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6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6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间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2例ALS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人的资料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本组病人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慢性隐袭起病,中老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49.3岁),男性多发(男女比例为1.48∶1),首发症状多为单侧上肢肌无力(54.8%),可伴有肌肉萎缩,吞咽、言语困难等,电生理检查均表现为脑神经和多个脊髓节段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具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早期诊断是本病的难点,且容易出现误诊。肌电图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急性脑梗死(ACI)的病理过程及作用机制涉及多因素多环节,其中炎症反应充当着重要角色。新近发现细胞焦亡是一种介于细胞死亡和凋亡之间的高度炎性细胞死亡模式,主要依赖Caspase–1的经典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诱导神经细胞裂解焦亡的同时加重ACI的炎症病理损伤。中医药通过其独特的优势多靶点、多途径地干预炎症反应获益。因此,进一步研究细胞焦亡对ACI患者神经修复的影响,以及中医药对细胞焦亡的干预机制,可以为ACI防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活血颗粒对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瘀积分、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12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服活血颗粒,每次1袋,开水冲服,每日3次。分别于入院后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检测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以及血瘀积分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血瘀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两组治疗后第14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CRP、TNF-α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IL-6、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IL-10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时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第14天较治疗后第7天降低(P0.01),两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结论:活血颗粒具有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瘀程度的作用,可能与其上调IL-10表达,下调IL-1β、TNF-α表达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4.
异位妊娠38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异位妊娠破裂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而延误诊治是导致死亡的潜在因素,有报道误诊率可达53%[1]。我院1994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异位妊娠破裂362例,为了提高异位妊娠的确诊率,本文将其中的38例(10.5%)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例中年龄19~45岁,平均2  相似文献   
75.
为探讨平肝化浊合剂对脑梗塞大鼠血小板活化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采用大鼠多发性脑梗塞模型,观察模型大鼠血浆中GMP-140含量及脑组织微量元素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平肝化浊组GMP-140含量降低,与造模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平肝化浊组脑组织中Pb含量低于尼莫地平组(P<0.05);平肝化浊组脑组织中Mg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平肝化浊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光镜下的缺血性变化及其超微结构改变均较造模组轻微。提示平肝化浊合剂可明显降低脑梗塞大鼠血小板活化程度,减轻脑梗塞大鼠脑组织的缺血性损害和有毒元素Pb的蓄积。  相似文献   
76.
我院于1996年10月~1998年4月对7例癌性恶痛患者进行了伽玛刀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48~66岁。原发癌分别为:骨癌3例,肝癌2例,肺癌2例。所有患者均已广泛转移,均有5个月~1年的度冷丁等麻醉镇痛药使用史,而且剂量逐渐加大,效果越来越差,其中有3例患者已基本无效。治疗方法:应用Leksell-G型立体定向架,安装定位框架前,在头部标出AC—PC线的体表标志线,使头架的基底环尽可能与体表标志线相平行,头架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头颅正中矢状面重叠。应用1.0TMRI行薄层定位扫描,层厚3mm,取…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脑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mRNA表达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环形银夹钳夹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制成120只RHRSP,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48只)和电针组(48只),后2组大鼠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ACO)模型,电针组给予"百会""大椎"穴位电针治疗,1次/d,14 d。用原位杂交法和电镜等技术观察脑缺血2h后再灌注1、7,14,28 d大鼠脑内缺血区TSP-1mRNA表达及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梗死灶周围TSP-1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模型组在1 d后出现TTSP-1mRNA阳性细胞,7d达到高峰并延续到14d,28 d则明显减弱;电针治疗组在1d、7d、14d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超微结构发现电针组神经细胞在各时间点损伤较模型组轻。结论电针对RHRSP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TSP-1mRNA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区的血管的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评价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及促通技术(FT)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FES+FT组、FT组和空白组各45例,FES+FT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功能性电刺激和促通技术,FT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促通技术,空白组仅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1 d及随访阶段(中风后60 d和90 d)分别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修正RANKIN标准(mRS)、中风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及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定ACI患者偏瘫下肢的运动功能变化。结果 FES+FT组和FT组、空白组治疗后MBI、NIHSS、mRS、SS-QOL及FM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但FES+FT组各项评分较FT组和空白组改善更显著(P均<0.01)。结论早期运用FES和FT康复技术可明显改善ACI患者偏瘫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弥可保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正中神经损伤感觉功能的疗效;方法将42例正中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第二天开始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弥可保穴位注射结合电针加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加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于治疗的第1天、第10天、第20天进行康复评定,比较两组的康复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弥可保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能更加明显地改善正中神经损伤患者的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80.
随着多种生物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在整体水平上研究复杂生命现象的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蛋白质是生物生长、分化、代谢及调控的主要执行者,因而蛋白质组学方法成为研究生物体不同状态下差异蛋白表达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差异蛋白质组学主要用于筛选和鉴定不同种类和状态下各样本之间蛋白质组之间的区别和变化,寻找任何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