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胸腰椎骨折的分类与治疗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损伤,其损伤病理机制复杂,不同类型的损伤要求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同时,临床众多的治疗方法也各有其较强的适应证。随着医学基础、相关学科及工业技术的发展,脊柱外科领域的许多基本概念、诊断标准、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不断完善。特别是近20年来,脊柱外科诊断治疗水平的进步十分令人鼓舞,如三维CT、MRI把人体视如透明体,C形臂透视机、导航仪、内窥镜、各种脊柱手术工具和内置物的临床应用,使得胸腰椎骨折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异补骨脂素对小鼠胚胎前成骨细胞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异补骨脂素干预对小鼠胚胎前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I型骨胶原及AP-1亚基c—Jun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与不同浓度异补骨脂素组。分别采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天狼星红染色法测定细胞层的胶原含量、Western—Blot检测c—Jun及RT—PCR检测I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异补骨脂素刺激,可明显促进MC3T3-E1增殖,细胞层胶原含量增加,c—Jun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及I型胶原mRNA的表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补骨脂素可能通过促进核转录因子c-Jun表达,进而促进骨胶原合成,从而发挥其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ybrid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接受Hybrid手术治疗的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系统、规范的护理。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气管推移、呼吸功能和咳痰能力锻炼;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和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各种并发症征象、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做好出院康复指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脊髓型颈椎病评分系统评价神经系统功能,采用Odom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中位数16个月。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颈椎Cobb角术前23.0°±2.2°,末次随访时19.0°±2.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7.10±1.02)分,末次随访时(3.30±1.31)分。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术前(10.20±1.27)分,末次随访时(15.10±1.65)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优30例、良6例。术后并发声音嘶哑1例、饮水呛咳1例、咽喉疼痛或吞咽有异物感23例,未行特殊处理。无脊髓损伤、椎间隙感染、假体移位、内植物松动、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采用Hybrid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系统、规范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症状缓解和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3年6月1682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病例,共12例(0.71%)发生术后血肿并行急诊手术。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8~69岁,平均52.5岁。护理措施包括:1)术前按规范行评估、宣教及训练;2)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强调及时医护、医患沟通;3)术后正确给药、重视心理护理并给予康复训练指导。结果:12例患者急诊行原入路探查、血肿清除术后症状即刻或逐渐改善。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脊髓神经功能评价采用ASIA分级,其中手术前B级1例、C级5例、D级6例,末次随访时C级2例、D级5例、E级5例。结论:对于颈椎前路患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医护沟通、早期发现术后硬膜外血肿并尽快再次手术清除血肿,是及时抢救患者生命、恢复神经功能的关键。另外,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康复训练可有效地降低致残率,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瘀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对113例(男65例,女48例;年龄8~64岁,平均42.6岁)寰枢椎脱位患者按TOI分型分为T1、T2、O、I4组,并给予外科治疗,主要包括牵引、手术复位融合固定。分别对比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脊髓有效空间)、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结果:T1、T2、O、I组患者寰椎平面SAC术前分别为(13.34±3.21)、(10.43±2.42)、(7.89±3.14)、(10.50±0.71)mm,末次随访分别为(16.02±1.42)、(15.34±1.87)、(14.49±1.58)、(12.50±0.71)mm;督脉经络瘀阻证候积分术前分别为(8.37±1.87)、(6.87±1.35)、(5.17±1.13)、(7.50±0.71),末次随访分别为(10.59±0.94)、(10.25±1.01)、(8.41±1.31)、(9.0±0);JOA、N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采用TOI外科分型治疗寰枢椎脱位,在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也有效地缓解督脉经络瘀阻的症状,表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并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对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翻修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2001年10月~2011年10月对29例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行翻修手术,其中26例获得随访,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4~56岁,平均33.5岁,齿状突骨折不愈合6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横韧带断裂2例,先天性寰枕融合12例。翻修手术时年龄12~60岁,平均37.2岁。两次手术相隔11~158个月,平均44.2个月。8例初次手术后未复位,18例复位后因内固定失败再次脱位,脑干脊髓角平均101.8°。患者均有枕颈部持续性疼痛,其中1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平均8.5分。均行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术,其中12例行C1-C2融合,6例C0-C2融合,3例C0-C3融合,3例C0-C4融合,2例C1-C4融合。随访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340min,平均290min;失血量500~1100ml,平均700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和脊髓等损伤,术后无咽壁和椎管内感染发生。19例(73.1%)获得完全复位,7例不完全复位;脑干脊髓角恢复至平均143.0°,其中11例达到正常,15例小于正常。随访18~90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表现,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9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6分。按Macnab疗效评估标准评定:优10例,良6例,无改善3例。结论: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或枕颈固定融合术是一种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寰枢椎脱位翻修术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中药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脊髓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取5只大鼠作为空白组,将69只脊髓损伤造模(改良Allen法)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损伤组、激素组和中药组.空白组和损伤组术后不用药,激素组和中药组术后分别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和中药治疗,于术后6 h、24h、7 d、14 d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运动功能恢复及脊髓组织学改变.结果:中药组脊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激素组;中药组的病变与损伤组相比,有病损缩小、空泡面积减小的表现.结论:中药与激素在抑制病变进程、保护神经组织免受损害、促进间质细胞生长上发挥其有益作用.从功能和形态学上证实了中药与激素治疗的有效性.两者在病理学上影响类似.  相似文献   
19.
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pedicle exposure method,PEM)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46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应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为2.5~4.0 mm,平均3.1 mm;术中在直视下行C1,2置钉,复位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后颈椎活动功能。[方法]2012年2月~2017年12月,选取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后接受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并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患者32例。对比患者自身前后两次手术后颈椎过伸过屈、左右旋转角度,同时参考正常人群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1/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经影像学确认内固定位置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于初次内固定术后4~15个月,平均(9.55±2.72)个月,32例患者再次入院行内固定取出术。取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6.41±4.25)个月。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ROM均显著大于取内固定之前角度(P<0.05),但仍显著不及正常人。[结论]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可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