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以及融合术式的不断改进,脊柱融合的成功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术后长期随访也发现了一系列并发症,如邻近节段的退变问题,使不少临床医生在对脊柱退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上产生了困惑。笔者就近年来临床医生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1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及发生率目前普遍认为,脊柱部分节段融合术后,可增加邻近未融合节段的应力,加速其退变过程。放射学上表现为椎间盘变性或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或小关节骨质增生、节段性失稳或滑脱,严重者可出现椎管狭窄[1]。由于所采用的手术方法及研究对象的不同、融合…  相似文献   
32.
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21例王振湘,张光祖,谭明生(衡阳市中西结合医院,衡阳,421002)因儿童解剖及生理特点的不同,儿童前臂双骨折的处理较成人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近2年来采用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治疗该病2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33.
正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是指创伤、先天崎形、退变、肿瘤、炎症或手术等因素造成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关节功能障碍和/或神经受压的解剖学异常状态,是上颈椎创伤和疾病的病理转归。寰枢椎关节是颈椎中活动功能最重要的关节之一,活动度大,灵活性高,稳定性相对差,是颈椎诸椎节中容易受损伤的部位。同时,寰枢椎毗邻延髓生命中枢,脱位可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受医疗科技水平、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限制,至20世纪末,我国对寰枢椎脱位多采用保  相似文献   
34.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蒋欣  谭明生 《中国骨伤》2007,20(12):808-811
目的:探讨分析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相关的因素。方法:自2001年3月-2006年7月共收治354例颈椎病患者,获得随访的263例,其中男185例,女78例,手术时年龄35~76岁,平均51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54例,脊髓型颈椎病183例,合并两者的有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根据门诊随访,综合评估所有患者的术后临床表现、神经系统及术前术后影像学表现,评价对象包括年龄,性别,融合椎体数,术前颈椎的曲度、活动度,椎管的前后径以及邻近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和椎体前缘骨赘形成等,并根据随访时的侧位X线片将头尾两端邻近椎间隙的骨赘形成程度分为4级,统计学分析引起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以及邻近节段退变与骨赘形成程度的关系。结果:263例患者中有39例(14.8%)出现了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其中男23例,女16例,手术时年龄42~65岁,平均55岁,从手术后到出现邻近节段病变的时间为4~11年,出现邻近节段病变的平均年龄为61岁。这些症状表现为原有颈椎病症状部分或完全缓解后再次出现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相对应的神经症状与体征,而在原手术节段没有脊髓受压的表现。术前脊髓MRI上邻近节段硬膜有压迹或融合节段头侧邻近节段椎间盘低信号的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概率明显高于未出现症状的患者,而年龄,性别,融合椎体数,术前颈椎的曲度,活动度,椎管的前后径等研究对象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对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有26例(67%)钢板头端邻近节段发生了骨化,与尾端骨化相比,P<0.01,骨化程度随临床症状的加重而加重。结论:对于因颈椎病而行颈椎前路融合钢板内固定的患者,术前脊髓MRI示有邻近节段硬膜有压迹或融合节段头侧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表现者,术后容易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这种退变在侧位X线上可表现钢板头端邻近椎间隙骨化。  相似文献   
35.
<正>软组织损伤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人体软组织的范围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骨膜和神经、血管等。上述组织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强力撞击、扭转、牵拉、压迫,或者因为体质薄弱、劳累过度以及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从2011-09-2013-10,共7例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有椎管狭窄症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骨科-脊柱外科治疗,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或开放手术后行椎弓根钉的骨水泥强化。评价PVP手术前后椎体的变化,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骨折椎体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的比率及节段Cobb角的变化。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采用测量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弓根螺钉固定点与椎体下上终板的距离以及手术节段Cobb角度的变化。X线片及CT扫描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术前和术后的骨折椎体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的比率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但与术前相比三者的数值是增加的。矢状面Cobb角度手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减压,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的患者,矢状面Cobb角度,手术前后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进行减压的同时,需要对椎弓根钉进行强化处理,且要对所有的螺钉均进行骨水泥的强化。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与前路手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组与前路手术组各30例,并且分别对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治疗效果。结果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与前路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40.25±22.8)、(65.6±17.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58.39±24.7)、(178.88±15.8)mL;住院时间分别为(15.27±2.2)、(12.4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6%(8/30)、6.6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的优良率83.3%、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手术相对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38.
路椎间打压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8年7月,采用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36例腰椎滑脱患者,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滑脱角、滑脱率、椎间盘高度指数,计算术后滑脱复位率和融合率;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3~25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6.8个月。术后JOA评分和ODI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滑脱角、滑脱率和椎间隙高度指数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术后与末次随访的JOA好转率和滑脱复位率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滑脱节段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神经并发症。结论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9.
杨峰  谭明生  移平 《中国骨伤》2009,22(2):150-151
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固定是治疗颈椎病常见的方法,椎体融合器的出现为颈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我院自2002年至2006年使用Solis融合器对32例颈椎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
全国中西医结合脊柱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骨伤》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会于2007年5月18-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骨伤》杂志社承办。《中国骨伤》杂志的名誉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澍寰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金鸿宾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穆大伟教授、《中国骨伤》杂志社社长陈珞珈教授、《中国骨伤》杂志主编董福慧教授及常务副主编李为农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300余人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得到了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