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比较高乌甲素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对小鼠肝癌细胞株生长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方法苔盼蓝计数,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药物对细胞周期和凋亡指数的影响,琼脂糖电泳技术分析药物对DNA作用。结果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对H22作用、细胞数量与形态无明显影响;参附注射液可明显抑制小鼠肝癌H22的生长,细胞表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在浓度为50 mL/L时,出现明显的凋亡峰;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出现DNA ladder。结论参附注射液体外能抑制小鼠肝癌H22细胞株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高乌甲素注射液体外对H22细胞的生长、凋亡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和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癌细胞及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影响.方法:丹参注射液和三七总皂甙以不同浓度与GCV分别或共同作用于大鼠肝癌CBRH7919的tk-细胞,以及含5-10%tk 细胞的tk 和tk-混合细胞,MTT检测各组存活率(n=3,6),两两比较分析各组存活率的差异,并用q值分析中药与自杀基因系统联合的相互作用是否具有协同性.q值为联合用药时实测药效与理论药效的比值,q≤0.85为拮抗作用,0.85≤q<1.15为相加作用,q≥1.15为协同作用.结果:5,10,20,40mL/L的丹参注射液作用于CBRH7919细胞,72h存活率分别为81.0±17.3%,55.6±12.0%,14.6±4.4%,11.5±0.9%;IC50为11.4mL/L.丹参注射液联合tk/GCV系统对肝癌细胞的作用:5%tk /GCV组存活率为78.9±27.9%,GCV组为84.3±18.2%,前者比后者仅多了5%tk 细胞,相对抑制率7.6%;5mL/L丹参联合5%tk /GCV组存活率为47.8±14.5%(q=1.60),5mL/L丹参 GCV组的存活率为72.8±4.5%,前者比后者唯一差异条件也是多了5%tk 细胞,相对抑制率34.3%(P=0.049);10mL/L丹参联合5%tk /GCV组的存活率为12.2±5.9%(q=1.46),10mL/L丹参 GCV组的存活率为36.5±2.7%,前者比后者仅多了5%tk 细胞,相对抑制率66.6%(P=0.003).10,50,100,140mg/L三七总皂甙作用72h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4.1±3.7%,107.6±3.1%,69.7±8.5%,59.3±2.9%;IC50为220mg/L.三七总皂甙联合tk/GCV系统对肝癌细胞的作用:10%tk /GCV组比GCV组存活率下降了17.2%(P<0.05),50mg/L和100mg/L三七总皂甙联合10%tk /GCV组存活率(q=0.89,0.87)分别比相应的三七总皂甙 GCV组下降了17.7%和18.3%.结论:丹参注射液有明显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并能协同性增强tk/GCV系统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三七总皂甙能一定程度抑制癌细胞生长,但对tk/GCV系统杀伤癌细胞只有加和作用,未发现有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示踪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基因(HSV1-tk)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并检测该系统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的感染活性。【方法】构建含有HSV1-tk、GFP融合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p LV-tk-GFP,并使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进行鉴定及序列测定;用该重组质粒与辅助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HEK293T,获得重组活病毒并感染A375,以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基因的表达,更昔洛韦(GCV)杀伤实验验证tk-GFP基因的活性。【结果】重组质粒p LV-tk-GFP经限制性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分析显示,tk基因已连接到载体正确位置,序列无突变;包装病毒并感染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tk-GFP基因在A375中表达;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细胞株A375/tk-GFP,GCV能显著杀伤A375/tk-GFP细胞,表明tk基因活性正常。【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p LV-tk-GFP慢病毒载体,该载体能包装产生活病毒且在感染的人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中tk-GFP具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主要入血成分对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丙氧鸟苷(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杀伤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的增效作用.方法:按CBRH7919/tk占总细胞数10%的比例混合CBRH7919与CBRH7919/tk细胞,分别接种96孔板,每孔加细胞悬液100 μL(2×103个/孔),设置对照组、低、中、高3种浓度的六味地黄丸入血成分组、GCV组、各浓度六味地黄丸入血成分联合GCV组;培养24h后分别加入入血成分马钱素和丹皮酚(质量浓度均为25,50,100 μmol·L-1),莫诺苷、5-羟甲基-2-糠酸、獐牙菜苷(浓度均为37.5,75,150 μmol·L-1)5种化合物和5种化合物混合组分(质量浓度为0.0067,0.0135,0.027 g·L-1);及其混合组分(质量浓度为0.034 g·L-1)作用后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占培养液体积分数7.5%,15%,30%),设6个复孔,37℃,5% CO2培养箱培养72 h后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检测六味地黄丸主要入血成分及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对自杀基因系统杀伤肝癌细胞的影响.结果:自杀基因系统联合马钱素、莫诺苷、5-羟甲基-2-糠酸、獐牙菜苷和丹皮酚5种化合物及5种化合物的混合组分,均未显示其对肿瘤自杀基因疗法的直接增效作用;但含药上清联合GCV组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2.72±3.12)%,(26.68±1.92)%,(30.50±3.53)%;与单独自杀基因(10% tk/GCV)组抑制率(15.37±3.9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q值分别为1.50,1.75,2.24,均大于1.15,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六味地黄丸主要入血成分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某些活性物质,并发挥了对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肝癌CBRH7919细胞杀伤的增效作用,这些淋巴细胞产生的内源性活性物质可能才是六味地黄丸对肿瘤自杀基因疗法增效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5.
