 11例皮瓣完全成活 ,感染创面Ⅰ期愈合 ;1例远端皮缘浅表坏死 ,术后继续灌注引流至感染性创面愈合 ,皮肤浅表坏死经换药创面Ⅱ期愈合。术后皮瓣无水肿、拔管后管道无一例形成感染性窦道等。随访 2~ 2 9个月 ,术后感染、骨髓炎均无复发。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加闭式灌注冲洗引流法操作简便 ,可Ⅰ期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合并感染的创面。 相似文献
37.
背景:软骨修复一直是骨科治疗难题和研究热点。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近年来应用种子细胞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软骨缺损的思路倍受关注,并已取得一定成功。目的:讨论组织工程软骨的种子细胞选择、成软骨定向诱导分化的培养条件,尤其是细胞因子、诱导方法、培养方式等因素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2000-01/2010-09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软骨形成,软骨缺损,刺激因子,软骨修复,组织工程,chondrification,cartilage defect;stimulating factor,cartilage repair,tissue engineering"。语种限定为:中文与英文。纳入与软骨形成、诱导分化、组织工程支架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排除内容陈旧及重复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155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1篇。结果与结论:种子细胞在特定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通过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及细胞因子定向诱导分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能够为成功治愈关节软骨缺损提供新思路。软骨定向分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生成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长激素等调控诱导可通过介质添加物、基因转染、不同培养方式等几种方式促进向软骨方向转化。相信随着软骨定向诱导分化研究的深入,为临床上运用软骨组织工程学来解决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依据,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骨膜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10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骨科和医学动物实验室完成。采用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人骨膜细胞体外培养,并采用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骨膜细胞生长情况、形态特征及超微结构。结果:①人骨膜培养活细胞光镜下形态:早期新生细胞呈梭形,饱满透明,立体感强;分裂期呈立方形或短柱状;后期由长梭形逐渐变成宽梭和不规则形,分泌功能旺盛。②人骨膜细胞电镜下超微结构:胞体呈梭形,膜面有少量微绒毛状突起,粗面内质网丰富,有大量异噬体等次级溶酶体,线粒体体积较小、基质致密有少量嵴。具有原代细胞生物形态学特征。结论:人骨膜成骨细胞可经体外培养大量增殖,且细胞传代进化后,其形态学结构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可用于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40.
气囊止血带阻断下肢血流压力值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适宜的个体充气压力。方法选择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按站立时右大腿围分为S组(<45cm)、M组(45~60cm)、L组(>60cm),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仪分别测定右腘动脉血流100%和50%阻断时的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以下肢周径和测定值为依据确定手术时充气压力,以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cm)作为个体充气压力(kPa)值,最大值≤50kPa。用上述方法应用于下肢手术700例,观察术中创面的止血效果和术后止血带损伤发生情况。结果30例右侧腘动脉血流100%和50%阻断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参考值分别为:S组(35.70±3.16)kPa和(18.90±2.77)kPa,M组(34.40±2.72)kPa和(19.10±2.18)kPa,L组(39.60±1.90)kPa和(22.90±3.21)kPa,各组阻断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手术应用700例,止血效果达优690例,良10例,术后均无止血带损伤。结论以下肢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cm)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参考值(kPa),是下肢手术适宜的个体充气压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