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目的 从肠道微生态学机制探究寒邪、湿邪与寒湿兼邪损伤脾主运化功能的差异。方法 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寒湿兼邪、寒邪、湿邪侵袭雄性昆明种小鼠7d,然后检测肠道消化酶活性(淀粉酶、蛋白酶、乳糖酶、蔗糖酶)与微生物活度等指标。结果 结果显示,寒湿兼邪侵袭显著降低了机体胸腺指数(P<0.05),显著降低肠道微生物活度、乳糖酶及淀粉酶活性(P<0.05),增加粪便含水量与排便次数;寒邪侵袭显著升高了肠道蔗糖酶活性(P<0.05),降低了肠道黏膜FDA,增加粪便含水量与排便次数;湿邪侵袭显著降低了肠道内容物淀粉酶、蔗糖酶活性及微生物活度(P<0.05),降低了小鼠摄食量。结论 三种外感邪气中,寒湿兼邪抑制小鼠肠道黏膜及内容物酶活性最显著,阻碍脾主运化功能、损伤卫阳症状最显著;寒邪仅次于寒湿兼邪;湿邪损伤脾主运化的症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2.
本文通过分析小儿泄泻常见病因及脾虚湿盛的关键病机,阐述舒兰教授以健脾化湿为基本治则,自创健脾化湿方辨证论治小儿泄泻之外感风寒证、寒热夹杂证及脾虚证的临床思路,为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3.
痛泻是中医病名,症见由情志不遂引发的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痛泻要方是治疗痛泻的经典中医方剂,研究痛泻要方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对痛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的拓展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从痛泻的概念入手,对痛泻与肠道微生态的关联研究以及痛泻要方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进行探讨,为痛泻要方的治疗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番泻叶对脾虚泄泻小鼠血常规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性的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番泻叶水煎剂灌胃小鼠建立脾虚泄泻模型,正常组小鼠灌胃等量无菌水,造模成功后眼球采血,用CA-500血液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脾虚泄泻小鼠血小板数量及血小板比积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与正常组比较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番泻叶能降低小鼠的血小板数量,对其他血液指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5.
以铁皮石斛为例,从中药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开发利用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介绍了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价值,期望能通过科普的形式让更多民众了解中医药文化、热爱中医药文化,让传统的中药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超微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的疗效。方法:将42只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组和治疗组(铁皮石斛传统剂量组、超微全量组、超微50%量组、超微25%量组),每组7只。对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采用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d后控制饮食、饥饱失常8d的方法制备小鼠脾虚便秘模型。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和正常组灌胃无菌水,治疗组分别灌胃给药铁皮石斛传统汤剂、超微全量汤剂、超微50%量汤剂和超微25%量汤剂,共7d。观察小鼠的毛发、活力和粪便等一般特征的变化情况;分别于造模开始前、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完成后称量小鼠体质量,比较各组小鼠经铁皮石斛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及体质量变化率。结果:模型组脾虚便秘症状无显著改善,体质量变化和体质量变化率较正常组低,各治疗组的脾虚便秘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铁皮石斛传统汤剂、超微全量汤剂和超微50%量汤剂对脾虚便秘均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泄泻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在不同肠道生态位的菌群失调变化,为探索泄泻“同病异治”的治疗特色提供肠道菌群视角的客观依据。方法 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取泄泻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模型小鼠,以及方证相应方剂干预后模型小鼠的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比较各组小鼠的肠道优势菌组成、菌群功能差异;同时运用Spearman分别计算各组菌群间的相关性,构建肠道菌群共现网络以研究菌群相互作用。结果 泄泻肠道湿热证肠内容物菌群失调以MuribaculumAerococcus富集为特征,肠黏膜菌群失调则以革兰氏阴性菌NeisseriaCapnocytophaga、Prevotella富集为特征(P<0.05),而葛根芩连汤治疗后不同肠道生态位菌群以Lactobacillus富集为特征,肠黏膜还伴有Streptococcus丰度增加。泄泻寒湿困脾证肠内容物菌群失调以LactobacillusP<0.0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富集为特征,肠黏膜则以Candidatus ArthromitusEnterobacter丰度增加为主(P<0.05),而藿香正气散治疗后肠内容物以Lactobacillus富集为特征,而肠黏膜菌群特征体现在Candidatus ArthromitusPseudomonasBacillus富集。整体上,肠黏膜优势菌的差异贡献率高于肠内容物,且肠黏膜优势菌与其他菌的相互作用要多于肠内容物优势菌。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泄泻的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差异,方证相应调节菌群失调的疗效同样存在差别,且“同一病证”在不同肠道生态位的菌群失调也各具特征,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是探索泄泻中医“同病异治”治疗特色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8.
超微七味白术散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单味药及超微七味白术散复方及其传统复方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抑菌圈测量法研究七味白术散各单味药及复方水煎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酿酒酵母和假丝酵母的抑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结果人参对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外的其他5种菌都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甘草抑菌作用最强,仅对绿脓杆菌无抑菌效果;藿香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气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白茯苓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抑菌效果;木香和炒白术仅对产气杆菌有抑菌效果;葛根对7种供试菌均无抑菌作用。七味白术散复方的传统汤药和超微汤药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和沙门氏菌抑菌作用明显,且超微汤药对各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小于传统汤药。结论七味白术散中主要的抑菌组分为人参和甘草,且超微中药的抑菌效果较传统中药好。  相似文献   
29.
目的筛选具抑菌活性的鱼腥草内生细菌。方法结合鱼腥草内生细菌的总体特征,以茎内生细菌为筛选抗性菌的重点。结果从约200个细菌菌株中筛选出1株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较好抗性的菌株,点接法抑菌圈内外径之比分别为3.28和3.8,发酵液滤纸片法抑菌圈直径均在10 mm左右,发酵液在鱼腥草素最大吸收峰283 nm波长处有吸收峰。结论初步鉴定筛选出的菌株属芽孢杆菌属。  相似文献   
30.
中医药与微生态的交叉研究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中药与人体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解释中药的作用机理与开发中药新药尤为重要.苷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分布广泛,苷类化合物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一般进入人体后需经过肠道微生物代谢转化为活性更好的次级苷或苷元起药效.本文从肠道微生物对不同苷类化合物的转化途径、代谢产物及转化后活性的变化等方面探讨肠道微生物转化苷类化合物,为中药药效、药理及进一步研究苷类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