HSV-tk/GCV系统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杀基因治疗恶性肿瘤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其独有的旁观者效应,可克服基因转导率低的缺陷,并可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通过靶向调控机制增强疗效,是较为有效且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基因疗法.现综述近年来HSV-tk/GCV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6.
山奈酚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奈酚(kaempferol)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DAPI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彗星电泳技术和FCM检测不同浓度山奈酚对细胞中DNA的影响. 结果:山奈酚体外能明显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用不同浓度(6.25、12.5、25、50和100 μmol/L)的山奈酚处理MGC-803细胞72 h后,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32%、13.95%、21.58%、35.18% 和58.13%,各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0.01,呈剂量效应关系.50和100 μmol/L山奈酚分别作用细胞24、48、72和96 h后,结果显示药物作用的时间越长,对细胞的抑制作用越强,呈时间效应关系.DAPI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药物组的细胞均有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30、60和120 μmol/L山奈酚作用于细胞72 h后,彗星电泳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后面均呈现拖尾现象,细胞头部平均光密度值较阴性对照组降低,彗星尾距较阴性对照组增加,各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0.01,且与药物浓度呈相关性.FCM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30、60和120 μmol/L的山奈酚作用于细胞72 h后,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细胞周期被阻滞于S期和G2/M期,各药物组凋亡率较阴性对照组均明显升高. 结论:山奈酚能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诱导鼻咽癌CNE-1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活细胞染色法(PI)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PI-AnnexinV双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TT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鼻咽癌CNE-1细胞活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I单染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白藜芦醇引起S期的CNE-1比例明显增多,相应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E和Cyclin A显著下调,呈药物浓度依赖;PI-Annexin V双染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白藜芦醇呈药物浓度依赖诱导CNE-1细胞凋亡;免疫印迹分析显示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结论 白藜芦醇能抑制鼻咽癌CNE-1细胞的增殖,使其阻滞在S期,并可能通过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28.
六味地黄丸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小鼠皮下移植性肝细胞癌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作用,探讨建立中西医结合肿瘤自杀基因联合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培养病毒包装细胞PT67/tk,病毒上清感染肝细胞癌细胞株H22后用G418筛选2周,获得抗性细胞克隆,命名为H22/tk并进行体外丙氧鸟苷(GCV)杀伤试验;证明杀伤活性后,将H22/tk与野生型H22按1∶4的比例混合后接种于昆明种小鼠皮下组织内造模,分为模型对照组、自杀基因治疗组、六味地黄丸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N=20),并设正常对照组(N=10);六味地黄丸治疗从接种第2天起共15 d,GCV治疗从接种第6天起共11 d,观察疗效。【结果】体外实验中GCV对H22/tk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效应,表明体外病毒感染肝癌细胞成功,病毒携带的外源性自杀基因已表达且具有生物学活性。体内实验中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6天各组能触摸到肿瘤,成瘤率100%。自杀基因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对小鼠移植性肝细胞癌生长速度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以瘤块质量计算,其抑瘤率为63.0%(P<0.05);而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和单纯自杀基因治疗抑瘤率分别为46.3%和37.4%,但两者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病理检查:各治疗组肉眼可见肿瘤体积均较模型对照组肿瘤体积小,以联合治疗组更明显。镜下可见各治疗组肿瘤细胞密度相对较低,肿瘤周围有较多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联合治疗组更明显,各组间差别以炎症细胞浸润最突出。【结论】六味地黄丸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  相似文献   
29.
自杀基因系统联合六味地黄丸对肝癌细胞杀伤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协同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的作用,探讨建立自杀基因联合中药方药的肿瘤基因治疗联合方案的可行性.[方法]构建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确定丙氧鸟苷(GCV)工作浓度(39.2 μmol/L);选用SD大鼠灌胃制备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并观察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设空白对照组、GCV对照组、自杀基因治疗对照组,以上3组均为无大鼠血清的对照组.空白血清组、GCV加空白血清组、自杀基因系统加空白血清组、含药血清组、GCV加含药血清组、自杀基因系统联合含药血清组中,所有大鼠的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再分为体积分数5%和7.5%2种浓度,每组设6个复孔.将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tk 和CBRH7919/tk-混合,使tk 细胞的比例分别占0%、5%、10%,按3×103个/孔细胞分别接种到96孔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24 h后,相应加入体积分数5%或7.5%的大鼠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孵育J2 h,加入GCV,培养60 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Q值(实测药效与理论药效的比值)分析自杀基因系统与含药血清联合的相互作用是否具有协同性(0.85≤Q<1.15为相加作用,Q≥1.15为协同作用).[结果]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浓度在体积分数20%以下时未显示明显细胞毒性;血清浓度为体积分数5%和7.5%时,自杀基因系统联合含药血清组与单独含药血清组及自杀基因系统加空白血清组比较,联合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均强于其他非联合组,细胞存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自杀基因系统联合含药血清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性(Q>1.15).[结论]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联合六味地黄丸对杀伤肿瘤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0.
传统医学检验毕业生存在创新性人才匮乏,就业前景差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相对陈旧落后。广州中医药大学在2014年新设立了医学检验专业,我们作为课程负责人对新设医学检验进行了创新改革,对人才进行四个层次进阶式培养,包括基础理论的学习及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临床化学检验和分子检验的技能训练,实体与虚拟教学的结合促进自主能力培养,加入科研团队进行创新性课题研究。本文阐述的培养新模式旨在为培养适合现代医学检验需求的人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